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Java對象內存布局實例分析的相關知識,內容詳細易懂,操作簡單快捷,具有一定借鑒價值,相信大家閱讀完這篇Java對象內存布局實例分析文章都會有所收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中代碼基于 JDK 1.8.0_261,64-Bit HotSpot 運行
在介紹對象在內存中的組成結構前,我們先簡要回顧一個對象的創建過程:
1、jvm 將對象所在的class
文件加載到方法區中
2、jvm 讀取main
方法入口,將main
方法入棧,執行創建對象代碼
3、在main
方法的棧內存中分配對象的引用,在堆中分配內存放入創建的對象,并將棧中的引用指向堆中的對象
所以當對象在實例化完成之后,是被存放在堆內存中的,這里的對象由 3 部分組成,如下圖所示:
對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簡要進行說明:
對象頭:對象頭存儲的是對象在運行時狀態的相關信息、指向該對象所屬類的元數據的指針,如果對象是數組對象那么還會額外存儲對象的數組長度
實例數據:實例數據存儲的是對象的真正有效數據,也就是各個屬性字段的值,如果在擁有父類的情況下,還會包含父類的字段。字段的存儲順序會受到數據類型長度、以及虛擬機的分配策略的影響
對齊填充字節:在 java 對象中,需要對齊填充字節的原因是,64 位的 jvm 中對象的大小被要求向8字節對齊,因此當對象的長度不足8字節的整數倍時,需要在對象中進行填充操作。注意圖中對齊填充部分使用了虛線,這是因為填充字節并不是固定存在的部分,這點在后面計算對象大小時具體進行說明
在具體開始研究對象的內存結構之前,先介紹一下我們要用到的工具,openjdk
官網提供了查看對象內存布局的工具jol (java object layout)
,可在maven
中引入坐標:
<dependency> <groupId>org.openjdk.jol</groupId> <artifactId>jol-core</artifactId> <version>0.14</version> </dependency>
在代碼中使用jol
提供的方法查看 jvm 信息:
System.out.println(VM.current().details());
通過打印出來的信息,可以看到我們使用的是 64 位 jvm,并開啟了指針壓縮,對象默認使用 8 字節對齊方式。通過jol
查看對象內存布局的方法,將在后面的例子中具體展示,下面開始對象內存布局的正式學習。
首先看一下對象頭(Object header
)的組成部分,根據普通對象和數組對象的不同,結構將會有所不同。只有當對象是數組對象才會有數組長度部分,普通對象沒有該部分
在對象頭中mark word
占8字節,默認開啟指針壓縮的情況下klass pointer
占4字節,數組對象的數組長度占4字節。在了解了對象頭的基礎結構后,現在以一個不包含任何屬性的空對象為例,查看一下它的內存布局,創建User
類:
public class User { }
使用jol
查看對象頭的內存布局: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 user=new User(); //查看對象的內存布局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
執行代碼,查看打印信息
OFFSET
:偏移地址,單位為字節
SIZE
:占用內存大小,單位為字節
TYPE
:Class
中定義的類型
DESCRIPTION
:類型描述,Obejct header
表示對象頭,alignment
表示對齊填充
VALUE
:對應內存中存儲的值
當前對象共占用16字節,因為8字節標記字加4字節的類型指針,不滿足向8字節對齊,因此需要填充4個字節:
8B (mark word) + 4B (klass pointer) + 0B (instance data) + 4B (padding)
這樣我們就通過直觀的方式,了解了一個不包含屬性的最簡單的空對象,在內存中的基本組成是怎樣的。在此基礎上,我們來深入學習對象頭中各個組成部分。
在對象頭中,mark word
一共有64個bit,用于存儲對象自身的運行時數據
在jdk6 之前,通過synchronized
關鍵字加鎖時使用無差別的的重量級鎖,重量級鎖會造成線程的串行執行,并且使cpu在用戶態和核心態之間頻繁切換。隨著對synchronized
的不斷優化,提出了鎖升級的概念,并引入了偏向鎖、輕量級鎖、重量級鎖。在mark word
中,鎖(lock
)標志位占用2個bit,結合1個bit偏向鎖(biased_lock
)標志位,這樣通過倒數的3位,就能用來標識當前對象持有的鎖的狀態,并判斷出其余位存儲的是什么信息。
基于mark word
的鎖升級的流程如下:
1、鎖對象剛創建時,沒有任何線程競爭,對象處于無鎖狀態。在上面打印的空對象的內存布局中,根據大小端,得到最后8位是00000001
,表示處于無鎖態,并且處于不可偏向狀態。這是因為在jdk中偏向鎖存在延遲4秒啟動,也就是說在jvm啟動后4秒后創建的對象才會開啟偏向鎖,我們通過jvm參數取消這個延遲時間:
-XX:BiasedLockingStartupDelay=0
這時最后3位為101
,表示當前對象的鎖沒有被持有,并且處于可被偏向狀態。
