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超碰碰碰碰久久久久久综合_超碰av人澡人澡人澡人澡人掠_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画质优化_txt小说免费全本

溫馨提示×

溫馨提示×

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密碼登錄×
登錄注冊×
其他方式登錄
點擊 登錄注冊 即表示同意《億速云用戶服務條款》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1-15 10:56:25 來源:億速云 閱讀:158 作者:iii 欄目:大數據

本篇內容介紹了“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的有關知識,在實際案例的操作過程中,不少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學習一下如何處理這些情況吧!希望大家仔細閱讀,能夠學有所成!

001.能不能說一說 TCP 和 UDP 的區別?

首先概括一下基本的區別:

TCP是一個面向連接的、可靠的、基于字節流的傳輸層協議。

而UDP是一個面向無連接的傳輸層協議。(就這么簡單,其它TCP的特性也就沒有了)。

具體來分析,和 UDP 相比,TCP 有三大核心特性:

  • 面向連接。所謂的連接,指的是客戶端和服務器的連接,在雙方互相通信之前,TCP 需要三次握手建立連接,而 UDP 沒有相應建立連接的過程。

  • 可靠性。TCP 花了非常多的功夫保證連接的可靠,這個可靠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一個是有狀態,另一個是可控制。

TCP 會精準記錄哪些數據發送了,哪些數據被對方接收了,哪些沒有被接收到,而且保證數據包按序到達,不允許半點差錯。這是有狀態。

當意識到丟包了或者網絡環境不佳,TCP 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自己的行為,控制自己的發送速度或者重發。這是可控制。

相應的,UDP 就是無狀態, 不可控的。

  • 面向字節流。UDP 的數據傳輸是基于數據報的,這是因為僅僅只是繼承了 IP 層的特性,而 TCP 為了維護狀態,將一個個 IP 包變成了字節流。

002: 說說 TCP 三次握手的過程?為什么是三次而不是兩次、四次?

戀愛模擬 以談戀愛為例,兩個人能夠在一起最重要的事情是首先確認各自愛和被愛的能力。接下來我們以此來模擬三次握手的過程。

第一次:

男: 我愛你。

女方收到。

由此證明男方擁有愛的能力。

第二次:

女: 我收到了你的愛,我也愛你。

男方收到。

OK,現在的情況說明,女方擁有愛和被愛的能力。

第三次:

男: 我收到了你的愛。

女方收到。

現在能夠保證男方具備被愛的能力。

由此完整地確認了雙方愛和被愛的能力,兩人開始一段甜蜜的愛情。

真實握手 當然剛剛那段屬于扯淡,不代表本人價值觀,目的是讓大家理解整個握手過程的意義,因為兩個過程非常相似。對應到 TCP 的三次握手,也是需要確認雙方的兩樣能力: 發送的能力和接收的能力。于是便會有下面的三次握手的過程: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從最開始雙方都處于CLOSED狀態。然后服務端開始監聽某個端口,進入了LISTEN狀態。

然后客戶端主動發起連接,發送 SYN , 自己變成了SYN-SENT狀態。

服務端接收到,返回SYN和ACK(對應客戶端發來的SYN),自己變成了SYN-REVD。

之后客戶端再發送ACK給服務端,自己變成了ESTABLISHED狀態;服務端收到ACK之后,也變成了ESTABLISHED狀態。

另外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從圖中可以看出,SYN 是需要消耗一個序列號的,下次發送對應的 ACK 序列號要加1,為什么呢?只需要記住一個規則:

凡是需要對端確認的,一定消耗TCP報文的序列號。

SYN 需要對端的確認, 而 ACK 并不需要,因此 SYN 消耗一個序列號而 ACK 不需要。

為什么不是兩次? 根本原因: 無法確認客戶端的接收能力。

分析如下:

如果是兩次,你現在發了 SYN 報文想握手,但是這個包滯留在了當前的網絡中遲遲沒有到達,TCP 以為這是丟了包,于是重傳,兩次握手建立好了連接。

看似沒有問題,但是連接關閉后,如果這個滯留在網路中的包到達了服務端呢?這時候由于是兩次握手,服務端只要接收到然后發送相應的數據包,就默認建立連接,但是現在客戶端已經斷開了。

看到問題的吧,這就帶來了連接資源的浪費。

為什么不是四次?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確認雙方發送和接收的能力,那四次握手可以嘛?

