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C語言堆怎么實現和堆排序是什么的相關知識,內容詳細易懂,操作簡單快捷,具有一定借鑒價值,相信大家閱讀完這篇C語言堆怎么實現和堆排序是什么文章都會有所收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堆的介紹
堆的接口實現
堆排序
一般來說,堆在物理結構上是連續的數組結構,在邏輯結構上是一顆完全二叉樹。
但要滿足
每個父親節點的值都得大于孩子節點的值,這樣的堆稱為大堆。
每個父親節點的值都得小于孩子節點的值,這樣的堆稱為小堆。
那么以下就是一個小堆。
百度百科:
堆的定義如下:n個元素的序列{k1,k2,ki,…,kn}當且僅當滿足下關系時,稱之為堆。
若將和此次序列對應的一維數組(即以一維數組作此序列的存儲結構)看成是一個完全二叉樹,則堆的含義表明,完全二叉樹中所有非終端結點的值均不大于(或不小于)其左、右孩子結點的值。由此,若序列{k1,k2,…,kn}是堆,則堆頂元素(或完全二叉樹的根)必為序列中n個元素的最小值(或最大值)。
下面序列是堆的是( )。
A.97,56,38,66,23,42,12 //不是大堆也不是小堆,即不是堆。
B.23,86,48,3,35,39,42 //不是大堆也不是小堆,即不是堆。
C.05,56,20,23,40,38,29 //不是大堆也不是小堆,即不是堆。
D.05,23,16,68,94,72,71,73 //是小堆
只有D是堆而且是小堆,因此答案選D。
D的邏輯結構:
父親節點和孩子節點的數組下標有以下關系:
left_child=(parent+1)*2
right_child=(parent+2)*2
parent=(child-1)/2(這里的child左孩子和右孩子都適用)
以上就不做證明了,不過我們可以驗證一下,以上圖D的邏輯結構為例,16的parent下標是2,72的下標是5,71的下標是6,滿足left_child=(parent+1)*2、right_child=(parent+2)*2、parent=(child-1)/2。
有序一定是堆,堆不一定有序。
同時堆頂的數組是整個數組最大的數或者整個數組最小的數。
第一件事我們就是要創建堆,實際就是創建一個數組,這里用動態數組。
typedef int HPDataType; typedef struct Heap { HPDataType* a; size_t size; size_t capacity; }HP;
堆創建好之后,我們需要對它進行初始化。
第一個接口:
void HeapInit(HP* php);
輕車熟路,將堆中的a置為NULL,size和capacity置為0。
或者這里可以設置capacity不為0的初始值也是可以的。
參考代碼:
void HeapInit(HP* php) { assert(php); php->a = NULL; php->size = php->capacity = 0; }
我們對堆進行初始化之后,也要在最后銷毀堆。
第二個接口:
void HeapDestroy(HP* php)
銷毀堆,即銷毀一個動態數組
參考代碼:
void HeapDestroy(HP* php) { assert(php); free(php->a); php->a = NULL; php->size = php->capacity = 0; }
現在我們可以考慮往堆中插入數據了,要求插入新元素之后還是堆。
第三個接口:
void HeapPush(HP* php, HPDataType x)
堆沒有要求在哪個位置插入新元素,可以在任意的位置插入新元素,但要保證插入新元素之后還是堆。
由于數組在頭部還是在中間位置的插入復雜度是O(N),并且插入后不一定是堆了。
因此我們考慮的是直接在數組尾部插入新元素,然后用一個函數去調整數組的順序使得它還是一個堆。
那么核心代碼就是這個調整算法。
先來看這一個堆,插入新元素后該如何進行調整。
我們在數組的最后插入22,原堆是一個小堆,此時我們需要從下往上去調整各個父親節點,使得該堆還是一個小堆。
換句話說:我們只需要調整下面有彩色的節點順序。
交換過程:如果孩子節點小于父親節點,那么將它們交換,然后迭代。
如果孩子節點大于父親節點就跳出循環。
迭代過程:將父親節點的下標賦值給孩子節點的下標,然后重新計算父親節點的下標,計算方法:parent=(child-1)/2。
參考代碼:
void AdjustUp(HPDataType* a, size_t child) { size_t parent = (child - 1) / 2; while (child > 0) { //如果孩子小于父親,則交換 if (a[child] < a[parent]) { Swap(&a[child], &a[parent]); child = parent; parent = (child - 1) / 2; } //孩子大于父親,則結束調整 else { break; } } }
void HeapPush(HP* php, HPDataType x) { assert(php); //動態數組,空間不夠要擴容 if (php->size == php->capacity) { size_t newCapacity = php->capacity == 0 ? 4 : php->capacity * 2; HPDataType* tmp = realloc(php->a, sizeof(HPDataType)* newCapacity); if (tmp == NULL) { printf("realloc failed\n"); exit(-1); } php->a = tmp; php->capacity = newCapacity; } //尾插數據 php->a[php->size] = x; ++php->size; // 向上調整,控制保持是一個小堆 AdjustUp(php->a, php->size - 1); }
上面是多個數據的插入,那么如果插入第一個數據,這個函數還能幫助我們把數據插入堆中嗎?
