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React中diff算法是什么,具有一定借鑒價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之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diff
算法用來計算出Virtual DOM
中改變的部分,然后針對該部分進行DOM
操作,而不用重新渲染整個頁面,渲染整個DOM
結構的過程中開銷是很大的,需要瀏覽器對DOM
結構進行重繪與回流,而diff
算法能夠使得操作過程中只更新修改的那部分DOM
結構而不更新整個DOM
,這樣能夠最小化操作DOM
結構,能夠最大程度上減少瀏覽器重繪與回流的規模。
diff
算法的基礎是Virtual DOM
,Virtual DOM
是一棵以JavaScript
對象作為基礎的樹,在React
中通常是通過JSX
編譯而成的,每一個節點稱為VNode
,用對象屬性來描述節點,實際上它是一層對真實DOM
的抽象,最終可以通過渲染操作使這棵樹映射到真實環境上,簡單來說Virtual DOM
就是一個Js
對象,用以描述整個文檔。
在瀏覽器中構建頁面時需要使用DOM
節點描述整個文檔。
<div class="root" name="root"> <p>1</p> <div>11</div> </div>
如果使用Js
對象去描述上述的節點以及文檔,那么便類似于下面的樣子,當然這不是React
中用以描述節點的對象,React
中創建一個React
元素的相關源碼在react/src/ReactElement.js
中,文中的React
版本是16.10.2
。
{ type: "div", props: { className: "root" name: "root", children: [{ type: "p", props: { children: [{ type: "text", props: { text: "1" } }] } },{ type: "div", props: { children: [{ type: "text", props: { text: "11" } }] } }] } }
實際上在React16
中啟用了全新的架構Fiber
,Fiber
核心是實現了一個基于優先級和requestIdleCallback
的循環任務調度算法,相關問題不在文章中討論,相關的問題大致在于虛擬DOM
由樹結構轉變成鏈表結構,原來的VDOM
是一顆由上至下的樹,通過深度優先遍歷,層層遞歸直下,然而這個深度優先遍歷最大的毛病在于不可中斷,因此我們在diff + patch
又或者是Mount
巨大節點的時候,會造成較大的卡頓,React16
的VDOM
不再是一顆由上至下那么簡單的樹,而是鏈表形式的虛擬DOM
,鏈表的每一個節點是Fiber
,而不是在16
之前的虛擬DOM
節點,每個Fiber
節點記錄著諸多信息,以便走到某個節點的時候中斷,Fiber
的思路是把渲染/更新過程(遞歸diff
)拆分成一系列小任務,每次檢查樹上的一小部分,做完看是否還有時間繼續下一個任務,有的話繼續,沒有的話把自己掛起,主線程不忙的時候再繼續。Fiber
在diff
階段,做了如下的操作,實際相當于在15
的diff
算法階段,做了優先級的任務調度控制。
把可中斷的工作拆分成小任務。
對正在做的工作調整優先次序、重做、復用上次(未完成)工作。
diff
階段任務調度優先級控制。
在這里直接引用了尤大的話(2016-02-08
年的回答,此時Vue2.0
還未發布,Vue2.0
于2016-10-01
左右發布,Vue2.0
才加入虛擬DOM
),相關鏈接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09713
,建議結合鏈接中的問題閱讀,也可以看看問題中比較的示例,另外下面的回答也都非常的精髓。
這是一個性能vs
可維護性的取舍,框架的意義在于為你掩蓋底層的DOM
操作,讓你用更聲明式的方式來描述你的目的,從而讓你的代碼更容易維護,沒有任何框架可以比純手動的優化DOM
操作更快,因為框架的DOM
操作層需要應對任何上層API
可能產生的操作,它的實現必須是普適的,針對任何一個benchmark
,我都可以寫出比任何框架更快的手動優化,但是那有什么意義呢?在構建一個實際應用的時候,你難道為每一個地方都去做手動優化嗎?出于可維護性的考慮,這顯然不可能,框架給你的保證是,你在不需要手動優化的情況下,我依然可以給你提供過得去的性能。
React
從來沒有說過React
比原生操作DOM
快,React
的基本思維模式是每次有變動就整個重新渲染整個應用,如果沒有Virtual DOM
,簡單來想就是直接重置innerHTML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在一個大型列表所有數據都變了的情況下,重置innerHTML
其實是一個還算合理的操作,真正的問題是在全部重新渲染的思維模式下,即使只有一行數據變了,它也需要重置整個innerHTML
,這時候顯然就有大量的浪費。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innerHTML vs Virtual DOM
