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Golang怎么實現GC掃描對象的相關知識,內容詳細易懂,操作簡單快捷,具有一定借鑒價值,相信大家閱讀完這篇Golang怎么實現GC掃描對象文章都會有所收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掃描到底是為了什么?
之前的文章我們深入剖析了垃圾回收的理論和實現,可以總結這么節點:
垃圾回收的根本目的是:“回收那些業務永遠都不會再使用的內存塊”;
掃描的目的則是:“把這些不再使用的內存塊找出來”;
我們通過地毯式的掃描,從一些 root 起點開始,不斷推進搜索,最終形成了一張有向可達的網,那些不在網里的就是沒有被引用到的,也就是可回收的內存。
掃描對象代碼邏輯其實不簡單,但主體線索很清晰,可以分為三部分:
編譯階段:編譯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針對靜態類型做好標記準備(旁白:原則上編譯期能做的絕對不留到運行期);
運行階段:賦值器分配內存的時候,根據編譯階段的 type 標示,會為分配的對象內存設置好一個對應的指針標示的 bitmap;
掃描階段:根據指針的 bitmap 標示,地毯式掃描;
編譯階段
結構體對齊
要理解編譯階段做的事情,那么首先要理解結構體對齊的基礎知識。這個和 C 語言類似,golang 的結構體是有對齊規則的,也就是說,必要的時候可能會填充一些內存空間來滿足對齊的要求。總結來說兩條規則:
長度要對齊
地址要對齊
“長度要對齊”怎么理解?
結構體的長度要至少是內部最長的基礎字段的整數倍。
舉例:
type TestStruct struct { ptr uintptr // 8 f1 uint32 // 4 f2 uint8 // 1 }
這個結構體內存占用 size 多大?
答案是:16個字節,因為字段 ptr 是 uintptr 類型,占 8 字節,是內部字段最大的,TestStruct 整體長度要和 8 字節對齊。那么就是 16 字節了,而不是有些人想的 13 字節(8+4+1)。
dlv 調試如下:
(dlv) p typ *runtime._type { size: 16, ...
字節示意圖:
|--8 Byte--|--4 Byte--|--4 Byte--|
“地址要對齊”怎么理解?
字段的地址偏移要是自身長度的整數倍。
舉例:
type TestStruct struct { ptr uintptr // 8 f1 uint8 // 1 f2 uint32 // 4 }
假設 new
一個 TestStruct
結構體 a 的地址是 0xc00008a010
,那么 &a.ptr 是 0xc00008a010
(= a + 0),&a.f1 是 0xc00008a018
(= a + 8) ,&a.f2 是 0xc00008a01c
(= a + 8 + 4) 。
dlv 調試如下:
(dlv) p &a.ptr (*uintptr)(0xc00008a010) (dlv) p &a.f1 (*uint8)(0xc00008a018) (dlv) p &a.f2 (*uint32)(0xc00008a01c)
假設 TestStruct 分配對象 a 的地址是 0xc00008a010
,解釋如下:
ptr 是第一個字段,當然和結構體本身地址一樣,相對偏移是 0,所以地址是 0xc00008a010 == 0xc00008a010 + 0
;
f1 是第二個字段,由于前一個字段 ptr 是 uintptr 類型(8字節),并且由于 f1 本身是 uint8 類型(1字節),所以 f1 從 8 偏移開始沒毛病,所以 f1 的偏移地址從 0xc00008a018 == 0xc00008a010 + 8
;
f2 是第三個字段,由于前一個字段 f1 是 uint8(1字節),所以表面上看好像 f2 要接著 0xc00008a019
(= 0xc00008a018 +1) 這個地址才對,但是 f2 本身是 uint32 (4字節的類型),所以 f2 地址偏移至少要是 4 的倍數,所以 f2 的地址要從 0xc00008a01c
(0xc00008a018 + 4)這個地址開始才對。也就是說,f1 到 f2 之間填充了一些不用的空間,為了地址對齊。
所以這樣算下來,整個 TestStruct
的占用空間長度是 16字節 (8+1+3+4)。
指針位標記
golang 的所有類型都對應一個 _type
結構,可以在 runtime/type.go
里面找到,定義如下:
type _type struct { size uintptr ptrdata uintptr // size of memory prefix holding all pointers hash uint32 tflag tflag align uint8 fieldalign uint8 kind uint8 alg *typeAlg // gcdata stores the GC type data for the garbage collector. // If the KindGCProg bit is set in kind, gcdata is a GC program. // Otherwise it is a ptrmask bitmap. See mbitmap.go for details. gcdata *byte str nameOff ptrToThis typeOff }
比如我們定義了一個 Struct 如下:
type TestStruct struct { ptr uintptr f1 uint8 f2 *uint8 f3 uint32 f4 *uint64 f5 uint64 }
該結構 dlv 調試如下:
(dlv) p typ *runtime._type { size: 48, ptrdata: 40, hash: 4075663022, tflag: tflagUncommon|tflagExtraStar|tflagNamed (7), align: 8, fieldalign: 8, kind: 25, alg: *runtime.typeAlg {hash: type..hash.main.TestStruct, equal: type..eq.main.TestStruct}, gcdata: *20, str: 28887, ptrToThis: 49504,}
在編譯期間,編譯器就會在內部生成一個 _type
結構體與之對應。_type
里面重點解釋幾個和本次掃描主題相關的字段:
1.size:類型長度,我們上面這個類型長度應該是 32 字節;
這里理解要應用上上面講的結構體字節對齊的知識,這里就不再復述;
2.ptrdata:指針截止的長度位置,我們 f4 是指針,所以包含指針的字段最多也就到 40 字節的位置,ptrdata==40;
要理解字節對齊哈;
3.kind:表明類型,我們是自定義struct類型,所以 kind == 25
kind 枚舉定義在 runtime/typekind.go
文件里;
4.gcdata:這個就重要了,這個就是指針的 bitmap,因為編譯器他在編譯分析的時候,肯定就知道了所有的類型結構,那么自然知道所有的指針位置。gcdata 是 *byte
類型(byte 數組),當前值是 20,20 轉換成二進制數據就是 00010100
,這個眼熟不?這個你要從右往左看就是 00101000
(從低 bit 往高 bit 看),這個不就是剛好是 TestStruct
的指針 bitmap 嘛,每個 bit 表示一個指針大小(8 字節)的內存,00101000
第 3 個 bit 和第 5 個 bit 是 1,表示 第 3 個字段(第 3 個 8 字節的位置)和第 5 個字段(第 5 個 8 字節的位置)是存儲的是指針類型,這里剛好就和 TestStruct.f2
和 TestStruct.f4
對應起來。
劃重點:這里重點回顧一下 uintptr 類型的問題,這里注意到,第一個字段 ptr(uintptr 類型)在指針的 bitmap 上是沒有標記成指針類型的,這里一定要注意了,uintptr 是數值類型,非指針類型,用這個存儲指針是無法保護對象的(掃描的時候 uintptr 指向的對象不會被掃描),這里就是實錘了。
小結:
編譯階段給每個類型生成 _type
類型,內部對類型字段生成指針的 bitmap,這個是后面掃描行為的基礎依據。
思考題:是否可以不用 bitmap,其實有個最簡單最笨拙的掃描方式,我們可以不搞這個指針的 bitmap,我上來就直接掃描,每 8 字節的讀取內存,然后去看這個內存塊存儲的值是否指向了一個對象?如果是我就保護起來。
這個實現理論上可以滿足,但是有兩個不能接受的缺陷:
精度太低,你編譯期間不做準備,那運行期間就要來償還這部分損耗,你無法判斷是不是指針,所以只要指向了一個有效內存地址,就得無腦保護,這樣就保護了很多不需要保護的內存塊;
掃描太低效,必須全地址掃描,因為你沒有 bitmap,無法識別是否有指針。也無法做優化,比如我們程序里面可能 一半以上的類型內是不包含指針的,這種根本就不需要掃描;
下一步就是賦值器的做的事情,也就是業務運行的過程中分配內存。分配內存的時候肯定要指定類型,調用 runtime.newobject
函數進行分配,本質上調用 mallocgc 函數來操作。mallocgc 函數做幾件事情:
分配內存
內存采樣
gc 標記準備
我們這里重點分析給 gc 做掃描做的準備。在分配完堆內存之后,會調用一個函數 heapBitsSetType
,這個函數邏輯非常復雜,但是做的事情其實一句話能概括:“給 gc 掃描做準備,對分配的內存塊做好標記,這小塊內存中,哪些位置是指針,我們用一個 bitmap 對應記錄下來”。這就是 heapBitsSetType
500 多行代碼做的所有事情,之所以這么復雜是因為要判斷各種情況。
heapBitsSetType
主要邏輯解析:
func heapBitsSetType(x, size, dataSize uintptr, typ *_type) { // ... // 最重要的兩個步驟: // 通過分配地址反查獲取到 heap 的 heapBits 結構(回憶下 golang 的內存地址管理) h := heapBitsForAddr(x) // 獲取到類型的指針 bitmap; ptrmask := typ.gcdata // start of 1-bit pointer mask (or GC program, handled below) var ( // ... ) // 把 h.bitp 這個堆上的 bitmap 取出來; hbitp = h.bitp // 該類型的指針 bitmap p = ptrmask // ... if p != nil { // 把 bitmap 第一個字節保存起來 b = uintptr(*p) // p 指向下一個字節 p = add1(p) // nb = 8 } // 我們的是簡單的 Struct 結構(48==48) if typ.size == dataSize { // nw == 5 == 40/8,說明掃描到第 5 個字段為止即可。 // ptrdata 指明有指針的范圍在[0, 40]以內,再往外確定就沒有指針字段了; nw = typ.ptrdata / sys.PtrSize } else { nw = ((dataSize/typ.size-1)*typ.size + typ.ptrdata) / sys.PtrSize } switch { default: throw("heapBitsSetType: unexpected shift") case h.shift == 0: // b 是類型的 ptr bitmap => 00010100 // bitPointerAll => 00001111 // hb => 0000 0100 hb = b & bitPointerAll // bitScan => 0001 0000 // 0001 0000 | 0100 0000 | 1000 0000 // hb => 1101 0100 hb |= bitScan | bitScan<<(2*heapBitsShift) | bitScan<<(3*heapBitsShift) // 賦值 hbitp => 1101 0100 *hbitp = uint8(hb) // 指針往后一個字節(遞進一個字節) hbitp = add1(hbitp) // b => 0000 0001 b >>= 4 // nb => 4 nb -= 4 case sys.PtrSize == 8 && h.shift == 2: // ... } // ... // 處理完了前 4 bit,接下來處理后 4 bit nb -= 4 for { // b => 0000 0001 // hb => 0000 0001 hb = b & bitPointerAll // hb => 1111 0001 hb |= bitScanAll if w += 4; w >= nw { // 處理完了,有指針的字段都包含在已經處理的 ptrmask 范圍內了 break } // ... } Phase3: // Phase 3: Write last byte or partial byte and zero the rest of the bitmap entries. // 8 > 5 if w > nw { // mask => 1 mask := uintptr(1)<<(4-(w-nw)) - 1 // hb => 0001 0001 hb &= mask | mask<<4 // apply mask to both pointer bits and scan bits } // nw => 6 nw = size / sys.PtrSize // ... if w == nw+2 { // 賦值 hbitp => 0001 0001 *hbitp = *hbitp&^(bitPointer|bitScan|(bitPointer|bitScan)<<heapBitsShift) | uint8(hb) } Phase4: // Phase 4: Copy unrolled bitmap to per-arena bitmaps, if necessary. // ... }
所以,上面函數調用完,h.bitp 就給設置上了:
低字節 -> 高字節 [ 1101 0100 ], [ 0001 0001 ] |–前4*8字節–|–后4*8字節–|
這個就是 mallocgc 內存的時候做的事情。
總結就一句話:根據編譯期間針對每個 struct 生成的 type 結構,來設置 gc 需要掃描的位圖,也就是指針 bitmap。(旁白:每分配一塊內存出去,我都會有一個 bitmap 對應到這個內存塊,指明哪些地方有指針)。
1.掃描以 markroot
開始,從棧,全局變量,寄存器等根對象開始掃描,創建一個有向引用圖,把根對象投入到隊列中,重點的一個函數就是 scanstack
。
2.另外異步的 goroutine