2、在沒有線程競爭的條件下,第一個獲取鎖的線程通過CAS
將自己的threadId
寫入到該對象的mark word
中,若后續該線程再次獲取鎖,需要比較當前線程threadId
和對象mark word
中的threadId
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那么可以直接獲取,并且鎖對象始終保持對該線程的偏向,也就是說偏向鎖不會主動釋放。
使用代碼進行測試同一個線程重復獲取鎖的過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 user=new User(); synchronized (user){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synchronized (user){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 }
可以看到一個線程對一個對象加鎖、解鎖、重新獲取對象的鎖時,mark word
都沒有發生變化,偏向鎖中的當前線程指針始終指向同一個線程。
3、當兩個或以上線程交替獲取鎖,但并沒有在對象上并發的獲取鎖時,偏向鎖升級為輕量級鎖。在此階段,線程采取CAS
的自旋方式嘗試獲取鎖,避免阻塞線程造成的cpu在用戶態和內核態間轉換的消耗。測試代碼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User user=new User(); synchronized (user){ System.out.println("--MAI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user)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 }); thread.start(); thread.join(); System.out.println("--END--:"+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
整個加鎖狀態的變化流程如下:
主線程首先對 user 對象加鎖,首次加鎖為101
偏向鎖
子線程等待主線程釋放鎖后,對user對象加鎖,這時將偏向鎖升級為00
輕量級鎖
輕量級鎖解鎖后,user 對象無線程競爭,恢復為001
無鎖態,并且處于不可偏向狀態。如果之后有線程再嘗試獲取 user 對象的鎖,會直接加輕量級鎖,而不是偏向鎖
4、當兩個或以上線程并發的在同一個對象上進行同步時,為了避免無用自旋消耗 cpu,輕量級鎖會升級成重量級鎖。這時mark word
中的指針指向的是monitor
對象(也被稱為管程或監視器鎖)的起始地址。測試代碼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 user = new User();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user) { System.out.println("--THREAD1--:" + 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try { TimeUnit.SECONDS.sleep(2);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start();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 (user) { System.out.println("--THREAD2--:" + 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try { TimeUnit.SECONDS.sleep(2);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start(); }
可以看到,在兩個線程同時競爭user對象的鎖時,會升級為10
重量級鎖。
對mark word
中其他重要信息進行說明:
hashcode
:無鎖態下的hashcode
采用了延遲加載技術,在第一次調用hashCode()
方法時才會計算寫入。對這一過程進行驗證: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 user=new User(); //打印內存布局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計算hashCode System.out.println(user.hashCode()); //再次打印內存布局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
可以看到,在沒有調用hashCode()
方法前,31位的哈希值不存在,全部填充為0。在調用方法后,根據大小端,被填充的數據為:
1011001001101100011010010101101
將2進制轉換為10進制,對應哈希值1496724653
。需要注意,只有在調用沒有被重寫的Object.hashCode()
方法或System.identityHashCode(Object)
方法才會寫入mark word
,執行用戶自定義的hashCode()
方法不會被寫入。