當然可以,100 次都可以。但為了解決問題,三次就足夠了,再多用處就不大了。

三次握手過程中可以攜帶數據么? 第三次握手的時候,可以攜帶。前兩次握手不能攜帶數據。

如果前兩次握手能夠攜帶數據,那么一旦有人想攻擊服務器,那么他只需要在第一次握手中的 SYN 報文中放大量數據,那么服務器勢必會消耗更多的時間和內存空間去處理這些數據,增大了服務器被攻擊的風險。

第三次握手的時候,客戶端已經處于ESTABLISHED狀態,并且已經能夠確認服務器的接收、發送能力正常,這個時候相對安全了,可以攜帶數據。

同時打開會怎樣? 如果雙方同時發 SYN報文,狀態變化會是怎樣的呢?

這是一個可能會發生的情況。

狀態變遷如下: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在發送方給接收方發SYN報文的同時,接收方也給發送方發SYN報文,兩個人剛上了!

發完SYN,兩者的狀態都變為SYN-SENT。

在各自收到對方的SYN后,兩者狀態都變為SYN-REVD。

接著會回復對應的ACK + SYN,這個報文在對方接收之后,兩者狀態一起變為ESTABLISHED。

這就是同時打開情況下的狀態變遷。

003: 說說 TCP 四次揮手的過程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過程拆解  

剛開始雙方處于ESTABLISHED狀態。

客戶端要斷開了,向服務器發送 FIN 報文,在 TCP 報文中的位置如下圖: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發送后客戶端變成了FIN-WAIT-1狀態。注意, 這時候客戶端同時也變成了half-close(半關閉)狀態,即無法向服務端發送報文,只能接收。

服務端接收后向客戶端確認,變成了CLOSED-WAIT狀態。

客戶端接收到了服務端的確認,變成了FIN-WAIT2狀態。

隨后,服務端向客戶端發送FIN,自己進入LAST-ACK狀態,

客戶端收到服務端發來的FIN后,自己變成了TIME-WAIT狀態,然后發送 ACK 給服務端。

注意了,這個時候,客戶端需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具體來說,是 2 個 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報文最大生存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客戶端沒有收到服務端的重發請求,那么表示 ACK 成功到達,揮手結束,否則客戶端重發 ACK。

等待2MSL的意義 如果不等待會怎樣?

如果不等待,客戶端直接跑路,當服務端還有很多數據包要給客戶端發,且還在路上的時候,若客戶端的端口此時剛好被新的應用占用,那么就接收到了無用數據包,造成數據包混亂。所以,最保險的做法是等服務器發來的數據包都死翹翹再啟動新的應用。

那,照這樣說一個 MSL 不就不夠了嗎,為什么要等待 2 MSL?

  • 1 個 MSL 確保四次揮手中主動關閉方最后的 ACK 報文最終能達到對端

  • 1 個 MSL 確保對端沒有收到 ACK 重傳的 FIN 報文可以到達 這就是等待 2MSL 的意義。

為什么是四次揮手而不是三次? 因為服務端在接收到FIN, 往往不會立即返回FIN, 必須等到服務端所有的報文都發送完畢了,才能發FIN。因此先發一個ACK表示已經收到客戶端的FIN,延遲一段時間才發FIN。這就造成了四次揮手。

如果是三次揮手會有什么問題? 等于說服務端將ACK和FIN的發送合并為一次揮手,這個時候長時間的延遲可能會導致客戶端誤以為FIN沒有到達客戶端,從而讓客戶端不斷的重發FIN。

同時關閉會怎樣? 如果客戶端和服務端同時發送 FIN ,狀態會如何變化?如圖所示: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004: 說說半連接隊列和 SYN Flood 攻擊的關系

三次握手前,服務端的狀態從CLOSED變為LISTEN, 同時在內部創建了兩個隊列:半連接隊列和全連接隊列,即SYN隊列和ACCEPT隊列。

半連接隊列 當客戶端發送SYN到服務端,服務端收到以后回復ACK和SYN,狀態由LISTEN變為SYN_RCVD,此時這個連接就被推入了SYN隊列,也就是半連接隊列。

全連接隊列 當客戶端返回ACK, 服務端接收后,三次握手完成。這個時候連接等待被具體的應用取走,在被取走之前,它會被推入另外一個 TCP 維護的隊列,也就是全連接隊列(Accept Queue)。

