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內容主要講解“MySQL中的join語句算法如何優化”,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看看。本文介紹的方法操作簡單快捷,實用性強。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學習“MySQL中的join語句算法如何優化”吧!
創建兩個表t1和t2
CREATE TABLE `t2` ( `id` int(11) NOT NULL, `a` int(11) DEFAULT NULL, `b` int(11)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KEY `a` (`a`) ) ENGINE=InnoDB; CREATE DEFINER=`root`@`%` PROCEDURE `idata`() BEGIN declare i int; set i=1; while(i<=1000)do insert into t2 values(i, i, i); set i=i+1; end while; END create table t1 like t2; insert into t1 (select * from t2 where id<=100);
這兩個表都有一個主鍵索引id和一個索引a,字段b上無索引。存儲過程idata()往表t2里插入了1000行數據,在表t1里插入的是100行數據
select *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t1.a=t2.a);
如果直接使用join語句,MySQL優化器可能會選擇表t1或t2作為驅動表,通過straight_join讓MySQL使用固定的連接方式執行查詢,在這個語句里,t1是驅動表,t2是被驅動表
被驅動表t2的字段a上有索引,join過程用上了這個索引,因此這個語句的執行流程是這樣的:
1.從表t1中讀入一行數據R
2.從數據行R中,取出a字段到表t2里去查找
3.取出表t2中滿足條件的行,跟R組成一行,作為結果集的一部分
4.重復執行步驟1到3,直到表t1的末尾循環結束
這個過程可以用上被驅動表的索引,稱之為Index Nested-Loop Join,簡稱NLJ
在這個流程里:
1.對驅動表t1做了全表掃描,這個過程需要掃描100行
2.而對于每一行R,根據a字段去表t2查找,走的是樹搜索過程。由于我們構造的數據都是一一對應的,因此每次的搜索過程都只掃描一行,也是總共掃描100行
3.所以,整個執行流程,總掃描行數是200
假設不使用join,只能用單表查詢:
1.執行select * from t1
,查出表t1的所有數據,這里有100行
2.循環遍歷這100行數據:
從每一行R取出字段a的值$R.a
執行select * from t2 where a=$R.a
把返回的結果和R構成結果集的一行
這個查詢過程,也是掃描了200行,但是總共執行了101條語句,比直接join多了100次交互。客戶端還要自己拼接SQL語句和結果。這么做還不如直接join好
在可以使用被驅動表的索引的情況下:
使用join語句,性能比強行拆成多個單表執行SQL語句的性能要好
如果使用join語句的話,需要讓小表做驅動表
select *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t1.a=t2.b);
由于表t2的字段b上沒有索引,因此每次到t2去匹配的時候,就要做一次全表掃描。這個算法叫做Simple Nested-Loop Join
這樣算來,這個SQL請求就要掃描表t2多達100次,總共掃描100*100=10萬行
MySQL沒有使用這個Simple Nested-Loop Join算法,而是使用了另一個叫作Block Nested-Loop Join的算法,簡稱BNL
被驅動表上沒有可用的索引,算法的流程如下:
1.把表t1的數據讀入線程內存join_buffer中,由于這個語句中寫的是select *,因此是把整個表t1放入了內存
2.掃描表t2,把表t2中的每一行取出來,跟join_buffer中的數據作比對,滿足join條件的,作為結果集的一部分返回
在這個過程中,對表t1和表t2都做了一次全表掃描,因此總的掃描行數是1100。由于join_buffer是以無序數組的方式組織的,因此對表t2中的每一行,都要做100次判斷,總共需要在內存中做的判斷次數是100*1000=10萬次