大家可能會注意到,當對象被加鎖后,mark word
中就沒有足夠空間來保存hashCode
了,這時hashcode
會被移動到重量級鎖的Object Monitor
中。
epoch
:偏向鎖的時間戳
分代年齡(age
):在jvm
的垃圾回收過程中,每當對象經過一次Young GC
,年齡都會加1,這里4位來表示分代年齡最大值為15,這也就是為什么對象的年齡超過15后會被移到老年代的原因。在啟動時可以通過添加參數來改變年齡閾值:
-XX:MaxTenuringThreshold
當設置的閾值超過15時,啟動時會報錯
Klass Pointer
是一個指向方法區中Class
信息的指針,虛擬機通過這個指針確定該對象屬于哪個類的實例。在64位的JVM中,支持指針壓縮功能,根據是否開啟指針壓縮,Klass Pointer
占用的大小將會不同:
未開啟指針壓縮時,類型指針占用8B (64bit)
開啟指針壓縮情況下,類型指針占用4B (32bit)
在jdk6
之后的版本中,指針壓縮是被默認開啟的,可通過啟動參數開啟或關閉該功能:
#開啟指針壓縮: -XX:+UseCompressedOops #關閉指針壓縮: -XX:-UseCompressedOops
還是以剛才的User
類為例,關閉指針壓縮后再次查看對象的內存布局
對象大小雖然還是16字節,但是組成發生了改變,8字節標記字加8字節類型指針,已經能滿足對齊條件,因此不需要填充。
8B (mark word) + 8B (klass pointer) + 0B (instance data) + 0B (padding)
在了解了指針壓縮的作用后,我們來看一下指針壓縮是如何實現的。首先在不開啟指針壓縮的情況下,一個對象的內存地址使用64位表示,這時能描述的內存地址范圍是:
0 ~ 2^64-1
在開啟指針壓縮后,使用4個字節也就是32位,可以表示2^32
個內存地址,如果這個地址是真實地址的話,由于CPU尋址的最小單位是Byte
,那么就是4GB內存。這對于我們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但是之前我們說過,java中對象默認使用了8字節對齊,也就是說1個對象占用的空間必須是8字節的整數倍,這樣就創造了一個條件,使jvm在定位一個對象時不需要使用真正的內存地址,而是定位到由java進行了8字節映射后的地址(可以說是一個映射地址的編號)。
映射過程也非常簡單,由于使用了8字節對齊后每個對象的地址偏移量后3位必定為0,所以在存儲的時候可以將后3位0抹除(轉化為bit
是抹除了最后24位),在此基礎上再去掉最高位,就完成了指針從8字節到4字節的壓縮。而在實際使用時,在壓縮后的指針后加3位0,就能夠實現向真實地址的映射。
完成壓縮后,現在指針的32位中的每一個bit
,都可以代表8個字節,這樣就相當于使原有的內存地址得到了8倍的擴容。所以在8字節對齊的情況下,32位最大能表示2^32*8=32GB
內存,內存地址范圍是:
0 ~ (2^32-1)*8
由于能夠表示的最大內存是32GB,所以如果配置的最大的堆內存超過這個數值時,那么指針壓縮將會失效。配置jvm啟動參數:
-Xmx32g
此時,指針壓縮失效,指針長度恢復到8字節。那么如果業務場景內存超過32GB怎么辦呢,可以通過修改默認對齊長度進行再次擴展,我們將對齊長度修改為16字節:
-XX:ObjectAlignmentInBytes=16 -Xmx32g
可以看到指針壓縮后占4字節,同時對象向16字節進行了填充對齊,按照上面的計算,這時配置最大堆內存為64GB時指針壓縮才會失效。
對指針壓縮做一下簡單總結:
通過指針壓縮,利用對齊填充的特性,通過映射方式達到了內存地址擴展的效果
指針壓縮能夠節省內存空間,同時提高了程序的尋址效率
堆內存設置時最好不要超過32GB,這時指針壓縮將會失效,造成空間的浪費
此外,指針壓縮不僅可以作用于對象頭的類型指針,還可以作用于引用類型的字段指針,以及引用類型數組指針
如果當對象是一個數組對象時,那么在對象頭中有一個保存數組長度的空間,占用4字節(32bit)空間。通過下面代碼進行測試: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 user=new User[2]; //查看對象的內存布局 System.out.println(ClassLayout.parseInstance(user).toPrintable()); }
內存結構從上到下分別為:
8字節mark word
4字節klass pointer
4字節數組長度,值為2,表示數組中有兩個元素
開啟指針壓縮后每個引用類型占4字節,數組中兩個元素共占8字節
需要注意的是,在未開啟指針壓縮的情況下,在數組長度后會有一段對齊填充字節
通過計算:
8B (mark word) + 8B (klass pointer) + 4B (array length) + 16B (instance data)=36B
需要向8字節進行對齊,這里選擇將對齊的4字節添加在了數組長度和實例數據之間。
實例數據(Instance Data
)保存的是對象真正存儲的有效信息,保存了代碼中定義的各種數據類型的字段內容,并且如果有繼承關系存在,子類還會包含從父類繼承過來的字段。
基本數據類型:
Type | Bytes |
---|---|
byte,boolean | 1 |
char,short | 2 |
int,float | 4 |
long,double | 8 |
引用數據類型:
開啟指針壓縮情況下占8字節,開啟指針壓縮后占4字節。