SYN Flood 攻擊原理 SYN Flood 屬于典型的 DoS/DDoS 攻擊。其攻擊的原理很簡單,就是用客戶端在短時間內偽造大量不存在的 IP 地址,并向服務端瘋狂發送SYN。對于服務端而言,會產生兩個危險的后果:

處理大量的SYN包并返回對應ACK, 勢必有大量連接處于SYN_RCVD狀態,從而占滿整個半連接隊列,無法處理正常的請求。

由于是不存在的 IP,服務端長時間收不到客戶端的ACK,會導致服務端不斷重發數據,直到耗盡服務端的資源。

如何應對 SYN Flood 攻擊?

  • 增加 SYN 連接,也就是增加半連接隊列的容量。

  • 減少 SYN + ACK 重試次數,避免大量的超時重發。

  • 利用 SYN Cookie 技術,在服務端接收到SYN后不立即分配連接資源,而是根據這個SYN計算出一個Cookie,連同第二次握手回復給客戶端,在客戶端回復ACK的時候帶上這個Cookie值,服務端驗證 Cookie 合法之后才分配連接資源。

005: 介紹一下 TCP 報文頭部的字段

報文頭部結構如下(單位為字節):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請大家牢記這張圖!

源端口、目標端口 如何標識唯一標識一個連接?答案是 TCP 連接的四元組——源 IP、源端口、目標 IP 和目標端口。

那 TCP 報文怎么沒有源 IP 和目標 IP 呢?這是因為在 IP 層就已經處理了 IP 。TCP 只需要記錄兩者的端口即可。

序列號 即Sequence number, 指的是本報文段第一個字節的序列號。

從圖中可以看出,序列號是一個長為 4 個字節,也就是 32 位的無符號整數,表示范圍為 0 ~ 2^32 - 1。如果到達最大值了后就循環到0。

序列號在 TCP 通信的過程中有兩個作用:

  • 在 SYN 報文中交換彼此的初始序列號。

  • 保證數據包按正確的順序組裝。

ISN 即Initial Sequence Number(初始序列號),在三次握手的過程當中,雙方會用過SYN報文來交換彼此的 ISN。

ISN 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值,而是每 4 ms 加一,溢出則回到 0,這個算法使得猜測 ISN 變得很困難。那為什么要這么做?

如果 ISN 被攻擊者預測到,要知道源 IP 和源端口號都是很容易偽造的,當攻擊者猜測 ISN 之后,直接偽造一個 RST 后,就可以強制連接關閉的,這是非常危險的。

而動態增長的 ISN 大大提高了猜測 ISN 的難度。

確認號 即ACK(Acknowledgment number)。用來告知對方下一個期望接收的序列號,小于ACK的所有字節已經全部收到。

標記位 常見的標記位有SYN,ACK,FIN,RST,PSH。

SYN 和 ACK 已經在上文說過,后三個解釋如下: FIN:即 Finish,表示發送方準備斷開連接。

RST:即 Reset,用來強制斷開連接。

PSH:即 Push, 告知對方這些數據包收到后應該馬上交給上層的應用,不能緩存。

窗口大小 占用兩個字節,也就是 16 位,但實際上是不夠用的。因此 TCP 引入了窗口縮放的選項,作為窗口縮放的比例因子,這個比例因子的范圍在 0 ~ 14,比例因子可以將窗口的值擴大為原來的 2 ^ n 次方。

校驗和 占用兩個字節,防止傳輸過程中數據包有損壞,如果遇到校驗和有差錯的報文,TCP 直接丟棄之,等待重傳。

可選項 可選項的格式如下: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常用的可選項有以下幾個:

  • TimeStamp: TCP 時間戳,后面詳細介紹。

  • MSS: 指的是 TCP 允許的從對方接收的最大報文段。

  • SACK: 選擇確認選項。

  • Window Scale:窗口縮放選項。

006: 說說 TCP 快速打開的原理(TFO)

第一節講了 TCP 三次握手,可能有人會說,每次都三次握手好麻煩呀!能不能優化一點?