的重繪性能消耗:
innerHTML
: render html string O(template size)
+ 重新創建所有DOM
元素O(DOM size)
Virtual DOM
: render Virtual DOM + diff O(template size)
+ 必要的DOM
更新O(DOM change)
。
Virtual DOM render + diff
顯然比渲染html
字符串要慢,但是!它依然是純js
層面的計算,比起后面的DOM
操作來說,依然便宜了太多,可以看到,innerHTML
的總計算量不管是js
計算還是DOM
操作都是和整個界面的大小相關,但Virtual DOM
的計算量里面,只有js
計算和界面大小相關,DOM
操作是和數據的變動量相關的,前面說了,和DOM
操作比起來,js
計算是極其便宜的,這才是為什么要有Virtual DOM:
它保證了 1)
不管你的數據變化多少,每次重繪的性能都可以接受; 2)
你依然可以用類似innerHTML
的思路去寫你的應用。
相比起React
,其他MVVM
系框架比如Angular, Knockout
以及Vue
、Avalon
采用的都是數據綁定:
通過Directive/Binding
對象,觀察數據變化并保留對實際DOM
元素的引用,當有數據變化時進行對應的操作,MVVM
的變化檢查是數據層面的,而React
的檢查是DOM
結構層面的,MVVM
的性能也根據變動檢測的實現原理有所不同: Angular
的臟檢查使得任何變動都有固定的O(watcher count)
的代價; Knockout/Vue/Avalon
都采用了依賴收集,在js
和DOM
層面都是O(change)
:
臟檢查:scope digest O(watcher count)
+ 必要DOM
更新O(DOM change)
。
依賴收集:重新收集依賴O(data change)
+ 必要DOM
更新 O(DOM change)
。
可以看到,Angular
最不效率的地方在于任何小變動都有的和watcher
數量相關的性能代價,但是!當所有數據都變了的時候,Angular
其實并不吃虧,依賴收集在初始化和數據變化的時候都需要重新收集依賴,這個代價在小量更新的時候幾乎可以忽略,但在數據量龐大的時候也會產生一定的消耗。MVVM
渲染列表的時候,由于每一行都有自己的數據作用域,所以通常都是每一行有一個對應的ViewModel
實例,或者是一個稍微輕量一些的利用原型繼承的scope
對象,但也有一定的代價,所以MVVM
列表渲染的初始化幾乎一定比React
慢,因為創建ViewModel / scope
實例比起Virtual DOM
來說要昂貴很多,這里所有MVVM
實現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在列表渲染的數據源變動時,尤其是當數據是全新的對象時,如何有效地復用已經創建的ViewModel
實例和DOM
元素,假如沒有任何復用方面的優化,由于數據是全新的,MVVM
實際上需要銷毀之前的所有實例,重新創建所有實例,最后再進行一次渲染!這就是為什么題目里鏈接的angular/knockout
實現都相對比較慢,相比之下,React
的變動檢查由于是DOM
結構層面的,即使是全新的數據,只要最后渲染結果沒變,那么就不需要做無用功。
順道說一句,React
渲染列表的時候也需要提供key
這個特殊prop
,本質上和track-by
是一回事。
在比較性能的時候,要分清楚初始渲染、小量數據更新、大量數據更新這些不同的場合,Virtual DOM
、臟檢查MVVM
、數據收集MVVM
在不同場合各有不同的表現和不同的優化需求,Virtual DOM
為了提升小量數據更新時的性能,也需要針對性的優化,比如shouldComponentUpdate
或是immutable data
。
初始渲染:Virtual DOM
> 臟檢查 >= 依賴收集。
小量數據更新:依賴收集 >> Virtual DOM
+ 優化 > 臟檢查(無法優化) > Virtual DOM
無優化。
大量數據更新:臟檢查 + 優化 >= 依賴收集 + 優化 > Virtual DOM
(無法/無需優化) >> MVVM
無優化。
不要天真地以為Virtual DOM
就是快,diff
不是免費的,batching
么MVVM
也能做,而且最終patch
的時候還不是要用原生API
,在我看來Virtual DOM
真正的價值從來都不是性能,而是它 1)
為函數式的UI
編程方式打開了大門; 2)
可以渲染到DOM
以外的backend
,比如ReactNative
。
以上這些比較,更多的是對于框架開發研究者提供一些參考,主流的框架+
合理的優化,足以應對絕大部分應用的性能需求,如果是對性能有極致需求的特殊情況,其實應該犧牲一些可維護性采取手動優化:
比如Atom
編輯器在文件渲染的實現上放棄了React
而采用了自己實現的tile-based rendering
; 又比如在移動端需要DOM-pooling
的虛擬滾動,不需要考慮順序變化,可以繞過框架的內置實現自己搞一個。
React
在內存中維護一顆虛擬DOM
樹,當數據發生改變時(state & props
),會自動的更新虛擬DOM
