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內容介紹了“如何理解Web 與 Web 性能”的有關知識,在實際案例的操作過程中,不少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學習一下如何處理這些情況吧!希望大家仔細閱讀,能夠學有所成!
最開始一切什么都沒有
然后,1990 年,Tim 以超文本語言 HTML 為基礎在 NeXT 電腦上發明了最原始的 Web 瀏覽器,并在接下來持續廣泛推廣 Web 的理念,于 1993 年 4 月進行了發布
1994 年 7 月,HTML 2.0 規范發布
1994 年底,由 Tim 牽頭的萬維網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成立,簡稱 W3C ,目前已是 Web 技術領域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國際中立性技術標準機構
W3C 相當于一個論壇:它以工作組的方式(例如 HTML 工作組、CSS 工作組等),把某項技術的相關各方聚集起來,最終由他們來產出標準。它制定了整個平臺的規則,監督整個進程。但這些技術規范(基本上)并非由 W3C 的工作人員編寫完成。
此時的網頁以 HTML 為主,是純靜態的網頁,網頁是“只讀”的,信息流只能通過服務器到客戶端單向流通,前端頁面要想獲取后臺信息需要刷新整個頁面
1995 網景推出 JavaScript 初始版本 Mocha,動態網頁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頁面不再是靜止的,頁面可以獲取服務器數據信息并不斷更新。以 Google 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及各種論壇相繼出現,使得 Web 充滿了活力
隨著動態頁面技術的不斷發展,后臺代碼變得龐大臃腫,后端邏輯也越來越復雜,逐漸難以維護。此時,后端的各種 MVC 框架逐漸發展起來
直至 2005 年,這個階段一直處于 后端重、前端輕 的狀態
2005 年, AJAX 越來越流行,越來越多的網站使用 AJAX 動態獲取數據,這使得動態網頁內容變成可能,像 Facebook 這樣的社交網絡開始變得繁榮起來,前端一時間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局面。
2008 年 1 月 22 日,HTML5 草案發布
2009 年 12 月, ECMAScript 5.0 規范發布
隨著各類規范的制定,多個瀏覽器的發布,數以千計 Web 服務器的建立,上百萬網頁的生成, Web 爆發式發展。前端能夠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重,網頁設計越來越復雜,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提高 Web 性能、改善用戶體驗
為此,2010 年 8 月,W3C 在其官網上宣布成立 Web 性能工作組(Web Performance Working Group),將由來自 Google 和 Microsoft 的工程師擔任主席,任務目標是制定衡量 Web 應用性能的方法和 API 。
隨后, Web 性能工作組開始制定了一系列 Web 性能標準,應用到桌面和移動瀏覽器以及其他環境中,幫助 Web 開發人員評估和理解應用的性能特征。
標準是怎么誕生的?
一個標準的形成要經歷幾個主要階段:工作草案(Working Draft,WD),候選推薦(Candidate Recommendation,CR),推薦(Recommendation,Rec)。一個標準要進入推薦階段,它的所有功能必須要有至少兩種獨立的實現。因此主流瀏覽器廠商在 W3C 的會員席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他們對標準的形成和推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直至今日,Web 性能工作組已經制定了如下性能標準:
Navigation Timing:提供了文檔導航過程中完整的計時信息,即一個文檔從發起請求到加載完畢各階段的性能耗時
Performance Timeline:提供了獲取各種類型(navigation、resource、paint 等)的性能時間線的方法
Resource Timing:提供文檔中資源的計時信息
User Timing:幫助應用程序使用高解析度時間戳測量性能
High Resolution Time:將單調的亞毫秒級解析度時鐘 API 提供給Web應用,以便 Web 應用可以精確地測量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
Server Timing:描述了如何將服務器端在請求-響應周期內的性能度量傳遞給用戶代理,并定義了一個 API 使應用程序能夠收集、處理和執行這些指標
Paint Timing:記錄在頁面加載期間的一些關鍵時間點
Long Tasks API:本文檔定義了一個API,網頁作者可以使用它來檢測長任務的存在,這些長任務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獨占UI線程,并阻止其他關鍵任務的執行——例如響應用戶輸入
Page Visibility:提供了觀察頁面可見性狀態的 API,可以幫助開發資源高效的Web應用程序
Beacon:該規范定義了一個接口,web開發人員可以使用該接口來調度異步和非阻塞的數據傳遞,最大限度地減少與其他時間關鍵操作的資源爭用,同時確保這些請求仍然被處理和傳遞到目的地
Resource Hints:定義了 HTML 的 元素的 rel 屬性值,包括 dns-prefetch、preconnect、prefetch 和 prerender,幫助用戶代理在決策過程中決定它應該連接哪些源,應該獲取哪些資源并對其進行預處理以提高頁面性能。
Preload:定義了可與鏈接元素一起使用的 preload 關鍵字,這個關鍵字提供了一個聲明性的獲取原語,用來初始化早期獲取,并將獲取與資源執行分
詳情可查看:https://www.w3.org/webperf ,其中:
Navigation Timing、Performance Timeline、Resource Timing、User Timing、Server Timing、Paint Timing、High Resolution Time 定義了Web 加載、請求等各類操作的計時信息(性能度量)
Page Visibility、Beacon、Resource Hints、Preload則提供了一些優化相關的 API
各大瀏覽器實現這些標準(如window.performance),用戶基于這些標準,定義了性能指標以及它的計算方式、優化策略等,進而確立了前端性能排查、優化與監控上報體系
參考:
W3C
性能優化歷史
前端發展簡史
“如何理解Web 與 Web 性能”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想了解更多行業相關的知識可以關注億速云網站,小編將為大家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實用文章!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