可以啊。今天來說說這個優化后的 TCP 握手流程,也就是 TCP 快速打開(TCP Fast Open, 即TFO)的原理。

優化的過程是這樣的,還記得我們說 SYN Flood 攻擊時提到的 SYN Cookie 嗎?這個 Cookie 可不是瀏覽器的Cookie, 用它同樣可以實現 TFO。

TFO 流程

首輪三次握手 首先客戶端發送SYN給服務端,服務端接收到。

注意哦!現在服務端不是立刻回復 SYN + ACK,而是通過計算得到一個SYN Cookie, 將這個Cookie放到 TCP 報文的 Fast Open選項中,然后才給客戶端返回。

客戶端拿到這個 Cookie 的值緩存下來。后面正常完成三次握手。

首輪三次握手就是這樣的流程。而后面的三次握手就不一樣啦!

后面的三次握手 在后面的三次握手中,客戶端會將之前緩存的 Cookie、SYN 和HTTP請求(是的,你沒看錯)發送給服務端,服務端驗證了 Cookie 的合法性,如果不合法直接丟棄;如果是合法的,那么就正常返回SYN + ACK。

重點來了,現在服務端能向客戶端發 HTTP 響應了!這是最顯著的改變,三次握手還沒建立,僅僅驗證了 Cookie 的合法性,就可以返回 HTTP 響應了。

當然,客戶端的ACK還得正常傳過來,不然怎么叫三次握手嘛。

流程如下: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注意: 客戶端最后握手的 ACK 不一定要等到服務端的 HTTP 響應到達才發送,兩個過程沒有任何關系。

TFO 的優勢 TFO 的優勢并不在與首輪三次握手,而在于后面的握手,在拿到客戶端的 Cookie 并驗證通過以后,可以直接返回 HTTP 響應,充分利用了1 個RTT(Round-Trip Time,往返時延)的時間提前進行數據傳輸,積累起來還是一個比較大的優勢。

007: 能不能說說TCP報文中時間戳的作用?

timestamp是 TCP 報文首部的一個可選項,一共占 10 個字節,格式如下:

kind(1 字節) + length(1 字節) + info(8 個字節) 其中 kind = 8, length = 10, info 有兩部分構成: timestamp和timestamp echo,各占 4 個字節。

那么這些字段都是干嘛的呢?它們用來解決那些問題?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一梳理,TCP 的時間戳主要解決兩大問題:

  • 計算往返時延 RTT(Round-Trip Time)

  • 防止序列號的回繞問題

計算往返時延 RTT 在沒有時間戳的時候,計算 RTT 會遇到的問題如下圖所示: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如果以第一次發包為開始時間的話,就會出現左圖的問題,RTT 明顯偏大,開始時間應該采用第二次的;

如果以第二次發包為開始時間的話,就會導致右圖的問題,RTT 明顯偏小,開始時間應該采用第一次發包的。

實際上無論開始時間以第一次發包還是第二次發包為準,都是不準確的。

那這個時候引入時間戳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比如現在 a 向 b 發送一個報文 s1,b 向 a 回復一個含 ACK 的報文 s2 那么:

  • step 1: a 向 b 發送的時候,timestamp 中存放的內容就是 a 主機發送時的內核時刻 ta1。

  • step 2: b 向 a 回復 s2 報文的時候,timestamp 中存放的是 b 主機的時刻 tb, timestamp echo字段為從 s1 報文中解析出來的 ta1。

  • step 3: a 收到 b 的 s2 報文之后,此時 a 主機的內核時刻是 ta2, 而在 s2 報文中的 timestamp echo 選項中可以得到 ta1, 也就是 s2 對應的報文最初的發送時刻。然后直接采用 ta2 - ta1 就得到了 RTT 的值。

防止序列號回繞問題 現在我們來模擬一下這個問題。

序列號的范圍其實是在0 ~ 2 ^ 32 - 1, 為了方便演示,我們縮小一下這個區間,假設范圍是 0 ~ 4,那么到達 4 的時候會回到 0。

第幾次發包發送字節對應序列號狀態
10 ~ 10 ~ 1成功接收
21 ~ 21 ~ 2滯留在網絡中
32 ~ 32 ~ 3成功接收
43 ~ 43 ~ 4成功接收
54 ~ 50 ~ 1成功接收,序列號從0開始
65 ~ 61 ~ 2???

