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將為大家詳細講解有關koa中間件的實現原理如何,小編覺得挺實用的,因此分享給大家做個參考,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可以有所收獲。
koa的執行順序是這樣的:
const middleware = async function (ctx, next) {
console.log(1)
await next()
console.log(6)
}
const middleware2 = async function (ctx, next) {
console.log(2)
await next()
console.log(5)
}
const middleware3 = async function (ctx, next) {
console.log(3)
await next()
console.log(4)
}
會依次打印1,2,3,4,5,6
問題是koa中間件實現原理,也就是洋蔥模型的實現原理是什么?
一、問題分析
async await是promise的語法糖,await后面跟一個promise,所以上面的代碼可以寫成:
const middleware = function (ctx, next) {
console.log(1)
next().then(() => {
console.log(6)
})
}
const middleware2 = function (ctx, next) {
console.log(2)
next().then(() => {
console.log(5)
})
}
const middleware3 = function (ctx, next) {
console.log(3)
next().then(() => {
console.log(4)
})
}
改成這樣更好理解一些,所以流程控制的核心在于next的實現。
next要求調用隊列中下一個middleware,當達到最后一個的時候resolve。這樣最后面的promise先resolve,一直到第一個,這樣就是洋蔥模型的順序了。
二、實現
koa-compose的實現是這樣的: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 {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let index = -1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i) {
index = i
let fn = middleware[i]
if (i === middleware.length) fn = next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try {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
我們把一些參數檢查的非核心邏輯去掉了,實現代碼就上面那些。每次傳入的next都是調用下一個middleware,這樣是一個遞歸的過程,結束條件是最后一個middleware的next是用戶傳入的。
這里面有一些亮點:
這是一種尾遞歸的形式,尾遞歸的特點是最后返回的值是一個遞歸的函數調用,這樣執行完就會在調用棧中銷毀,不會占據調用棧.
返回的是一個Promise.resolve包裝之后的調用,而不是同步的調用,所以這是一個異步遞歸,異步遞歸比同步遞歸的好處是可以被打斷,如果中間有一些優先級更高的微任務,那么可以先執行別的微任務
compose是函數復合,把n個middleware復合成一個,參數依然是context和next,這種復合之后依然是一個middleware,還可以繼續進行復合。
關于“koa中間件的實現原理如何”這篇文章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使各位可以學到更多知識,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