,獲得一個新的虛擬DOM
樹,然后通過Diff
算法,比較新舊虛擬DOM
樹,找出最小的有變化的部分,將這個變化的部分Patch
加入隊列,最終批量的更新這些Patch
到實際的DOM
中。
首先進行一次完整的diff
需要O(n^3)
的時間復雜度,這是一個最小編輯距離的問題,在比較字符串的最小編輯距離時使用動態規劃的方案需要的時間復雜度是O(mn)
,但是對于DOM
來說是一個樹形結構,而樹形結構的最小編輯距離問題的時間復雜度在30
多年的演進中從O(m^3n^3)
演進到了O(n^3)
,關于這個問題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研究一下論文https://grfia.dlsi.ua.es/ml/algorithms/references/editsurvey_bille.pdf
。
對于原本想要提高效率而引入的diff
算法使用O(n^3)
的時間復雜度顯然是不太合適的,如果有1000
個節點元素將需要進行十億次比較,這是一個昂貴的算法,所以必須有一些妥協來加快速度,對比較通過一些策略進行簡化,將時間復雜度縮小到O(n)
,雖然并不是最小編輯距離,但是作為編輯距離與時間性能的綜合考量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折中方案。
上邊提到的O(n)
時間復雜度是通過一定策略進行的,React
文檔中提到了兩個假設:
兩個不同類型的元素將產生不同的樹。
通過渲染器附帶key
屬性,開發者可以示意哪些子元素可能是穩定的。
通俗點說就是:
只進行統一層級的比較,如果跨層級的移動則視為創建和刪除操作。
如果是不同類型的元素,則認為是創建了新的元素,而不會遞歸比較他們的孩子。
如果是列表元素等比較相似的內容,可以通過key
來唯一確定是移動還是創建或刪除操作。
比較后會出現幾種情況,然后進行相應的操作:
此節點被添加或移除->
添加或移除新的節點。
屬性被改變->
舊屬性改為新屬性。
文本內容被改變->
舊內容改為新內容。
節點tag
或key
是否改變->
改變則移除后創建新元素。
在分析時會簡單引用一下在React
的源碼,起輔助作用的代碼,實際源碼是很復雜的,引用的是一部分片段幫助理解,本文的源碼TAG
為16.10.2
。
關于if (__DEV__){...}
相關代碼實際上是為更好的開發者體驗而編寫的,React
中的友好的報錯,render
性能測試等等代碼都是寫在if (__DEV__)
中的,在production build
的時候,這些代碼不會被打包,因此我們可以毫無顧慮的提供專為開發者服務的代碼,React
的最佳實踐之一就是在開發時使用development build
,在生產環境使用production build
,所以我們實際上可以先跳過這部分代碼,專注于理解較為核心的部分。
我們分析diff
算法是從reconcileChildren
開始的,之前從 setState -> enqueueSetState(UpdateQueue) -> scheduleUpdate -> performWork -> workLoop -> beginWork -> finishClassComponent -> reconcileChildren
相關的部分就不過多介紹了,需要注意的是beginWork
會將一個一個的Fiber
來進行diff
,期間是可中斷的,因為每次執行下一個Fiber
的比對時,都會先判斷這一幀剩余的時間是否充足,鏈表的每一個節點是Fiber
,而不是在16
之前的虛擬DOM
節點,每一個Fiber
都有React16
的diff
策略采用從鏈表頭部開始比較的算法,是鏈式的深度優先遍歷,即已經從樹形結構變成了鏈表結構,實際相當于在15
的diff
算法階段,做了優先級的任務調度控制。此外,每個Fiber
都會有一個child
、sibling
、return
三大屬性作為鏈接樹前后的指針;child
作為模擬樹結構的結構指針;effectTag
一個很有意思的標記,用于記錄effect
的類型,effect
指的就是對DOM
操作的方式,比如修改,刪除等操作,用于到后面進行commit
(類似數據庫);firstEffect
、lastEffect
等玩意是用來保存中斷前后effect
的狀態,用戶中斷后恢復之前的操作以及tag
用于標記。reconcileChildren
實現的就是江湖上廣為流傳的Virtul DOM diff
,其實際上只是一個入口函數,如果首次渲染,current
空null
,就通過mountChildFibers
創建子節點的Fiber
實例,如果不是首次渲染,就調用reconcileChildFibers
去做diff
,然后得出effect list
。
