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B樹簡介
B樹,是為磁盤或其他直接存取輔助存儲設備二設計的一種平衡查找樹,由于它的特殊結構,可以大大減少訪問磁盤I/O的次數,因此在數據庫系統常使用B數或B樹的變形來存儲信息。
B樹滿足某種條件,與紅黑樹或其他搜索樹不同,一棵M(M>2)的B樹,是一棵M路的平衡搜索樹,它允許有多條分支子樹,它可以是一條空樹,或者滿足以下性質:
1、根節點至少有兩個孩子
2、每個非根節點有[ M/2,M ]個孩子
3、每個非根節點有[ (M/2) -1,M-1 ]個關鍵字,并且以升序排序
4、key[i]和key[i+1]之間的孩子節點的值介于兩者之間
5、所有的葉子節點都在同一層
B樹是一棵向上生長的樹,當一個節點中的關鍵字個數達到上限之后,會進行分裂,同時會向上產生一個新的節點,分裂得到兩個子節點和一個父節點,父節點只有原來節點中的中間key值,兩個子節點將平分原來節點中剩下的key和孩子。這些原因使得B樹滿足上述條件2~5。接下來看張圖,理解一下B樹是如何生長的。 沒有完全看明白先放下,這里只需要知道B樹是一棵多路的平衡搜索樹。在樹不為空樹的前提下,如果M=2,那么所有節點內最多會有M-1個關鍵字key值,每個節點都會有M個孩子。在一個節點內,關鍵字是從小到大排列的,關鍵字和孩子是插空分布的,這也保證了B樹的平衡搜索性。
接下來通過B樹的基本算法來了解一下樹。
B樹算法
關鍵字:分裂算法、插入算法、查找算法、中序遍歷算法
首先,根據上述B樹的要求,這里給出一張B樹的示意圖(M=3)
上面說過,M表示的是每個結點孩子的個數,但是很明顯,在上圖中,孩子給出了4個,那么對應的關鍵字會有3個,和一開始的理論不相符。這里需要說明一下,因為每次向B樹中插入節點之后,會進行判斷,該節點的關鍵字個數是否超過了M,如果超過,我們需要進行分裂算法(后面會提到)。
經過簡單分析,這里給出B樹的節點的定義及構造函數。
template <typename K,int M> struct BTreeNode { K _key[M];//關鍵字數組 BTreeNode<K,M>* _sub[M+1];//指向孩子節點的指針數組 BTreeNode<K,M>* _parent;//指向父節點的指針 size_t _size; //該節點中已經插入的關鍵字的個數 BTreeNode() :_parent(NULL) ,_size(0) { size_t i = 0; for(i = 0; i < M; i++) { _key[i] = K(); _sub[i] = NULL; } _sub[i] = NULL; } }
第一步:查找算法 Find()
為什么這里要先來實現B樹的查找呢?因為對一棵樹的查找來說,并不會影響到樹的結構,另外,通過查找,也可以幫助我們得到一些其他的更有利的信息,方便其他功能的實現。
以上面給出的B樹為例,在B樹中查找一個結點,和普通的平衡樹基本思路一樣,比該點的key大就向右查找,比該點的key值小,就向左查找。只不過對于B樹而言,每個節點有M-1個關鍵字。因此在向下查找的同時,需要對每個節點中的每個key進行比較。
由于每個節點這里有M個關鍵字,下標從0~M-1,每個節點有M+1個孩子,指針數組的下標從0~M,仔細觀察上樹,對于某個節點node而言,比節點中的某個key小的一個值,下一次查找的孩子應該和該key的下標相同。
還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我這里的Find函數是希望能夠被其他函數使用的,不僅僅是希望得到一個bool值或找到的Node*,在這里設計Find函數,是希望當找到該key值的話返回key所在節點的下標,同時返回一個指向該節點的指針;沒有找到返回 -1,同時返回該節點應該所在位置的父節點。初衷很簡單,是為了給待會需要實現的Insert函數調用,達到代碼的復用性。如果我們只是判斷該節點在不在B樹內,那對返回值我們就只需要關注bool即可。要實現返回兩個參數,有兩種思路:第一就是通過函數傳參數的方式,傳遞引用達到目的,第二就是使用pair類型。
Pair是庫中定義好的一個雙變量結構體,這里給出庫中pair的實現
template<class _Ty1,class _Ty2> struct pair {// store a pair of values typedef _Ty1 first_type; typedef _Ty2 second_type; }
下面是Find函數的實現代碼:
typedef pair<Node*, int> FindType; FindType Find(const K& key) { Node* parent = NULL; Node* cur = _root; while(cur) { size_t i =0; while(i < cur->_size) { if(key > cur->_key[i]) { i++; } else if(key < cur->_key[i]) { break; } else { return FindType(cur, i); } } parent = cur; cur = cur->_sub[i]; } return FindType(parent,-1); }
第二步:插入算法 Insert()與分裂
插入算法應該是比較復雜的了。
我們先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當插入一個元素之后(樹不為空樹),應該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該節點中關鍵字的個數并沒有超過或等于M,這個時候完全不需要調整,可以直接結束。另一種情況,也就是我們需要考慮的,當插入一個關鍵字之后,該節點的key滿了,這時候,就需要用到分裂算法。
我們來考慮,在下圖中的B樹中插入56,會發生哪些事。
首先,我們應該先找到56應該插入的位置。這里Find()函數就可以幫得上忙。如果Find查找到了該key,就不需要再插入,如果沒有找到,返回最終找到空節點的父節點,直接在該節點中插入即可。在上圖中,用Find()函數查找56,返回的指針應該是指向右下角的結點,接下來開始插入節點。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把56插入之后,還做了件其他的事,57的左右孩子也跟著向右移動,因為它的左右孩子都是空結點,因此這里并沒有直接畫出來。
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開始分裂。
對B樹的分裂,實際上是將關鍵字超出M-1的節點的中間關鍵字提取出來,同時將兩側分成兩個子節點。注意,這里只是把中間的關鍵字取出來,然后把中間的關鍵字再次插入到它的父節點中,同時將分裂產生的的新節點連接到父節點上。連接到父節點上的位置,與向父節點中插入新的關鍵字的位置有關,如圖:
調整之后如果發現,父節點的關鍵字個數又超出了范圍,如上圖,則再向上分裂增長,直到某一次插入之后,關鍵字的個數不超過M-1,則停止分裂并返回,或者某次分裂到根節點之后,對根節點特殊處理,之后直接結束程序。這就是分裂算法。
