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文章為大家展示了ArchLinux 2020安裝的示例分析,內容簡明扼要并且容易理解,絕對能使你眼前一亮,通過這篇文章的詳細介紹希望你能有所收獲。
2020-4-1
今年我開始全面使用 ArchLinux 系統,這個系統比較小巧,安裝過程自己控制的內容更多,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也更符合我自己的使用習慣。 我最喜歡它的原因有三條:
ArchLinux 的源很完善,使用起來很方便,能解決很多偏門的難題(相對于 centos ),比如我的 Apple MAC mini 的無線網卡、藍牙驅動問題, 都能在 ArchLinux 中得到解決。
ArchLinux 擁有專用的中文源——ArchLinuxcn,對中國人來說就是福利,很多我們習慣的軟件都能在此找到,比如搜狗拼音輸入法。
ArchLinux 的 wiki 很完善,而且有中文翻譯,很多問題都可以在那兒找到答案。
我不僅在 MAC mini 上安裝,把我的 Thinkpad 筆記本、DIY 的臺式機都安裝了 ArchLinux 系統,都很好用。 我的 MAC mini 上次沒有安裝好無線網卡驅動、藍牙驅動,自己沒弄好,把網卡也弄亂了,所以這次重裝了 MAC mini 上的 ArchLinux 系統,這次用 的是 ArchLinux 2020-02-01,安裝過程和上次記下的 ArchLinux 2018-01-01 有一些不同,記錄下來,是為總結。
下載 ArchLinux,并刻錄至 U 盤(暫定為/dev/sdb),刻錄前應該把 U 盤上全部分區都刪除掉,直接刻錄:
# dd if=/path/to/archlinux-x86_64-2020.02.01.iso of=/dev/sdb bs=4M
將刻錄好的 U 盤插入計算機,啟動時選擇從 U 盤啟動,對于 MAC mini 是開機時不停按 Alt 鍵,選擇從 U 盤啟動:
按默認項進入系統安裝界面,此時進入了一個啟動好的 ArchLinux Live 系統,以此為起點安裝 ArchLinux 系統,依次完成:
設置鍵盤布局,按默認布局即可;
驗證啟動模式
# ls /sys/firmware/efi/efivars
該目錄下有文件即為 EFI 啟動模式,MAC mini 和其他電腦都是 EFI 模式啟動。
連接互聯網,此時沒有驅動 MAC mini 的無線網卡,只能用手機開熱點,通過 USB 共享網絡,在 MAC mini 上效果如下:
# ip addr show // 能看到手機通過 USB 共享的網絡接口——enp0s20u8 # dhcpcd enp0s20u8
更新系統時間
# timedatectl set-ntp ture
建立磁盤分區,fdisk 或 parted 均可。分區時需要注意:/ 和/usr 需要在一個分區之上,否則會報錯,系統無法正常啟動; EFI 啟動模式 需要 ESP 分區,不用太大,128MB即可,必須格式化為 FAT 格式。如果安裝多系統,需要先安裝其他系統(MAC OS X,Windows),再安裝 ArchLinux 系統,而且,安裝過程中不要碰其他系統的分區。