假設在第 6 次的時候,之前還滯留在網路中的包回來了,那么就有兩個序列號為1 ~ 2的數據包了,怎么區分誰是誰呢?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序列號回繞的問題。

那么用 timestamp 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每次發包的時候都是將發包機器當時的內核時間記錄在報文中,那么兩次發包序列號即使相同,時間戳也不可能相同,這樣就能夠區分開兩個數據包了。

008: TCP 的超時重傳時間是如何計算的?

TCP 具有超時重傳機制,即間隔一段時間沒有等到數據包的回復時,重傳這個數據包。

那么這個重傳間隔是如何來計算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這個重傳間隔也叫做超時重傳時間(Retransmission TimeOut, 簡稱RTO),它的計算跟上一節提到的 RTT 密切相關。這里我們將介紹兩種主要的方法,一個是經典方法,一個是標準方法。

經典方法 經典方法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SRTT(Smoothed round trip time,即平滑往返時間),沒產生一次新的 RTT. 就根據一定的算法對 SRTT 進行更新,具體而言,計算方式如下(SRTT 初始值為0):

SRTT = (α * SRTT) + ((1 - α) * RTT) 其中,α 是平滑因子,建議值是0.8,范圍是0.8 ~ 0.9。

拿到 SRTT,我們就可以計算 RTO 的值了:

RTO = min(ubound, max(lbound, β * SRTT)) β 是加權因子,一般為1.3 ~ 2.0, lbound 是下界,ubound 是上界。

其實這個算法過程還是很簡單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就是在 RTT 穩定的地方表現還可以,而在 RTT 變化較大的地方就不行了,因為平滑因子 α 的范圍是0.8 ~ 0.9, RTT 對于 RTO 的影響太小。

標準方法 為了解決經典方法對于 RTT 變化不敏感的問題,后面又引出了標準方法,也叫Jacobson / Karels 算法。

一共有三步。

第一步: 計算SRTT,公式如下:

SRTT = (1 - α) * SRTT + α * RTT 注意這個時候的 α跟經典方法中的α取值不一樣了,建議值是1/8,也就是0.125。

第二步: 計算RTTVAR(round-trip time variation)這個中間變量。

RTTVAR = (1 - β) * RTTVAR + β * (|RTT - SRTT|) β 建議值為 0.25。這個值是這個算法中出彩的地方,也就是說,它記錄了最新的 RTT 與當前 SRTT 之間的差值,給我們在后續感知到 RTT 的變化提供了抓手。

第三步: 計算最終的RTO:

RTO = μ * SRTT + ? * RTTVAR μ建議值取1, ?建議值取4。

這個公式在 SRTT 的基礎上加上了最新 RTT 與它的偏移,從而很好的感知了 RTT 的變化,這種算法下,RTO 與 RTT 變化的差值關系更加密切。

009: 能不能說一說 TCP 的流量控制?

對于發送端和接收端而言,TCP 需要把發送的數據放到發送緩存區, 將接收的數據放到接收緩存區。

而流量控制索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通過接收緩存區的大小,控制發送端的發送。如果對方的接收緩存區滿了,就不能再繼續發送了。

要具體理解流量控制,首先需要了解滑動窗口的概念。

TCP 滑動窗口 TCP 滑動窗口分為兩種: 發送窗口和接收窗口。

發送窗口 發送端的滑動窗口結構如下: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其中包含四大部分:

  • 已發送且已確認

  • 已發送但未確認

  • 未發送但可以發送

  • 未發送也不可以發送

其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我標注在圖中: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發送窗口就是圖中被框住的范圍。SND 即send, WND 即window, UNA 即unacknowledged, 表示未被確認,NXT 即next, 表示下一個發送的位置。

接收窗口 接收端的窗口結構如下: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 

REV 即 receive,NXT 表示下一個接收的位置,WND 表示接收窗口大小。

流量控制過程 這里我們不用太復雜的例子,以一個最簡單的來回來模擬一下流量控制的過程,方便大家理解。

首先雙方三次握手,初始化各自的窗口大小,均為 200 個字節。

假如當前發送端給接收端發送 100 個字節,那么此時對于發送端而言,SND.NXT 當然要右移 100 個字節,也就是說當前的可用窗口減少了 100 個字節,這很好理解。

現在這 100 個到達了接收端,被放到接收端的緩沖隊列中。不過此時由于大量負載的原因,接收端處理不了這么多字節,只能處理 40 個字節,剩下的 60 個字節被留在了緩沖隊列中。

