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jvm垃圾回收GC調優基礎原理是什么的相關知識,內容詳細易懂,操作簡單快捷,具有一定借鑒價值,相信大家閱讀完這篇jvm垃圾回收GC調優基礎原理是什么文章都會有所收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說明:
Capacity: 性能,能力,系統容量; 文中翻譯為”系統容量“; 意為硬件配置。
GC調優(Tuning Garbage Collection)和其他性能調優是同樣的原理。初學者可能會被 200 多個 GC參數弄得一頭霧水, 然后隨便調整幾個來試試結果,又或者修改幾行代碼來測試。其實只要參照下面的步驟,就能保證你的調優方向正確:
列出性能調優指標(State your performance goals)
執行測試(Run tests)
檢查結果(Measure the results)
與目標進行對比(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e goals)
如果達不到指標, 修改配置參數, 然后繼續測試(go back to running tests)
第一步,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 制定明確的GC性能指標。對所有性能監控和管理來說, 有三個維度是通用的:
Latency(延遲)
Throughput(吞吐量)
Capacity(系統容量)
我們先講解基本概念,然后再演示如何使用這些指標。如果您對 延遲、吞吐量和系統容量等概念很熟悉, 可以跳過這一小節。
我們先來看一家工廠的裝配流水線。工人在流水線將現成的組件按順序拼接,組裝成自行車。通過實地觀測, 我們發現從組件進入生產線,到另一端組裝成自行車需要4小時。
繼續觀察,我們還發現,此后每分鐘就有1輛自行車完成組裝, 每天24小時,一直如此。將這個模型簡化, 并忽略維護窗口期后得出結論: 這條流水線每小時可以組裝60輛自行車。
說明: 時間窗口/窗口期,請類比車站賣票的窗口,是一段規定/限定做某件事的時間段。
通過這兩種測量方法, 就知道了生產線的相關性能信息: 延遲與吞吐量:
生產線的延遲: 4小時
生產線的吞吐量: 60輛/小時
請注意, 衡量延遲的時間單位根據具體需要而確定 —— 從納秒(nanosecond)到幾千年(millennia)都有可能。系統的吞吐量是每個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操作。操作(Operations)一般是特定系統相關的東西。在本例中,選擇的時間單位是小時, 操作就是對自行車的組裝。
掌握了延遲和吞吐量兩個概念之后, 讓我們對這個工廠來進行實際的調優。自行車的需求在一段時間內都很穩定, 生產線組裝自行車有四個小時延遲, 而吞吐量在幾個月以來都很穩定: 60輛/小時。假設某個銷售團隊突然業績暴漲, 對自行車的需求增加了1倍。客戶每天需要的自行車不再是 60 24 = 1440輛, 而是 21440 = 2880輛/天。老板對工廠的產能不滿意,想要做些調整以提升產能。
看起來總經理很容易得出正確的判斷, 系統的延遲沒法子進行處理 —— 他關注的是每天的自行車生產總量。得出這個結論以后, 假若工廠資金充足, 那么應該立即采取措施, 改善吞吐量以增加產能。
我們很快會看到, 這家工廠有兩條相同的生產線。每條生產線一分鐘可以組裝一輛成品自行車。 可以想象,每天生產的自行車數量會增加一倍。達到 2880輛/天。要注意的是, 不需要減少自行車的裝配時間 —— 從開始到結束依然需要 4 小時。
巧合的是,這樣進行的性能優化,同時增加了吞吐量和產能。一般來說,我們會先測量當前的系統性能, 再設定新目標, 只優化系統的某個方面來滿足性能指標。
在這里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 —— 要增加吞吐量,而不是減小延遲。在增加吞吐量的同時, 也需要增加系統容量。比起原來的情況, 現在需要兩條流水線來生產出所需的自行車。在這種情況下, 增加系統的吞吐量并不是免費的, 需要水平擴展, 以滿足增加的吞吐量需求。
在處理性能問題時, 應該考慮到還有另一種看似不相關的解決辦法。假如生產線的延遲從1分鐘降低為30秒,那么吞吐量同樣可以增長 1 倍。
或者是降低延遲, 或者是客戶非常有錢。軟件工程里有一種相似的說法 —— 每個性能問題背后,總有兩種不同的解決辦法。 可以用更多的機器, 或者是花精力來改善性能低下的代碼。
GC的延遲指標由一般的延遲需求決定。延遲指標通常如下所述:
所有交易必須在10秒內得到響應
90%的訂單付款操作必須在3秒以內處理完成
推薦商品必須在 100 ms 內展示到用戶面前
面對這類性能指標時, 需要確保在交易過程中, GC暫停不能占用太多時間,否則就滿足不了指標。“不能占用太多” 的意思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還要考慮到其他因素, 比如外部數據源的交互時間(round-trips), 鎖競爭(lock contention), 以及其他的安全點等等。