答案是肯定的。
既然有Push數據到堆,自然有從堆中刪除元素了。
這里的刪除不同于棧和隊列的刪除,這里指的是將堆頂的數據刪除,刪除之后堆還是一個堆。為什么只實現刪堆頂的數據,因為簡單實用,這個接口是為后面的堆排序做準備的。
第四個接口:
void HeapPop(HP* php)
思路比較簡單:將數組第一個元素刪除,然后保持它還是一個小堆。
怎么刪除第一個數據呢?
這里的考慮是將數組第一個元素和數組最后一個交換,交換之后尾刪掉最后一個元素,達成刪除第一個元素的效果,復雜度是O(N),這里可以提一下,這種頭刪的方式是改變了數組元素的相對順序的。
刪除之后我們要做調整,使得堆還是小堆。
那么怎么調整呢?
以下是一個小堆
頭刪之后
如何調整它,使得它還是一個小堆?
這里的思路是:向下調整算法,首先parent=73,然后選出它子節點最小的值,然后它們之間交換,交換之后,將子節點看作新的父親節點,繼續向下調整,直到父親節點的左孩子不存在。
參考代碼:
void AdjustDown(HPDataType* a, size_t size, size_t root) { size_t parent = root; size_t child = parent * 2 + 1; while (child < size) { // 1、選出左右孩子中小的那個 if (child + 1 < size && a[child+1] < a[child]) { ++child; } // 2、如果孩子小于父親,則交換,并繼續往下調整 if (a[child] < a[parent]) { Swap(&a[child], &a[parent]); parent = child; child = parent * 2 + 1; } else { break; } } }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為什么循環的結束條件不是右孩子不存在呢?
因為右孩子不存在時,也可能要進行交換。
比如:
還需要注意的是左孩子存在右孩子不一定存在
if (a[child+1] > a[child]) { ++child; }
直接這樣寫a[child+1]可能會越界,因此要加上child + 1 < size,保證child + 1 <= size-1。
參考代碼:
void HeapPop(HP* php) { assert(php); assert(php->size > 0); //將數組第一個元素和最后一個元素交換然后刪除最后一個元素,達到頭刪的目的。 Swap(&php->a[0], &php->a[php->size - 1]); --php->size; //向下調整算法 AdjustDown(php->a, php->size, 0); }
其他接口補充:
由于比較簡單,理解起來不費勁,因此這里直接給出。
參考代碼:
bool HeapEmpty(HP* php)//判斷堆是否為空 { assert(php); return php->size == 0; } size_t HeapSize(HP* php)//堆的元素個數 { assert(php); return php->size; } HPDataType HeapTop(HP* php)//取堆頂數據 { assert(php); assert(php->size > 0); return php->a[0]; }
堆排序:利用堆頂節點是整個數組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的特點,可以達到排序的目的。
比如我們要將1、5、2、4、8、6、10排成升序
可以將這幾個元素依次入堆,使得這些數據變成小堆。
然后我們可以取堆的第一個元素,它是整個數組最小的元素,要排升序,那么我們就需要將它排在第一個位置,然后刪除堆頂元素,由于我們的刪除接口的作用是:刪除堆頂元素,并保持堆還是小堆,那么我們調用刪除接口之后,再取堆頂元素,將它排在第二個位置,依次繼續下去,我們就能將這些數據排成升序了。
參考代碼:
void HeapSort(int* a, int size) { HP hp; HeapInit(&hp); //建小堆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HeapPush(&hp, a[i]); } //不斷取堆頂元素進行排序 size_t j = 0; while (!HeapEmpty(&hp)) { a[j] = HeapTop(&hp); j++; HeapPop(&hp); } //銷毀堆,防止內存泄露 HeapDestroy(&hp); }
這里的堆排序的空間復雜度是O(N),因為在堆區開辟了一個N個元素大小的堆空間。
堆排序看起來挺復雜的,那么它的時間復雜度是什么呢?
建小堆:0(N)
HeapPop()一次執行的是:頭刪堆頂元素(O(1)),然后依次向下比較,比較的次數是高度次,因為是完全二叉樹,比較的時間復雜度是O(logN)。
因此執行一次HeapPop的時間復雜度是O(logN)。
那么不斷取堆頂元素進行排序,取了N個元素,調用了N次HeapPop(),時間復雜度是O(N*logN)。
總的時間復雜度是O(N)+O(N*logN),當N很大時,加的O(N)可以忽略。
實際時間復雜就是:O(N*logN)
空間復雜度:O(N)
那么堆排序的時間復雜度是O(N*logN)。
相比于冒泡排序的O(N*N)。
堆排序顯然效率更高。
如果N等于100萬,冒泡要執行1萬億次,而堆排序執行2千萬次,效率可想而知!
關于“C語言堆怎么實現和堆排序是什么”這篇文章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感謝各位的閱讀!相信大家對“C語言堆怎么實現和堆排序是什么”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大家如果還想學習更多知識,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