注意了,此時接收端的情況是處理能力不夠用啦,你發送端給我少發點,所以此時接收端的接收窗口應該縮小,具體來說,縮小 60 個字節,由 200 個字節變成了 140 字節,因為緩沖隊列還有 60 個字節沒被應用拿走。

因此,接收端會在 ACK 的報文首部帶上縮小后的滑動窗口 140 字節,發送端對應地調整發送窗口的大小為 140 個字節。

此時對于發送端而言,已經發送且確認的部分增加 40 字節,也就是 SND.UNA 右移 40 個字節,同時發送窗口縮小為 140 個字節。

這也就是流量控制的過程。盡管回合再多,整個控制的過程和原理是一樣的。

010: 能不能說說 TCP 的擁塞控制?

上一節所說的流量控制發生在發送端跟接收端之間,并沒有考慮到整個網絡環境的影響,如果說當前網絡特別差,特別容易丟包,那么發送端就應該注意一些了。而這,也正是擁塞控制需要處理的問題。

對于擁塞控制來說,TCP 每條連接都需要維護兩個核心狀態:

  • 擁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cwnd)

  • 慢啟動閾值(Slow Start Threshold,ssthresh)

涉及到的算法有這幾個:

  • 慢啟動

  • 擁塞避免

  • 快速重傳和快速恢復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一拆解這些狀態和算法。首先,從擁塞窗口說起。

擁塞窗口 擁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cwnd)是指目前自己還能傳輸的數據量大小。

那么之前介紹了接收窗口的概念,兩者有什么區別呢?

  • 接收窗口(rwnd)是接收端給的限制

  • 擁塞窗口(cwnd)是發送端的限制

限制誰呢?

限制的是發送窗口的大小。

有了這兩個窗口,如何來計算發送窗口?

發送窗口大小 = min(rwnd, cwnd) 取兩者的較小值。而擁塞控制,就是來控制cwnd的變化。

慢啟動 剛開始進入傳輸數據的時候,你是不知道現在的網路到底是穩定還是擁堵的,如果做的太激進,發包太急,那么瘋狂丟包,造成雪崩式的網絡災難。

因此,擁塞控制首先就是要采用一種保守的算法來慢慢地適應整個網路,這種算法叫慢啟動。運作過程如下:

  • 首先,三次握手,雙方宣告自己的接收窗口大小

  • 雙方初始化自己的擁塞窗口(cwnd)大小

  • 在開始傳輸的一段時間,發送端每收到一個 ACK,擁塞窗口大小加 1,也就是說,每經過一個 RTT,cwnd 翻倍。如果說初始窗口為 10,那么第一輪 10 個報文傳完且發送端收到 ACK 后,cwnd 變為 20,第二輪變為 40,第三輪變為 80,依次類推。

難道就這么無止境地翻倍下去?當然不可能。它的閾值叫做慢啟動閾值,當 cwnd 到達這個閾值之后,好比踩了下剎車,別漲了那么快了,老鐵,先 hold 住!

在到達閾值后,如何來控制 cwnd 的大小呢?

這就是擁塞避免做的事情了。

擁塞避免 原來每收到一個 ACK,cwnd 加1,現在到達閾值了,cwnd 只能加這么一點: 1 / cwnd。那你仔細算算,一輪 RTT 下來,收到 cwnd 個 ACK, 那最后擁塞窗口的大小 cwnd 總共才增加 1。

也就是說,以前一個 RTT 下來,cwnd翻倍,現在cwnd只是增加 1 而已。

當然,慢啟動和擁塞避免是一起作用的,是一體的。

快速重傳和快速恢復

快速重傳 在 TCP 傳輸的過程中,如果發生了丟包,即接收端發現數據段不是按序到達的時候,接收端的處理是重復發送之前的 ACK。

比如第 5 個包丟了,即使第 6、7 個包到達的接收端,接收端也一律返回第 4 個包的 ACK。當發送端收到 3 個重復的 ACK 時,意識到丟包了,于是馬上進行重傳,不用等到一個 RTO 的時間到了才重傳。

這就是快速重傳,它解決的是是否需要重傳的問題。

選擇性重傳 那你可能會問了,既然要重傳,那么只重傳第 5 個包還是第5、6、7 個包都重傳呢?