使用Simple Nested-Loop Join算法進行查詢,掃描行數也是10萬行。因此,從時間復雜度上來說,這兩個算法是一樣的。但是,Block Nested-Loop Join算法的這10萬次判斷是內存操作,速度上會快很多,性能也更好
假設小表的行數是N,大表的行數是M,那么在這個算法里:
1)兩個表都做一次全表掃描,所以總的掃描行數是M + N
2)內存中的判斷次數是M ? N
這時候選擇大表還是小表做驅動表,執行耗時是一樣的
join_buffer的大小是由參數join_buffer_size設定的,默認值是256k。如果放不下表t1的所有數據話,策略很簡單,就是分段放
1)掃描表t1,順序讀取數據行放入join_buffer中,假設放到第88行join_buffer滿了
2)掃描表t2,把t2中的每一行取出來,跟join_buffer中的數據做對比,滿足join條件的,作為結果集的一部分返回
3)清空join_buffer
4)繼續掃描表t1,順序讀取最后的12行放入join_buffer中,繼續執行第2步
由于表t1被分成了兩次放入join_buffer中,導致表t2會被掃描兩次。雖然分成兩次放入join_buffer,但是判斷等值條件的此時還是不變的
假設,驅動表的數據行數是N,需要分成K段才能完成算法流程,被驅動表的數據行數是M 。這里的K不是常數,N越大K 就會越大,因此把K表示為λ ? N ,λ的取值范圍是(0,1)。所以,在這個算法的執行過程中:
1.掃描行數是N + λ ? N ? M
2.內存判斷N ? M
考慮到掃描行數,N 小一些,整個算式的結果會更小。所以應該讓小表當驅動表
1.如果可以使用Index Nested-Loop Join算法,也就是說可以用上被驅動表上的索引,其實是沒問題的
2.如果使用Block Nested-Loop Join算法,掃描行數就會過多。尤其是在大表上的join操作,這樣可能要掃描被驅動表很多次,會占用大量的系統資源。所以這種join盡量不要用
1.如果是Index Nested-Loop Join算法,應該選擇小表做驅動表
2.如果是Block Nested-Loop Join算法:
在join_buffer_size足夠大的時候,是一樣的
在join_buffer_size不夠大的時候,應該選擇小表做驅動表
在決定哪個表做驅動表的時候,應該是兩個表按照各自的條件過濾,過濾完成以后,計算參數join的各個字段的總數據量,數據量小的那個表,就是小表,應該作為驅動表
創建兩個表t1、t2
create table t1(id int primary key, a int, b int, index(a)); create table t2 like t1; CREATE DEFINER = CURRENT_USER PROCEDURE `idata`() BEGIN declare i int; set i=1; while(i<=1000)do insert into t1 values(i, 1001-i, i); set i=i+1; end while; set i=1; while(i<=1000000)do insert into t2 values(i, i, i); set i=i+1; end while; END;
在表t1中,插入了1000行數據,每一行的a=1001-id的值。也就是說,表t1中字段a是逆序的。同時,在表t2中插入了100萬行數據
Multi-Range Read(MRR)優化主要的目的是盡量使用順序讀盤
select * from t1 where a>=1 and a<=100;
主鍵索引是一棵B+樹,在這棵樹上,每次只能根據一個主鍵id查到一行數據。因此,回表是一行行搜索主鍵索引的
如果隨著a的值遞增順序查找的話,id的值就變成隨機的,那么就會出現隨機訪問,性能相對較差
因為大多數的數據都是按照主鍵遞增順序插入得到的,所以如果按照主鍵的遞增順序查詢,對磁盤的讀比較接近順序讀,能夠提升讀性能
這就是MRR優化的設計思路,語句的執行流程如下:
1.根據索引a,定位到滿足條件的記錄,將id值放入read_rnd_buffer中
2.將read_rnd_buffer中的id進行遞增排序
3.排序后的id數組,依次到主鍵id索引中查記錄,并作為結果返回
read_rnd_buffer的大小是由read_rnd_buffer_size參數控制的。如果步驟1中,read_rnd_buffer放滿了,就會先執行完步驟2和3,然后清空read_rnd_buffer。之后繼續找索引a的下個記錄,并繼續循環
如果想要穩定地使用MRR優化的話,需要設置set optimizer_switch="mrr_cost_based=off"