# mkfs.vfat -F 32 /dev/sda4 # mkfs.ext4 /dev/sda5 # mkfs.ext4 /dev/sda6 # mkfs.ext4 /dev/sda7 # mkfs.swap /dev/sda8 ...
掛載磁盤分區,需要按順序掛載,先掛載 / 分區,再掛載 / 之下的其他分區,啟用 swap 分區:
# mount -t ext4 /dev/sda7 /mnt // 將 / 分區掛載到ArchLinux Live 系統的 /mnt 目錄,作為新系統的根分區; # mkdir /mnt/boot /mnt/home # mount -t ext4 /dev/sdb6 /mnt/home // boot, home 一定要建立在 mnt 目錄下,而且是掛載 / 分區之后 # mount -t ext4 /dev/sdb5 /mnt/boot # mkdir /mnt/efi // efi 目錄一定建立在 /mnt/boot 目錄下,而且建立在 /mnt/boot 掛載磁盤之后 # mount -t vfat /dev/sda4 /mnt/boot/efi # swapon /dev/sda8 // 啟動swap 分區
掛載過程一定要按照順序執行,否則只是在 Live 系統的目錄中建立目錄,或掛載在 Live 系統的目錄中,如果操作是在 Live 系統中, 關機后一切都不會寫入磁盤,系統一定安裝不正確。 ESP 分區也一定要掛載在 /dev/sda5 分區(掛載為/boot 目錄)下的 efi 目錄中, 否則無法啟動。
選擇鏡像源,編輯 /etc/pacman.d/mirrorlist 文件,把中國的源保留即可,其他均刪除
# vim /etc/pacman.d/mirrorlist
查看 fstab 文件是否能正常生成,如果正常再繼續安裝過程,否則安裝過程就是無效的:
# genfstab -U /mnt
查看輸出中: /, /home, /boot, /boot/efi, swap 幾個分區是否正常掛載,如果掛載異常,重新查看磁盤分區、掛載過程是否出錯。
安裝基礎系統:
# pacstrap /mnt base linux linux-firmware
生成 fstab 文件:
# genfstab -U /mnt >> /mnt/etc/fstab
chroot 進入新系統
# arch-chroot /mnt
安裝必要的軟件:
# pacman -S dhcpcd vim // 下面會用到 vim, 重啟后連接網絡需要 dhcpcd
設置時區及時鐘
#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 hwclock --systohc
本地化設置,在僅有終端環境時應該只設置英語字符,此時無法顯示中文:
# vim /etc/locale.gen // 僅保留以下內容 en_US.UTF-8 UTF-8 zh_CN.UTF-8 UTF-8 # locale-gen # echo LANG=en_US.UTF-8 > /etc/locale.conf
設置 root 密碼:
# passwd root
設置主機名稱:
# echo Arch > /etc/hostname // 我的系統名稱:Arch # vim /etc/hosts // 添加以下內容: 127.0.0.1 Arch ::1 localhost 127.0.1.1 Arch.localdomain Arch
initramfs 重新生成,一般不需要,我也沒有執行這一步:
# mkinitcpio -p linux
安裝grub, intel-ucode, efibootmgr,并生成啟動腳本:
# pacman -S grub efibootmgr # grub-install --target=x86_64-efi --efi-directory=/boot/efi --bootloader-id=grub # pacman -S intel-ucode #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系統安裝完畢,退出chroot,卸載 /mnt 目錄下的文件系統,重啟 Live 系統:
# exit // 退出chroot # sync # umount -R /mnt # sync # shutdown -r now
系統重啟后,選擇從硬盤啟動,此時進入新安裝的 ArchLinux 系統,進行安裝后的設置。
添加用戶
# groupadd coder # useradd -g coder -m coder // -g coder 加入 coder 組, -m 創建 /home/coder 目錄作為 coder 用戶家目錄 # passwd coder
安裝并啟用 gnome 桌面環境:
# pacman -S gnome # systemctl enable gdm.service // 啟用 gnome 桌面環境 # shutdown -r now
提示安裝很多軟件,僅僅把 evince(PDF瀏覽器), gnome-photos(圖片管理程序), eog(圖片查看器), gnome-terminal, gnome-setting(設置), gnome-keyring, gnome-control-center(管理中心),gdm(圖形啟動器) gnome-menus(gnome 菜單),nautilus(圖形化管理文件程序,類似windows 文件夾), 這幾個軟件選擇即可,其他的軟件根據依賴關系會自動安裝。
此時應該能夠看到正常的桌面環境了,但都是英語,需要安裝中文字體:
# pacman -S tty-arphic-ukai settings->zone&language -> add 中文、中文輸入法
從 gnome 中 Logout,再次登錄進入,應該是中文環境了。
安裝無線網卡、藍牙驅動。