// react-reconciler/src/ReactChildFiber.js line 1246 export function reconcileChildren( current: Fiber | null, workInProgress: Fiber, nextChildren: any, renderExpirationTime: ExpirationTime, ) { if (current === null) { // 首次渲染 創建子節點的`Fiber`實例 workInProgress.child = mountChildFibers( workInProgress, null, nextChildren, renderExpirationTime, ); } else { // 否則調用`reconcileChildFibers`去做`diff` workInProgress.child = reconcileChildFibers( workInProgress, current.child, nextChildren, renderExpirationTime, ); } }
對比一下mountChildFibers
和reconcileChildFibers
有什么區別,可以看出他們都是通過ChildReconciler
工廠函數來的,只是傳遞的參數不同而已,這個參數叫shouldTrackSideEffects
,他的作用是判斷是否要增加一些effectTag
,主要是用來優化初次渲染的,因為初次渲染沒有更新操作。ChildReconciler
是一個超級長的工廠(包裝)函數,內部有很多helper
函數,最終返回的函數叫reconcileChildFibers
,這個函數實現了對子fiber
節點的reconciliation
。
// react-reconciler/src/ReactChildFiber.js line 1370 export const reconcileChildFibers = ChildReconciler(true); export const mountChildFibers = ChildReconciler(false); function ChildReconciler(shouldTrackSideEffects) { // ... function deleteChild(){ // ... } function useFiber(){ // ... } function placeChild(){ // ... } function placeSingleChild(){ // ... } function updateTextNode(){ // ... } function updateElement(){ // ... } function updatePortal(){ // ... } function updateFragment(){ // ... } function createChild(){ // ... } function updateSlot(){ // ... } function updateFromMap(){ // ... } function warnOnInvalidKey(){ // ... } function reconcileChildrenArray(){ // ... } function reconcileChildrenIterator(){ // ... } function reconcileSingleTextNode(){ // ... } function reconcileSingleElement(){ // ... } function reconcileSinglePortal(){ // ... } function reconcileChildFibers(){ // ... } return reconcileChildFibers; }
reconcileChildFibers
就是diff
部分的主體代碼,相關操作都在ChildReconciler
函數中,在這個函數中相關參數,returnFiber
是即將diff
的這層的父節點,currentFirstChild
是當前層的第一個Fiber
節點,newChild
是即將更新的vdom
節點(可能是TextNode
、可能是ReactElement
,可能是數組),不是Fiber
節點。expirationTime
是過期時間,這個參數是跟調度有關系的,跟diff
沒有太大關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reconcileChildFibers
是reconcile(diff)
的一層結構。
首先看TextNode
的diff
,他是最簡單的,對于diff TextNode
會有兩種情況:
currentFirstNode
是TextNode
。
currentFirstNode
不是TextNode
。
分兩種情況原因就是為了復用節點,第一種情況,xxx
是一個TextNode
,那么就代表這這個節點可以復用,有復用的節點,對性能優化很有幫助,既然新的child
只有一個TextNode
,那么復用節點之后,就把剩下的aaa
節點就可以刪掉了,那么div
的child
就可以添加到workInProgress
中去了。useFiber
就是復用節點的方法,deleteRemainingChildren
就是刪除剩余節點的方法,這里是從currentFirstChild.sibling
開始刪除的。