假設性能需求為: 90%
的交易要在 1000ms
以內完成, 每次交易最長不能超過 10秒
。 根據經驗, 假設GC暫停時間比例不能超過10%。 也就是說, 90%的GC暫停必須在 100ms
內結束, 也不能有超過 1000ms
的GC暫停。為簡單起見, 我們忽略在同一次交易過程中發生多次GC停頓的可能性。
有了正式的需求,下一步就是檢查暫停時間。有許多工具可以使用, 在接下來的 6. GC 調優(工具篇) 中會進行詳細的介紹, 在本節中我們通過查看GC日志, 檢查一下GC暫停的時間。相關的信息散落在不同的日志片段中, 看下面的數據:
****-06-04T13:34:16.974-0200: 2.578: [Full GC (Ergonomics) [PSYoungGen: 93677K->70109K(254976K)] [ParOldGen: 499597K->511230K(761856K)] 593275K->581339K(1016832K), [Metaspace: 2936K->2936K(1056768K)] , 0.0713174 secs] [Times: user=0.21 sys=0.02, real=0.07 secs
這表示一次GC暫停, 在 ****-06-04T13:34:16
這個時刻觸發. 對應于JVM啟動之后的 2,578 ms
。
此事件將應用線程暫停了 0.0713174
秒。雖然花費的總時間為 210 ms, 但因為是多核CPU機器, 所以最重要的數字是應用線程被暫停的總時間, 這里使用的是并行GC, 所以暫停時間大約為 70ms
。 這次GC的暫停時間小于 100ms
的閾值,滿足需求。
繼續分析, 從所有GC日志中提取出暫停相關的數據, 匯總之后就可以得知是否滿足需求。
吞吐量和延遲指標有很大區別。當然兩者都是根據一般吞吐量需求而得出的。一般吞吐量需求(Generic requirements for throughput) 類似這樣:
解決方案每天必須處理 100萬個訂單
解決方案必須支持1000個登錄用戶,同時在5-10秒內執行某個操作: A、B或C
每周對所有客戶進行統計, 時間不能超過6小時,時間窗口為每周日晚12點到次日6點之間。
可以看出,吞吐量需求不是針對單個操作的, 而是在給定的時間內, 系統必須完成多少個操作。和延遲需求類似, GC調優也需要確定GC行為所消耗的總時間。每個系統能接受的時間不同, 一般來說, GC占用的總時間比不能超過 10%
。
現在假設需求為: 每分鐘處理 1000 筆交易。同時, 每分鐘GC暫停的總時間不能超過6秒(即10%)。
有了正式的需求, 下一步就是獲取相關的信息。依然是從GC日志中提取數據, 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信息:
****-06-04T13:34:16.974-0200: 2.578: [Full GC (Ergonomics) [PSYoungGen: 93677K->70109K(254976K)] [ParOldGen: 499597K->511230K(761856K)] 593275K->581339K(1016832K), [Metaspace: 2936K->2936K(1056768K)], 0.0713174 secs] [Times: user=0.21 sys=0.02, real=0.07 secs
此時我們對 用戶耗時(user)和系統耗時(sys)感興趣, 而不關心實際耗時(real)。在這里, 我們關心的時間為 0.23s
(user + sys = 0.21 + 0.02 s), 這段時間內, GC暫停占用了 cpu 資源。 重要的是, 系統運行在多核機器上, 轉換為實際的停頓時間(stop-the-world)為 0.0713174秒
, 下面的計算會用到這個數字。
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后, 剩下要做的就是統計每分鐘內GC暫停的總時間。看看是否滿足需求: 每分鐘內總的暫停時間不得超過6000毫秒(6秒)。
系統容量(Capacity)需求,是在達成吞吐量和延遲指標的情況下,對硬件環境的額外約束。這類需求大多是來源于計算資源或者預算方面的原因。例如:
系統必須能部署到小于512 MB內存的Android設備上
系統必須部署在Amazon EC2實例上, 配置不得超過 c3.xlarge(4核8GB)。
每月的 Amazon EC2 賬單不得超過 $12,000
因此, 在滿足延遲和吞吐量需求的基礎上必須考慮系統容量。可以說, 假若有無限的計算資源可供揮霍, 那么任何 延遲和吞吐量指標 都不成問題, 但現實情況是, 預算(budget)和其他約束限制了可用的資源。
介紹完性能調優的三個維度后, 我們來進行實際的操作以達成GC性能指標。
請看下面的代碼:
//imports skipped for brevity public class Producer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static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2); private Deque<byte[]> deque; private int objectSize; private int queueSize; public Producer(int objectSize, int ttl) { this.deque = new ArrayDeque<byte[]>(); this.objectSize = objectSize; this.queueSize = ttl * 1000;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100; i++) { deque.add(new byte[objectSize]); if (deque.size() > queueSize) { deque.poll();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executorService.scheduleAtFixedRate( new Producer(200 * 1024 * 1024 / 1000, 5), 0, 100, TimeUnit.MILLISECONDS ); executorService.scheduleAtFixedRate( new Producer(50 * 1024 * 1024 / 1000, 120), 0, 100, TimeUnit.MILLISECONDS); TimeUnit.MINUTES.sleep(10); executorService.shutdownNow(); } }
這段程序代碼, 每 100毫秒 提交兩個作業(job)來。每個作業都模擬特定的生命周期: 創建對象, 然后在預定的時間釋放, 接著就不管了, 由GC來自動回收占用的內存。
在運行這個示例程序時,通過以下JVM參數打開GC日志記錄:
-XX:+PrintGCDetails -XX:+PrintGCDateStamps -XX:+PrintGCTimeStamps
還應該加上JVM參數 -Xloggc
以指定GC日志的存儲位置,類似這樣:
-Xloggc:C:\\Producer_gc.log
在日志文件中可以看到GC的行為, 類似下面這樣:
****-06-04T13:34:16.119-0200: 1.723: [GC (Allocation Failure) [PSYoungGen: 114016K->73191K(234496K)] 421540K->421269K(745984K), 0.0858176 secs] [Times: user=0.04 sys=0.06, real=0.09 secs] ****-06-04T13:34:16.738-0200: 2.342: [GC (Allocation Failure) [PSYoungGen: 234462K->93677K(254976K)] 582540K->593275K(766464K), 0.2357086 secs] [Times: user=0.11 sys=0.14, real=0.24 secs] ****-06-04T13:34:16.974-0200: 2.578: [Full GC (Ergonomics) [PSYoungGen: 93677K->70109K(254976K)] [ParOldGen: 499597K->511230K(761856K)] 593275K->581339K(1016832K), [Metaspace: 2936K->2936K(1056768K)], 0.0713174 secs] [Times: user=0.21 sys=0.02, real=0.07 secs]
基于日志中的信息, 可以通過三個優化目標來提升性能:
確保最壞情況下,GC暫停時間不超過預定閥值
確保線程暫停的總時間不超過預定閥值
在確保達到延遲和吞吐量指標的情況下, 降低硬件配置以及成本。
為此, 用三種不同的配置, 將代碼運行10分鐘, 得到了三種不同的結果, 匯總如下:
堆內存大小(Heap) | GC算法(GC Algorithm) | 有效時間比(Useful work) | 最長停頓時間(Longest pause) |
---|---|---|---|
-Xmx12g | -XX:+UseConcMarkSweepGC | 89.8% | 560 ms |
-Xmx12g | -XX:+UseParallelGC | 91.5% | 1,104 ms |
-Xmx8g | -XX:+UseConcMarkSweepGC | 66.3% | 1,610 ms |
使用不同的GC算法,和不同的內存配置,運行相同的代碼, 以測量GC暫停時間與 延遲、吞吐量的關系。實驗的細節和結果在后面章節詳細介紹。
注意, 為了盡量簡單, 示例中只改變了很少的輸入參數, 此實驗也沒有在不同CPU數量或者不同的堆布局下進行測試。