運行 gcDrain
函數,從隊列里消費對象,并且掃描這個對象;
掃描調用的就是 scanobject
函數
下面重點介紹:scanstack
,scanobject
這個函數怎么掃描對象。
scanstack
這個函數是起點函數( 起始最原始的還是 markroot,但是我們這里梳理主線 ),該掃描棧上所有可達對象,因為棧是一個根,因為你做事情總要有個開始的地方,那么“棧”就是 golang 的起點。
func scanstack(gp *g, gcw *gcWork) { // ... // 掃描棧上所有的可達的對象 state.buildIndex() for { p := state.getPtr() if p == 0 { break } // 獲取一個到棧上對象 obj := state.findObject(p) if obj == nil { continue } // 獲取到這個對象的類型 t := obj.typ // ... // 獲取到這個類型內存塊的 ptr 的 bitmap(編譯期間編譯器設置好) gcdata := t.gcdata var s *mspan if t.kind&kindGCProg != 0 { s = materializeGCProg(t.ptrdata, gcdata) gcdata = (*byte)(unsafe.Pointer(s.startAddr)) } // 掃描這個對象 // 起點:對象起始地址 => state.stack.lo + obj.off // 終點:t.ptrdata (還記得這個吧,這個指明了指針所在內的邊界) // 指針 bitmap:t.gcdata scanblock(state.stack.lo+uintptr(obj.off), t.ptrdata, gcdata, gcw, &state) if s != nil { dematerializeGCProg(s) } } // ... }
小結::
找到這個 goroutine 棧上的內存對象(一個個找,一個個處理);
找到對象之后,獲取到這個對象的 type 結構,然后取出 type.ptrdata, type.gcdata ,從而我們就知道掃描的內存范圍,和內存塊上指針的所在位置;
調用 scanblock 掃描這個內存塊;
scanblock
scanblock
這個函數不說你應該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底層且通用的函數,他的一切參數都是傳入的,這個函數作為一個基礎函數被很多地方調用:
/* b0: 掃描開始的位置 n0: 掃描結束的長度 ptrmask: 指針的 bitmap */ func scanblock(b0, n0 uintptr, ptrmask *uint8, gcw *gcWork, stk *stackScanState) { b := b0 n := n0 // 掃描到長度 n 為止; for i := uintptr(0); i < n; { // 每個 bit 標識一個 8 字節,8個 bit (1個字節)標識 64 個字節; // 這里計算到合適的 bits bits := uint32(*addb(ptrmask, i/(sys.PtrSize*8))) // 如果整個 bits == 0,那么說明這 8 個 8 字節都沒有指針引用,可以直接跳到下一輪 if bits == 0 { i += sys.PtrSize * 8 continue } // bits 非0,說明內部有指針引用,就必須一個個掃描查看; for j := 0; j < 8 && i < n; j++ { // 指針類型?只有標識了指針類型的,才有可能走到下面的邏輯去; if bits&1 != 0 { p := *(*uintptr)(unsafe.Pointer(b + i)) if p != 0 { if obj, span, objIndex := findObject(p, b, i); obj != 0 { // 如果這 8 字節指向的是可達的內存對象,那么就投入掃描隊列(置灰)保護起來; greyobject(obj, b, i, span, gcw, objIndex) } else if stk != nil && p >= stk.stack.lo && p < stk.stack.hi { stk.putPtr(p) } } } bits >>= 1 i += sys.PtrSize } } }
如果以上面的 TestStruct 結構舉例的話,假設在棧上分配了對象 TestStruct{},地址是 0xc00007cf20
,那么會從這個地址掃描 scanblock ( 0xc00007cf20, 40, 20, xxx)
type TestStruct struct { ptr uintptr f1 uint8 f2 *uint8 f3 uint32 f4 *uint64 f5 uint64 }
示意圖如下:
最外層 for 循環一次就夠了,里面 for 循環 5 次,掃描到 f4 字段就完了(還記得 type.ptrdata == 40
吧 )。只有 f2 ,f4 字段才會作為指針去掃描。如果 f2, f4 字段存儲的是有效的指針,那么指向的對象會被保護起來(greyobject)。
小結:
scanblock
這個函數非常簡單,只掃描給定的一段內存塊;
大循環每次遞進 64 個字節,小循環每次遞進 8 字節;
是否作為指針掃描是由 ptrmask 指定的;
只要長度和地址是對齊的,指針類型按 8 字節對齊,那么我們按照 8 字節遞進掃描一定是全方位覆蓋,不會漏掉一個對象的;
再次提醒下,uintptr 是數值類型,編譯器不會標識成指針類型,所以不受掃描保護;
scanobject
gcDrain 這個函數就是從隊列里不斷獲取,處理這些對象,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調用 scanobject 繼續掃描對象。
markroot 從根(棧)掃描,把掃描到的對象投入掃描隊列。gcDrain 等函數從里面不斷獲取,不斷處理,并且掃描這些對象,進一步挖掘引用關系,當掃描結束之后,那些沒有掃描到的就是垃圾了。
還是 TestStruct 舉例:
type TestStruct struct { ptr uintptr f1 uint8 f2 *uint8 f3 uint32 f4 *uint64 f5 uint64 }
如果一個創建在堆上的 TestStruct
對象被投入到掃描隊列,對應的 type.gcdata
是 0001 0100
,TestStruct
對應編譯器創建的 type 類型如下:
(dlv) p typ *runtime._type { size: 48, ptrdata: 40, ... gcdata: *20, ... }
scanobject
邏輯如下:
/* b : 是對象的內存地址 gcw : 是掃描隊列的封裝 */ func scanobject(b uintptr, gcw *gcWork) { // 通過對象地址 b 獲取到這塊內存地址對應的 hbits hbits := heapBitsForAddr(b) // 通過對象地址 b 獲取到這塊內存地址所在的 span s := spanOfUnchecked(b) // span 的元素大小 n := s.elemsize if n == 0 { throw("scanobject n == 0") } // ... var i uintptr // 每 8 個字節處理遞進處理(因為堆上對象分配都是 span,每個 span 的內存塊都是定長的,所以掃描邊界就是 span.elemsize ) for i = 0; i < n; i += sys.PtrSize { if i != 0 { hbits = hbits.next() } // 獲取到內存塊的 bitmap bits := hbits.bits() // 確認該整個內存塊沒有指針,直接跳出,節約時間; if i != 1*sys.PtrSize && bits&bitScan == 0 { break // no more pointers in this object } // 確認 bits 對應的小塊內存沒有指針,所以可以直接到下一輪 // 如果是指針,那么就往下看看這 8 字節啥情況 if bits&bitPointer == 0 { continue // not a pointer } // 把這 8 字節里面存的值取出來; obj := *(*uintptr)(unsafe.Pointer(b + i)) // 如果 obj 有值,并且合法(不在一個 span 的內存塊里) if obj != 0 && obj-b >= n { // 如果 obj 指向一個有效的對象,那么把這個對象置灰色,投入掃描隊列,等待處理 if obj, span, objIndex := findObject(obj, b, i); obj != 0 { greyobject(obj, b, i, span, gcw, objIndex) } } } // ... }
小結:
scanobject 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進一步發現引用關系,盡可能的把可達對象全覆蓋;
這個地方就沒有直接使用到 type ,而是使用到 mallocgc 時候的準備成果( heapBitsSetType 設置),每個內存塊都對應了一個指針的 bitmap;
關于“Golang怎么實現GC掃描對象”這篇文章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感謝各位的閱讀!相信大家對“Golang怎么實現GC掃描對象”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大家如果還想學習更多知識,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