explain結果中,Extra字段多了Using MRR,表示的是用上了MRR優化。由于在read_rnd_buffer中按照id做了排序,所以最后得到的結果也是按照主鍵id遞增順序的
MRR能夠提升性能的核心在于,這條查詢語句在索引a上做的是一個范圍查詢,可以得到足夠多的主鍵id。這樣通過排序以后,再去主鍵索引查數據,才能體現出順序性的優勢
MySQL5.6引入了Batched Key Access(BKA)算法。這個BKA算法是對NLJ算法的優化
NLJ算法流程圖:
NLJ算法執行的邏輯是從驅動表t1,一行行地取出a的值,再到被驅動表t2去做join
BKA算法流程圖:
BKA算法執行的邏輯是把表t1的數據取出來一部分,先放到一個join_buffer,一起傳給表t2。在join_buffer中只會放入查詢需要的字段,如果join_buffer放不下所有數據,就會將數據分成多段執行上圖的流程
如果想要使用BKA優化算法的話,執行SQL語句之前,先設置
set optimizer_switch='mrr=on,mrr_cost_based=off,batched_key_access=on';
其中前兩個參數的作用是啟用MRR,原因是BKA算法的優化要依賴與MRR
InnoDB對Buffer Pool的LRU算法做了優化,即:第一次從磁盤讀入內存的數據頁,會先放在old區域。如果1秒之后這個數據頁不再被訪問了,就不會被移動到LRU鏈表頭部,這樣對Buffer Pool的命中率影響就不大
如果一個使用BNL算法的join語句,多次掃描一個冷表,而且這個語句執行時間超過1秒,就會在再次掃描冷表的時候,把冷表的數據頁移到LRU鏈表頭部。這種情況對應的,是冷表的數據量小于整個Buffer Pool的3/8,能夠完全放入old區域的情況
如果這個冷表很大,就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業務正常訪問的數據頁,沒有機會進入young區域。
由于優化機制的存在,一個正常訪問的數據頁,要進入young區域,需要隔1秒后再次被訪問到。但是,由于join語句在循環讀磁盤和淘汰內存頁,進入old區域的數據頁,很可能在1秒之內就被淘汰了。這樣就會導致MySQL實例的Buffer Pool在這段時間內,young區域的數據頁沒有被合理地淘汰
BNL算法對系統的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可能會多次掃描被驅動表,占用磁盤IO資源
2.判斷join條件需要執行M?N次對比,如果是大表就會占用非常多的CPU資源
3.可能會導致Buffer Pool的熱數據被淘汰,影響內存命中率
一些情況下,我們可以直接在被驅動表上建索引,這時就可以直接轉成BKA算法了
如果碰到一些不適合在被驅動表上建索引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臨時表。大致思路如下:
select * from t1 join t2 on (t1.b=t2.b) where t2.b>=1 and t2.b<=2000;
1)把表t2中滿足條件的數據放在臨時表tmp_t中
2)為了讓join使用BKA算法,給臨時表tmp_t的字段b加上索引
3)讓表t1和tmp_t做join操作
SQL語句寫法如下:
create temporary table temp_t(id int primary key, a int, b int, index(b))engine=innodb;insert into temp_t select * from t2 where b>=1 and b<=2000;select * from t1 join temp_t on (t1.b=temp_t.b);
MySQL的優化器和執行器不支持哈希join,可以自己實現在業務端,實現流程大致如下:
1.select * from t1;
取得表t1的全部1000行數據,在業務端存入一個hash結構
2.select * from t2 where b>=1 and b<=2000;
獲取表t2中滿足條件的2000行數據
3.把這2000行數據,一行一行地取到業務端,到hash結構的數據表中尋找匹配的數據。滿足匹配的條件的這行數據,就作為結果集的一行
到此,相信大家對“MySQL中的join語句算法如何優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妨來實際操作一番吧!這里是億速云網站,更多相關內容可以進入相關頻道進行查詢,關注我們,繼續學習!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