假設有一個需求, 每次作業必須在 1000ms 內處理完成。我們知道, 實際的作業處理只需要100 ms,簡化后, 兩者相減就可以算出對 GC暫停的延遲要求。現在需求變成: GC暫停不能超過900ms。這個問題很容易找到答案, 只需要解析GC日志文件, 并找出GC暫停中最大的那個暫停時間即可。
再來看測試所用的三個配置:
堆內存大小(Heap) | GC算法(GC Algorithm) | 有效時間比(Useful work) | 最長停頓時間(Longest pause) |
---|---|---|---|
-Xmx12g | -XX:+UseConcMarkSweepGC | 89.8% | 560 ms |
-Xmx12g | -XX:+UseParallelGC | 91.5% | 1,104 ms |
-Xmx8g | -XX:+UseConcMarkSweepGC | 66.3% | 1,610 ms |
可以看到,其中有一個配置達到了要求。運行的參數為:
java -Xmx12g -XX:+UseConcMarkSweepGC Producer
對應的GC日志中,暫停時間最大為 560 ms
, 這達到了延遲指標 900 ms
的要求。如果還滿足吞吐量和系統容量需求的話,就可以說成功達成了GC調優目標, 調優結束。
假定吞吐量指標為: 每小時完成 1300萬次操作處理。同樣是上面的配置, 其中有一種配置滿足了需求:
堆內存大小(Heap) | GC算法(GC Algorithm) | 有效時間比(Useful work) | 最長停頓時間(Longest pause) |
---|---|---|---|
-Xmx12g | -XX:+UseConcMarkSweepGC | 89.8% | 560 ms |
-Xmx12g | -XX:+UseParallelGC | 91.5% | 1,104 ms |
-Xmx8g | -XX:+UseConcMarkSweepGC | 66.3% | 1,610 ms |
此配置對應的命令行參數為:
java -Xmx12g -XX:+UseParallelGC Producer
可以看到,GC占用了 8.5%的CPU時間,剩下的 91.5%
是有效的計算時間。為簡單起見, 忽略示例中的其他安全點。現在需要考慮:
每個CPU核心處理一次作業需要耗時 100ms
因此, 一分鐘內每個核心可以執行 60,000 次操作(每個job完成100次操作)
一小時內, 一個核心可以執行 360萬次操作
有四個CPU內核, 則每小時可以執行: 4 x 3.6M = 1440萬次操作
理論上,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得出結論, 每小時可以執行的操作數為: 次, 滿足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 假若還要滿足延遲指標, 那就有問題了, 最壞情況下, GC暫停時間為 1,104 ms最大延遲時間是前一種配置的兩倍。
假設需要將軟件部署到服務器上(commodity-class hardware), 配置為 4核10G。這樣的話, 系統容量的要求就變成: 最大的堆內存空間不能超過 8GB有了這個需求, 我們需要調整為第三套配置進行測試:
堆內存大小(Heap) | GC算法(GC Algorithm) | 有效時間比(Useful work) | 最長停頓時間(Longest pause) |
---|---|---|---|
-Xmx12g | -XX:+UseConcMarkSweepGC | 89.8% | 560 ms |
-Xmx12g | -XX:+UseParallelGC | 91.5% | 1,104 ms |
-Xmx8g | -XX:+UseConcMarkSweepGC | 66.3% | 1,610 ms |
程序可以通過如下參數執行:
java -Xmx8g -XX:+UseConcMarkSweepGC Producer
測試結果是延遲大幅增長, 吞吐量同樣大幅降低:
現在,GC占用了更多的CPU資源, 這個配置只有 66.3%的有效CPU時間。因此,這個配置讓吞吐量從最好的情況 13,176,000 操作/小時 下降到 不足 9,547,200次操作/小時.
最壞情況下的延遲變成了 1,610 ms, 而不再是 560ms。
通過對這三個維度的介紹, 你應該了解, 不是簡單的進行“性能(performance)”優化, 而是需要從三種不同的維度來進行考慮, 測量, 并調優延遲和吞吐量, 此外還需要考慮系統容量的約束。
關于“jvm垃圾回收GC調優基礎原理是什么”這篇文章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感謝各位的閱讀!相信大家對“jvm垃圾回收GC調優基礎原理是什么”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大家如果還想學習更多知識,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