給User類添加基本數據類型的屬性字段:
public class User { int id,age,weight; byte sex; long phone; char local; }
可以看到,在內存中,屬性的排列順序與在類中定義的順序不同,這是因為jvm會采用字段重排序技術,對原始類型進行重新排序,以達到內存對齊的目的。具體規則遵循如下:
按照數據類型的長度大小,從大到小排列
具有相同長度的字段,會被分配在相鄰位置
如果一個字段的長度是L個字節,那么這個字段的偏移量(OFFSET
)需要對齊至nL
(n為整數)
上面的前兩條規則相對容易理解,這里通過舉例對第3條進行解釋:
因為long
類型占8字節,所以它的偏移量必定是8n,再加上前面對象頭占12字節,所以long
類型變量的最小偏移量是16。通過打印對象內存布局可以發現,當對象頭不是8字節的整數倍時(只存在8n+4
字節情況),會按從大到小的順序,使用4、2、1字節長度的屬性進行補位。為了和對齊填充進行區分,可以稱其為前置補位,如果在補位后仍然不滿足8字節整數倍,會進行對齊填充。在存在前置補位的情況下,字段的排序會打破上面的第一條規則。
因此在上面的內存布局中,先使用4字節的int
進行前置補位,再按第一條規則從大到小順序進行排列。如果我們刪除3個int
類型的字段,再查看內存布局:
char
和byte
類型的變量被提到前面進行前置補位,并在long
類型前進行了1字節的對齊填充。
當一個類擁有父類時,整體遵循在父類中定義的變量出現在子類中定義的變量之前的原則
public class A { int i1,i2; long l1,l2; char c1,c2; } public class B extends A{ boolean b1; double d1,d2; }
如果父類需要后置補位的情況,可能會將子類中類型長度較短的變量提前,但是整體還是遵循子類在父類之后的原則
public class A { int i1,i2; long l1; } public class B extends A { int i1,i2; long l1; }
可以看到,子類中較短長度的變量被提前到父類后進行了后置補位。
父類的前置對齊填充會被子類繼承
public class A { long l; } public class B extends A{ long l2; int i1; }
當B類沒有繼承A類時,正好滿足8字節對齊,不需要進行對齊填充。當B類繼承A類后,會繼承A類的前置補位填充,因此在B類的末尾也需要對齊填充。
在上面的例子中,僅探討了基本數據類型的排序情況,那么如果存在引用數據類型時,排序情況是怎樣的呢?在User
類中添加引用類型:
public class User { int id; String firstName; String lastName; int age; }
可以看到默認情況下,基本數據類型的變量排在引用數據類型前。這個順序可以在jvm
啟動參數中進行修改:
-XX:FieldsAllocationStyle=0
重新運行,可以看到引用數據類型的排列順序被放在了前面:
對FieldsAllocationStyle
的不同取值簡要說明:
0:先放入普通對象的引用指針,再放入基本數據類型變量
1:默認情況,表示先放入基本數據類型變量,再放入普通對象的引用指針
在上面的基礎上,在類中加入靜態變量:
public class User { int id; static byte local; }
通過結果可以看到,靜態變量并不在對象的內存布局中,它的大小是不計算在對象中的,因為靜態變量屬于類而不是屬于某一個對象的。
在Hotspot
的自動內存管理系統中,要求對象的起始地址必須是8字節的整數倍,也就是說對象的大小必須滿足8字節的整數倍。因此如果實例數據沒有對齊,那么需要進行對齊補全空缺,補全的bit
位僅起占位符作用,不具有特殊含義。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已經對對齊填充有了充分的認識,下面再做一些補充:
在開啟指針壓縮的情況下,如果類中有long/double
類型的變量時,會在對象頭和實例數據間形成間隙(gap
),為了節省空間,會默認把較短長度的變量放在前邊,這一功能可以通過jvm參數進行開啟或關閉:
# 開啟 -XX:+CompactFields # 關閉 -XX:-CompactFields
測試關閉情況,可以看到較短長度的變量沒有前移填充:
在前面指針壓縮中,我們提到了可以改變對齊寬度,這也是通過修改下面的jvm參數配置實現的:
-XX:ObjectAlignmentInBytes
默認情況下對齊寬度為8,這個值可以修改為2~256以內2的整數冪,一般情況下都以8字節對齊或16字節對齊。測試修改為16字節對齊:
上面的例子中,在調整為16字節對齊的情況下,最后一行的屬性字段只占了6字節,因此會添加10字節進行對齊填充。當然普通情況下不建議修改對齊長度參數,如果對齊寬度過長,可能會導致內存空間的浪費。
關于“Java對象內存布局實例分析”這篇文章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感謝各位的閱讀!相信大家對“Java對象內存布局實例分析”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大家如果還想學習更多知識,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