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的是有關Linux中dd命令怎么用的內容。小編覺得挺實用的,因此分享給大家做個參考,一起跟隨小編過來看看吧。
dd
經過實際測量,Linux下兩盤直接備份最快的方法是用
dd if=/dev/sda of=/dev/sdb bs=30000k %IDE環境下不要超過30M SATA環境下可以提高的50000k
40G的硬盤 鏡像備份 25分鐘完成 并且順利啟動。
1磁盤剩余空間清零 # dd if=/dev/zero of=/tmp/delete.me bs=8M; rm delete.me 2制作鏡像 # dd if=/dev/sdb conv=sync,noerror bs=64K | gzip -c > ~/mybackup.img.gz 3保存分區格式 # fdisk -l /dev/sdb > ~/sdb_fdisk.info 4還原方法 # gunzip -c ~/mybackup.img.gz | dd of=/dev/sdb conv=sync,noerror bs=64K
使用dd這個linux命令可以創建一定大小文件。
linux創建文件命令:dd命令
把指定的輸入文件拷貝到指定的輸出文件中,并且在拷貝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格式轉換。語法:
CODE:[Copy to clipboard]dd 〔選項〕
QUOTE:
if =輸入文件(或設備名稱)。
of =輸出文件(或設備名稱)。
ibs = bytes 一次讀取bytes字節,即讀入緩沖區的字節數。
skip = blocks 跳過讀入緩沖區開頭的ibs*blocks塊。
obs = bytes 一次寫入bytes字節,即寫 入緩沖區的字節數。
bs = bytes 同時設置讀/寫緩沖區的字節數(等于設置obs和obs)。
cbs = bytes 一次轉換bytes字節。
count = blocks 只拷貝輸入的blocks塊。
conv = ASCII 把EBCDIC碼轉換為ASCII碼。
conv = ebcdic 把ASCII碼轉換為EBCDIC碼。
conv = ibm 把ASCII碼轉換為alternate EBCDIC碼。
conv = blick 把變動位轉換成固定字符。
conv = ublock 把固定們轉換成變動位
conv = ucase 把字母由小寫變為大寫。
conv = lcase 把字母由大寫變為小寫。
conv = notrunc 不截短輸出文件。
conv = swab 交換每一對輸入字節。
conv = noerror 出錯時不停止處理。
conv = sync 把每個輸入記錄的大小都調到ibs的大小(用ibs填充)。
fdformat命令
低級格式化軟盤。
實例:
創建一個100M的空文件
dd if=/dev/zero of=hello.txt bs=100M count=1
以上是linux創建文件命令:dd的用法。
2.實例分析
2.1.數據備份與恢復
2.1.1整盤數據備份與恢復
備份
將本地的/dev/hdx整盤備份到/dev/hdy :dd if=/dev/hdx of=/dev/hdy
將/dev/hdx全盤數據備份到指定路徑的image文件:dd if=/dev/hdx of=/path/to/image
備份/dev/hdx全盤數據,并利用gzip工具進行壓縮,保存到指定路徑:dd if=/dev/hdx | gzip
>/path/to/image.gz
恢復
將備份文件恢復到指定盤:dd if=/path/to/image of=/dev/hdx
將壓縮的備份文件恢復到指定盤 :gzip -dc /path/to/image.gz | dd of=/dev/hdx
2.1.2.利用netcat遠程備份
在源主機上執行此命令備份/dev/hda:dd if=/dev/hda bs=16065b | netcat < targethost-IP >
1234在目的主機上執行此命令來接收數據并寫入/dev/hdc:netcat -l -p 1234 | dd of=/dev/hdc
bs=16065b
以下兩條指令是目的主機指令的變化分別采用bzip2 gzip對數據進行壓縮,并將備份文件保存在當
前目錄 :
netcat -l -p 1234 | bzip2 > partition.img
netcat -l -p 1234 | gzip > partition.img
2.1.3.備份MBR
備份:
備份磁盤開始的512Byte大小的MBR信息到指定文件:dd if=/dev/hdx of=/path/to/image
count=1 bs=512
恢復:
將備份的MBR信息寫到磁盤開始部分:dd if=/path/to/image of=/dev/hdx
2.1.4.備份軟盤
將軟驅數據備份到當前目錄的disk.img文件:dd if=/dev/fd0 of=disk.img count=1 bs=1440k
2.1.5.拷貝內存資料到硬盤
將內存里的數據拷貝到root目錄下的mem.bin文件:dd if=/dev/mem of=/root/mem.bin
bs=1024
2.1.6.從光盤拷貝iso鏡像
拷貝光盤數據到root文件夾下,并保存為cd.iso文件:dd if=/dev/cdrom of=/root/cd.iso
2.2.增加Swap分區文件大小
創建一個足夠大的文件(此處為256M):dd if=/dev/zero of=/swapfile bs=1024 count=262144
把這個文件變成swap文件:mkswap /swapfile
啟用這個swap文件:swapon /swapfile
在每次開機的時候自動加載swap文件, 需要在 /etc/fstab 文件中增加一行:/swapfile swap
swap defaults 0 0
2.3.銷毀磁盤數據
利用隨機的數據填充硬盤:dd if=/dev/urandom of=/dev/hda1
在某些必要的場合可以用來銷毀數據。執行此操作以后,/dev/hda1將無法掛載,創建和拷貝操作
無法執行。
2.4磁盤管理
2.4.1.得到最恰當的block size
通過比較dd指令輸出中所顯示的命令執行時間,即可確定系統最佳的block size大小:
dd if=/dev/zero bs=1024 count=1000000 of=/root/1Gb.filedd if=/dev/zero bs=2048 count=500000 of=/root/1Gb.file
dd if=/dev/zero bs=4096 count=250000 of=/root/1Gb.file
dd if=/dev/zero bs=8192 count=125000 of=/root/1Gb.file
2.4.2測試硬盤讀寫速度
通過兩個命令輸出的執行時間,可以計算出測試硬盤的讀/寫速度:
dd if=/root/1Gb.file bs=64k | dd of=/dev/null
hdd if=/dev/zero of=/root/1Gb.file bs=1024 count=1000000
2.4.3.修復硬盤
當硬盤較長時間(比如一兩年年)放置不使用后,磁盤上會產生magnetic flux point。當磁頭讀到
這些區域時會遇到困難,并可能導致I/O錯誤。當這種情況影響到硬盤的第一個扇區時,可能導致
硬盤報廢。下面的命令有可能使這些數據起死回生。且這個過程是安全,高效的。
dd if=/dev/sda of=/dev/sda
感謝各位的閱讀!關于“Linux中dd命令怎么用”這篇文章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讓大家可以學到更多知識,如果覺得文章不錯,可以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吧!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