當然第 6、7 個都已經到達了,TCP 的設計者也不傻,已經傳過去干嘛還要傳?干脆記錄一下哪些包到了,哪些沒到,針對性地重傳。

在收到發送端的報文后,接收端回復一個 ACK 報文,那么在這個報文首部的可選項中,就可以加上SACK這個屬性,通過left edge和right edge告知發送端已經收到了哪些區間的數據報。因此,即使第 5 個包丟包了,當收到第 6、7 個包之后,接收端依然會告訴發送端,這兩個包到了。剩下第 5 個包沒到,就重傳這個包。這個過程也叫做選擇性重傳(SACK,Selective Acknowledgment),它解決的是如何重傳的問題。

快速恢復 當然,發送端收到三次重復 ACK 之后,發現丟包,覺得現在的網絡已經有些擁塞了,自己會進入快速恢復階段。

在這個階段,發送端如下改變:

  • 擁塞閾值降低為 cwnd 的一半

  • cwnd 的大小變為擁塞閾值

  • cwnd 線性增加

以上就是 TCP 擁塞控制的經典算法: 慢啟動、擁塞避免、快速重傳和快速恢復。

011: 能不能說說 Nagle 算法和延遲確認?

Nagle 算法 試想一個場景,發送端不停地給接收端發很小的包,一次只發 1 個字節,那么發 1 千個字節需要發 1000 次。這種頻繁的發送是存在問題的,不光是傳輸的時延消耗,發送和確認本身也是需要耗時的,頻繁的發送接收帶來了巨大的時延。

而避免小包的頻繁發送,這就是 Nagle 算法要做的事情。

具體來說,Nagle 算法的規則如下:

當第一次發送數據時不用等待,就算是 1byte 的小包也立即發送 后面發送滿足下面條件之一就可以發了: 數據包大小達到最大段大小(Max Segment Size, 即 MSS) 之前所有包的 ACK 都已接收到

延遲確認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當我收到了發送端的一個包,然后在極短的時間內又接收到了第二個包,那我是一個個地回復,還是稍微等一下,把兩個包的 ACK 合并后一起回復呢?

延遲確認(delayed ack)所做的事情,就是后者,稍稍延遲,然后合并 ACK,最后才回復給發送端。TCP 要求這個延遲的時延必須小于500ms,一般操作系統實現都不會超過200ms。

不過需要主要的是,有一些場景是不能延遲確認的,收到了就要馬上回復:

  • 接收到了大于一個 frame 的報文,且需要調整窗口大小

  • TCP 處于 quickack 模式(通過tcp_in_quickack_mode設置)

  • 發現了亂序包

兩者一起使用會怎樣? 前者意味著延遲發,后者意味著延遲接收,會造成更大的延遲,產生性能問題。

012.如何理解 TCP 的 keep-alive?

大家都聽說過 http 的keep-alive, 不過 TCP 層面也是有keep-alive機制,而且跟應用層不太一樣。

試想一個場景,當有一方因為網絡故障或者宕機導致連接失效,由于 TCP 并不是一個輪詢的協議,在下一個數據包到達之前,對端對連接失效的情況是一無所知的。

這個時候就出現了 keep-alive, 它的作用就是探測對端的連接有沒有失效。

在 Linux 下,可以這樣查看相關的配置:

sudo sysctl -a | grep keepalive

// 每隔 7200 s 檢測一次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7200
// 一次最多重傳 9 個包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 9
// 每個包的間隔重傳間隔 75 s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 75

“TCP協議面試題有哪些”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想了解更多行業相關的知識可以關注億速云網站,小編將為大家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實用文章!

向AI問一下細節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tcp
AI

杭州市| 苏州市| 临沭县| 和平区| 五指山市| 廊坊市| 长白| 琼海市| 洛阳市| 汤阴县| 承德县| 历史| 罗源县| 中卫市| 天台县| 慈溪市| 修文县| 合水县| 呼伦贝尔市| 阳泉市| 婺源县| 宜城市| 赤水市| 沙坪坝区| 仲巴县| 略阳县| 定日县| 广南县| 田阳县| 广东省| 邵东县| 平潭县| 会昌县| 滁州市| 宽甸| 鹿邑县| 西乌珠穆沁旗| 新郑市| 乡宁县| 永顺县| 隆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