if (currentFirstChild !== null && currentFirstChild.tag === HostText) { // We already have an existing node so let's just update it and delete // the rest. deleteRemainingChildren(returnFiber, currentFirstChild.sibling); // 刪除兄弟 const existing = useFiber(currentFirstChild, textContent, expirationTime); existing.return = returnFiber; return existing; // 復用 }
第二種情況,xxx
不是一個TextNode
,那么就代表這個節點不能復用,所以就從currentFirstChild
開始刪掉剩余的節點,其中createFiberFromText
就是根據textContent
來創建節點的方法,此外刪除節點不會真的從鏈表里面把節點刪除,只是打一個delete
的tag
,當commit
的時候才會真正的去刪除。
// The existing first child is not a text node so we need to create one // and delete the existing ones. // 創建新的Fiber節點,將舊的節點和舊節點的兄弟都刪除 deleteRemainingChildren(returnFiber, currentFirstChild); const created = createFiberFromText( textContent, returnFiber.mode, expirationTime, );
接下來是React Element
的diff
,此時我們處理的是該節點的父節點只有此節點一個節點的情況,與上面TextNode
的diff
類似,他們的思路是一致的,先找有沒有可以復用的節點,如果沒有就另外創建一個。此時會用到上邊的兩個假設用以判斷節點是否可以復用,即key
是否相同,節點類型是否相同,如果以上相同,則可以認為這個節點只是變化了內容,不需要創建新的節點,可以復用的。如果節點的類型不相同,就將節點從當前節點開始把剩余的都刪除。在查找可復用節點的時候,其并不是只專注于第一個節點是否可復用,而是繼續在該層中循環找到一個可以復用的節點,最頂層的while
以及底部的child = child.sibling;
是為了繼續從子節點中找到一個key
與tag
相同的可復用節點,另外刪除節點不會真的從鏈表里面把節點刪除,只是打一個delete
的tag
,當commit
的時候才會真正的去刪除。
// react-reconciler/src/ReactChildFiber.js line 1132 const key = element.key; let child = currentFirstChild; while (child !== null) { // TODO: If key === null and child.key === null, then this only applies to // the first item in the list. if (child.key === key) { if ( child.tag === Fragment ? element.type === REACT_FRAGMENT_TYPE : child.elementType === element.type || // Keep this check inline so it only runs on the false path: (__DEV__ ? isCompatibleFamilyForHotReloading(child, element) : false) ) { deleteRemainingChildren(returnFiber, child.sibling); // 因為當前節點是只有一個節點,而老的如果是有兄弟節點是要刪除的,是多余的 const existing = useFiber( child, element.type === REACT_FRAGMENT_TYPE ? element.props.children : element.props, expirationTime, ); existing.ref = coerceRef(returnFiber, child, element); existing.return = returnFiber; // ... return existing; } else { deleteRemainingChildren(returnFiber, child); break; } } else { deleteChild(returnFiber, child); // 從child開始delete } child = child.sibling; // 繼續從子節點中找到一個可復用的節點 }
接下來就是沒有找到可以復用的節點因而去創建節點了,對于Fragment
節點和一般的Element
節點創建的方式不同,因為Fragment
本來就是一個無意義的節點,他真正需要創建Fiber
的是它的children
,而不是它自己,所以createFiberFromFragment
傳遞的不是element
,而是element.props.children
。
