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內容主要講解“確保線程安全的單例模式怎么寫”,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看看。本文介紹的方法操作簡單快捷,實用性強。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學習“確保線程安全的單例模式怎么寫”吧!
單例模式算是設計模式中最容易理解,也是最容易手寫代碼的模式了吧。但是其中的坑卻不少,所以也常作為面試題來考。本文主要對幾種單例寫法的整理,并分析其優缺點。很多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創建一個線程安全的單例,不知道什么是雙檢鎖,那這篇文章可能會幫助到你。
當被問到要實現一個單例模式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寫出如下的代碼,包括教科書上也是這樣教我們的。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unique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uniqueInstance == null) { unique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uniqueInstance; } }
這段代碼簡單明了,而且使用了懶加載模式,但是卻存在致命的問題。當有多個線程并行調用 getInstance() 的時候,就會創建多個實例。也就是說在多線程下不能正常工作。
為了解決上面的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是將整個 getInstance() 方法設為同步(synchronized)。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uniqueInstance == null) { unique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uniqueInstance; }
雖然做到了線程安全,并且解決了多實例的問題,但是它并不高效。因為在任何時候只能有一個線程調用 getInstance() 方法。但是同步操作只需要在第一次調用時才被需要,即第一次創建單例實例對象時。這就引出了雙重檢驗鎖。
雙重檢驗加鎖模式(double checked locking pattern),是一種使用同步塊加鎖的方法。程序員稱其為雙重檢查鎖,因為會有兩次檢查 uniqueInstance == null
,一次是在同步塊外,一次是在同步塊內。為什么在同步塊內還要再檢驗一次?因為可能會有多個線程一起進入同步塊外的 if,如果在同步塊內不進行二次檢驗的話就會生成多個實例了。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Singleton() { if (uniqueInstance == null) { //Single Checked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 (uniqueInstance == null) { //Double Checked unique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uniqueInstance; }
這段代碼看起來很完美,很可惜,它是有問題。主要在于uniqueInstance = new Singleton()這句,這并非是一個原子操作,事實上在 JVM 中這句話大概做了下面 3 件事情。
給 uniqueInstance 分配內存
調用 Singleton 的構造函數來初始化成員變量
將uniqueInstance對象指向分配的內存空間(執行完這步 uniqueInstance 就為非 null 了)
但是在 JVM 的即時編譯器中存在指令重排序的優化。也就是說上面的第二步和第三步的順序是不能保證的,最終的執行順序可能是 1-2-3 也可能是 1-3-2。如果是后者,則在 3 執行完畢、2 未執行之前,被線程二搶占了,這時uniqueInstance已經是非 null 了(但卻沒有初始化),所以線程二會直接返回 uniqueInstance,然后使用,然后順理成章地報錯。
我們只需要將 uniqueInstance 變量聲明成 volatile 就可以了。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Singleton uniqueInstance; //聲明成 volatile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Singleton() { if (unique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 (uniqueInstance == null) { unique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uniqueInstance; } }
有些人認為使用 volatile 的原因是可見性,也就是可以保證線程在本地不會存有 uniqueInstance 的副本,每次都是去主內存中讀取。但其實是不對的。使用 volatile 的主要原因是其另一個特性:禁止指令重排序優化。也就是說,在 volatile 變量的賦值操作后面會有一個內存屏障(生成的匯編代碼上),讀操作不會被重排序到內存屏障之前。比如上面的例子,取操作必須在執行完 1-2-3 之后或者 1-3-2 之后,不存在執行到 1-3 然后取到值的情況。從「先行發生原則」的角度理解的話,就是對于一個 volatile 變量的寫操作都先行發生于后面對這個變量的讀操作(這里的“后面”是時間上的先后順序)。
但是特別注意在 Java 5 以前的版本使用了 volatile 的雙檢鎖還是有問題的。其原因是 Java 5 以前的 JMM (Java 內存模型)是存在缺陷的,即使將變量聲明成 volatile 也不能完全避免重排序,主要是 volatile 變量前后的代碼仍然存在重排序問題。這個 volatile 屏蔽重排序的問題在 Java 5 中才得以修復,所以在這之后才可以放心使用 volatile。
相信你不會喜歡這種復雜又隱含問題的方式,當然我們有更好的實現線程安全的單例模式的辦法。
這種方法非常簡單,因為單例的實例被聲明成 static 和 final 變量了,在第一次加載類到內存中時就會初始化,所以創建實例本身是線程安全的。
public class Singleton{ //類加載時就初始化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uniqueInstance = new Singleton(); private Singleton(){}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return uniqueInstance; } }
這種寫法如果完美的話,就沒必要在啰嗦那么多雙檢鎖的問題了。缺點是它不是一種懶加載模式(lazy initialization),單例會在加載類后一開始就被初始化,即使客戶端沒有調用 getInstance()方法。餓漢式的創建方式在一些場景中將無法使用:譬如 Singleton 實例的創建是依賴參數或者配置文件的,在 getInstance() 之前必須調用某個方法設置參數給它,那樣這種單例寫法就無法使用了。
我比較傾向于使用靜態內部類的方法,這種方法也是《Effective Java》上所推薦的。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Hold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unique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final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Holder.uniqueInstance; } }
這種寫法仍然使用JVM本身機制保證了線程安全問題;由于 SingletonHolder 是私有的,除了 getInstance() 之外沒有辦法訪問它,因此它是懶加載的;同時讀取實例的時候不會進行同步,沒有性能缺陷;也不依賴 JDK 版本。
用枚舉寫單例實在太簡單了!這也是它最大的優點。下面這段代碼就是聲明枚舉實例的通常做法。
public enum EasySingleton{ INSTANCE; }
我們可以通過EasySingleton.INSTANCE來訪問實例,這比調用getInstance()方法簡單多了。創建枚舉默認就是線程安全的,所以不需要擔心double checked locking,而且還能防止反序列化導致重新創建新的對象。但是還是很少看到有人這樣寫,可能是因為不太熟悉吧。
一般來說,單例模式有五種寫法:懶加載、急加載、雙重檢查加鎖鎖、靜態內部類、枚舉。上述所說都是線程安全的實現,文章開頭給出的第一種方法不算正確的寫法。
就我個人而言,一般情況下直接使用急加載就好了,如果明確要求要懶加載(lazy initialization)會傾向于使用靜態內部類,如果涉及到反序列化創建對象時會試著使用枚舉的方式來實現單例。
到此,相信大家對“確保線程安全的單例模式怎么寫”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妨來實際操作一番吧!這里是億速云網站,更多相關內容可以進入相關頻道進行查詢,關注我們,繼續學習!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