# lspci // 查看所有的PCI 設備,能夠看到 Broadcom BCM4360 802.11AC Wireless Network Adapter...,能查看到是 BCM4360[14e4:43a0]具體型號, # // 此型號設備對應的驅動模塊是 broadcom-wl,該模塊就在 comunity 庫中 # pacman -S broadcom-wl // 是不是非常簡單,記得在 ArchLinux 2018 中都沒有這么簡單,在 centos 中更是無法安裝 # shutdown -r now // 重啟后就看到無線網卡了
安裝 tmux 分屏器:
# pacman -S chromium # pacman -S tmux # vim /etc/tmux.conf // 添加以下內容 # Turn off the status line. set -g status off # Change the prefix keys from C-b to Alt-x unbind C-b set -g prefix M-x # Change the prefix '%' to '-' to split windown horizon unbind % bind - split-window -v # Change the prefix '"' to '\' to split window vertical unbind '"' bind \\ split-window -h # Set windown control mode to vi set-window-option -g mode-keys vi
啟用 archlinuxcn 源:
# vim /etc/pacman.conf // 在[comunity]欄下增加以下內容 [archlinuxcn] Include = /etc/pacman.d/archlinuxcn Architecture = x86_64 // 將原來的 auto 改為我自己的 x86_64 架構 # vim /etc/pacman.d/archlinuxcn // 增加以下源 ## China Server = http://mirrors.163.com/archlinux-cn/x86_64 ## China Server = http://mirrors.zju.edu.cn/archlinuxcn/x86_64 ## China Server = http://mirrors.cqu.edu.cn/archlinuxcn/x86_64 ## China Server = http://mirrors.neusoft.edu.cn/archlinuxcn/x86_64 ## China Server = http://mirror.lzu.edu.cn/archlinuxcn/x86_64 # pacman -Sy // 更新源文件 # pacman -S archlinuxcn-keyring // 啟動ArchLinuxcn 源
安裝拼音輸入法
# pacman -S # pacman -S fcitx-lilydjwg-git fcitx-sogoupinyin # pacman -S fcitx-configtool fcitx-qt5 # vim /etc/environment // 添加以下內容 GTK_IM_MODULE=fcitx QT_IM_MODULE=fcitx XMODIFIERS="@im=fcitx"
如果不愿意用sogou 輸入法,也可以安裝 rime 輸入法,據說這是更好的輸入法框架 此時不安裝fcitx 框架,安裝 ibus 框架
# pacman -S ibus ibus-rime // 剛安裝完rime,需要設置中文輸入法,我選擇明月拼音輸入法 #vim .bashrc // 增加以下三行即可設置中文輸入法為ibus框架 export GTK_IM_MODULE=ibus export XMODIFIERS=@im=ibus export QT_IM_MODULE=ibus // 剛開始用 ibus-rime 時,默認繁體中文,需要改為簡體中文 # vim /home/coder/.config/ibus/rime/build/default.yaml schema\_list: \- schema: luna\_pinyin\_simp // 這是簡體拼音,放在第一行即可 \- schema: luna\_pinyin
安裝百度腦圖、chromium 瀏覽器
# pacman -S desktop-naotu # pacman -S chromium # echo alias naotu='desktop-naotu' >> /etc/bash.bashrc
設置MAC OS X,Windows 啟動項:
# vim /etc/grub.d/40_custom menuentrt 'MAX OS X' { exit } menuentry 'window 7' { insmod part_gpt insmod fat set root='hd0,gpt1' // windows 分區 chainloader /EFI/Microsoft/Boot/bootmgfw.efi } #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設置有線網卡
# vim /etc/systemd/network/name-of-network-adpter.network [Match] Name=enp3s0 [Network] Address=192.168.1.3/24 Gateway=192.168.1.254 # systemctl restart systemd-networkd.service // 重啟網絡服務,網卡配置文件立即生效
調整普通用戶 bash 提示符從'$'到 '>'