多注意一點的是,我們第二次插入的過程中,插入了key值,同時將分裂產生的節點也連接到了父節點上,因此,這里對插入key的過程做了一次封裝,實現如下:
void InsertKey(Node* node, const K& key, Node* sub) { size_t index = node->_size-1; // 比key小的關鍵字連帶孩子節點同時向后移動 while (index >= 0) { if (node->_key[index] > key) { //向后移動 node->_key[index + 1] = node->_key[index]; node->_sub[index + 2] = node->_sub[index + 1]; } else // (node->_key[index] < key) { break; } --index; } // 將key插入到node結點當中 node->_key[index + 1] = key; // 將分裂產生的結點連接在node節點上 node->_sub[index + 2] = sub; if (sub != NULL) sub->_parent = node; // 對node的size調整 node->_size++; }
下面是插入節點實現代碼:
bool Insert(const K& key) { // 樹是空樹 if (_root == NULL) { _root = new Node; _root->_key[0] = key; _root->_parent = NULL; _root->_size = 1; return true; } // 在樹中Find該結點 FindNode ret = Find(key); if (ret.second != -1) // 樹中找到該節點 return false; Node* cur = ret.first; Node* parent = cur->_parent; Node* sub = NULL; int newkey = key; while (1) { //在 cur 節點里面插入key、sub //如果cur沒滿,跳出循環 //cur->key滿了,向上分裂 InsertKey(cur, newkey, sub); if (cur->_size < M) return true; //開始分裂 size_t mid = cur->_size / 2; newkey = cur->_key[mid]; // 獲取下一次要插入的值 Node* tmp = new Node; size_t j = 0; size_t i = 0; size_t sz = cur->_size; for (i = mid + 1; i < sz; i++) { tmp->_key[j] = cur->_key[i]; tmp->_sub[j] = cur->_sub[i]; //注意子節點的父指針 if (tmp->_sub[j]) tmp->_sub[j]->_parent = tmp; j++; tmp->_size++; // 調整size cur->_size--; cur->_key[i] = K(); // 將cur分裂出去的部分恢復默認值 cur->_sub[i] = NULL; } tmp->_sub[j] = cur->_sub[i]; //注意子節點的父指針 if (tmp->_sub[j]) tmp->_sub[j]->_parent = tmp; cur->_sub[i] = NULL; // 清空原來的key[mid]結點 cur->_key[mid] = K(); cur->_size--; //根節點 if (parent == NULL) { _root = new Node; _root->_key[0] = newkey; _root->_size = 1; _root->_sub[0] = cur; _root->_sub[1] = tmp; cur->_parent = _root; tmp->_parent = _root; return true; } //非根節點 cur = parent; parent = parent->_parent; sub = tmp; } return true; }
要實現插入算法,就是要通過分裂實現,通過判斷結點關鍵字的個數,決定是否分裂,分裂就是以中間的關鍵字為斷點,一分為二,提出中間關鍵字繼續向上插入。兩個分節點連接到上一層結點。
第三步:中序遍歷算法
之所以要實現中序遍歷,是因為對于一棵平衡搜索樹而言,中序遍歷的結果是有序的,中序遍歷采用遞歸實現并不難,但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對每個key進行訪問的同時,我們不能再對兩個孩子進行遞歸訪問,因為這會對中間的孩子訪問兩次。如下圖:
對中間的結點訪問了兩次,因此在普通二叉搜索樹上除了要增加對每個結點中key的訪問,也要禁止對左右子樹都遍歷,于是有如下實現代碼:
// 實現代碼 1 void _InOrder(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size_t i = 0; for (i = 0; i < root->_size; i++) { _InOrder(root->_sub[i]); cout << root->_key[i] << " "; } _InOrder(root->_sub[i]); }
// 實現代碼 2 void _InOrder(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for (size_t i = 0; i < root->_size; i++) { _InOrder(root->_sub[i]); cout << root->_key[i] << " "; //遍歷過程中存在沖突,因為存在兩個指針指向一個結點的情況 //解決方案:只打印前一半,到最后一個key的時候再打印后一半 if (i == root->_size-1) _InOrder(root->_sub[i + 1]); } }
關于測試用例,最直接的就是直接插入1到20,經過測試,1~20 依次插入,包含了所有情況,如果中序遍歷可以有序輸出,那么表明B樹的實現基本已經可以滿足要求。
B樹及B樹的變形,都是減少為了對磁盤的操作,上面看到當我們插入多個節點,它會進行多次的分裂,但當我們把M放到很大,那么它的高度就會成M的指數下降。
當 M=1024 的時候,三層可以容納10億個結點,換句話說,10億結點我們只需要查找三次,對于每個節點中的key值,因為是有序的,采用二分查找不過10次,因此,在查找速度上是非常快的,也就減少了訪問磁盤的次數。
對B樹的應用,主要都體現在B樹的變形上的應用,這也是大多數數據庫設計的底層實現。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