# vim ~/.bashrc PS1='[\u@\h \W]>
添加鍵盤快捷鍵 設置->鍵盤快捷鍵:
將F1 系統設置,F2 chromium 瀏覽器,F3 gnome-terminal,F6 主目錄
安裝 git, gitbook
# pacman -S git nodejs npm # npm install -g gitbook # npm install -g gitbook-cli // 此時報錯,/usr/bin/gitbook 已經存在。。。 # rm /usr/bin/gitbook # npm install -g gitbook-cli # gitbook -V // 應該在聯網環境下執行該命令 CLI version 2.3.2 Installing Gitbook 3.2.3 TypeError: cb.apply is not a function. at /usr/lib/node_modules/gitbook-cli/node_modules/npm/node_modules/graceful-fs/polyfills.js //我不知道具體原因是為什么,但好像是nodejs版本、npm版本與Gitbook版本之間有不一致。 # vim /usr/lib/node\_modules/gitbook-cli/node\_modules/npm/node\_modules/graceful-fs/polyfills.js //注釋掉 62-64 3行代碼即可 // fs.stat=statFix(fs.stat) // fs.fstat=statFix(fs.fstat) // fs.lstat=statFix(fs.lstat) # gitbook -V // 第一次執行該命令需要聯網 # gitbook serve // 第一次執行該命令需要聯網,也比較慢 # vim book.json // 放在寫文檔的目錄下 { "title" : "XXX", "author" : "Gitbooker", "description" :"Write", "plugins": [ // 增加插件 "chapter-fold", // 目錄折疊插件 "todo" // 列待辦事項插件 ] } #gitbook install // 配置文件中增加了插件,需執行該命令
安裝 man 手冊、中文 man 手冊:
# pacman -S man-pages # pacman -S man-pages-zh\_cn
命令行連接無線網絡
# pacman -S wpa\_supplicant // 安裝無線連接軟件 # wpa\_passphrase SSID Password > /etc/wpa\_supplicant/SSID.conf # ip link set wlp2s0 up # wpa\_supplicant -B -i wlp2s0 -c /etc/wpa\_supplicant/SSID.conf # dhcpcd wlp2s0
也可以寫一個 shell script 來完成這些工作。
#!/bin/bash if [ $UID -ne 0 ]; then echo " Permission denied, only root can execute this script." exit fi ip link set wlp2s0 up wpa_supplicant -B -i wlp2s0 -c /etc/wpa_supplicant/MATE9.conf dhcpcd wlp2s0 exit
啟用藍牙連接:
# systemctl enable bluetooth.service
設置 gnome-terminal: 我個人非常喜歡 tty-liberation 字體,但不知道為什么總是無法在 terminal 里面正常使用,所以選擇了 Source Code Pro Regular, 但經過對比 Source Code Pro Regular 和 Liberation Mono Regular 字形很相近,但行間距更大一點,所以選擇用 Source Code Pro Regular. 這款字體也基本滿足了我的需要,字體大小為14號,顏色選擇黑底綠字,滾動選擇不顯示滾動條。這些都是我的使用習慣。
如果gnome-termianl 不支持 Source Code Pro Regular 字體,那么安裝gnome-tweaks 優化。 # pacman -S gnome-tweak
打開優化,在字體欄設置 Source Code Pro Regular。此時,不選gnome-terminal中的自選字體,自動應用gnome-tweaks 中的字體和字號。
調整gnome-terminal配色:
gnome-terminal -> 配置文件首選項-> 顏色 -> 黑底綠字
設置終端ls顏色,區分各種文件
# vim /etc/bash.bashrc alias ls=`ls --color=auto`
設置ssh,允許其他機器以ssh 方式登錄本機
# systemctl enable sshd.service // 開啟該服務,下次重啟生效 # systemctl start sshd.service // 啟動該服務,立即生效 # systemctl status sshd.service // 查看服務狀態
讀取手機文件 手機以MTP方式連接計算機,同時計算機支持讀取MTP設備文件即可。
# pacman -S mtpfs android-file-transfer
設置iptables 防火墻
# systemctl disable iptables.service // 關閉防火墻,默認狀態也時關閉
上述內容就是ArchLinux 2020安裝的示例分析,你們學到知識或技能了嗎?如果還想學到更多技能或者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