// react-reconciler/src/ReactChildFiber.js line 1178 if (element.type === REACT_FRAGMENT_TYPE) { const created = createFiberFromFragment( element.props.children, returnFiber.mode, expirationTime, element.key, ); created.return = returnFiber; return created; } else { const created = createFiberFromElement( element, returnFiber.mode, expirationTime, ); created.ref = coerceRef(returnFiber, currentFirstChild, element); created.return = returnFiber; return created; }
diff Array
算是diff
中最復雜的一部分了,做了很多的優化,因為Fiber
樹是單鏈表結構,沒有子節點數組這樣的數據結構,也就沒有可以供兩端同時比較的尾部游標,所以React
的這個算法是一個簡化的雙端比較法,只從頭部開始比較,在Vue2.0
中的diff
算法在patch
時則是直接使用的雙端比較法實現的。
首先考慮相同位置進行對比,這個是比較容易想到的一種方式,即在做diff
的時候就可以從新舊的數組中按照索引一一對比,如果可以復用,就把這個節點從老的鏈表里面刪除,不能復用的話再進行其他的復用策略。此時的newChildren
數組是一個VDOM
數組,所以在這里使用updateSlot
包裝成newFiber
。
// react-reconciler/src/ReactChildFiber.js line 756 function reconcileChildrenArray( returnFiber: Fiber, currentFirstChild: Fiber | null, newChildren: Array<*>, expirationTime: ExpirationTime, ): Fiber | null { // 機翻注釋 // 這個算法不能通過兩端搜索來優化,因為我們在光纖上沒有反向指針。我想看看我們能用這個模型走多遠。如果最終不值得權衡,我們可以稍后再添加。 // 即使是雙端優化,我們也希望在很少有變化的情況下進行優化,并強制進行比較,而不是去尋找地圖。它想探索在前進模式下首先到達那條路徑,并且只有當我們注意到我們需要很多向前看的時候才去地圖。這不能處理反轉以及兩個結束的搜索,但這是不尋常的。此外,要使兩端優化在Iterables上工作,我們需要復制整個集合。 // 在第一次迭代中,我們只需在每次插入/移動時都碰到壞情況(將所有內容添加到映射中)。 // 如果更改此代碼,還需要更新reconcileChildrenIterator(),它使用相同的算法。 let oldFiber = currentFirstChild; let lastPlacedIndex = 0; let newIdx = 0; let nextOldFiber = null; // 第一個for循環,按照index一一對比,當新老節點不一致時退出循環并且記錄退出時的節點及oldFiber節點 for (; oldFiber !== null && newIdx < newChildren.length; newIdx++) { if (oldFiber.index > newIdx) { // 位置不匹配 nextOldFiber = oldFiber; // 下一個即將對比的舊節點 oldFiber = null; // 如果newFiber也為null(不能復用)就退出當前一一對比的for循環 } else { nextOldFiber = oldFiber.sibling; //正常的情況下 為了下輪循環,拿到兄弟節點下面賦值給oldFiber } // //如果節點可以復用(key值匹配),就更新并且返回新節點,否則返回為null,代表節點不可以復用 const newFiber = updateSlot( // 判斷是否可以復用節點 returnFiber, oldFiber, newChildren[newIdx], expirationTime, ); // 節點無法復用 跳出循環 if (newFiber === null) { // TODO: This breaks on empty slots like null children. That's // unfortunate because it triggers the slow path all the time. We need // a better way to communicate whether this was a miss or null, // boolean, undefined, etc. if (oldFiber === null) { oldFiber = nextOldFiber; // 記錄不可以復用的節點并且退出對比 } break; // 退出循環 } if (shouldTrackSideEffects) { // 沒有復用已經存在的節點,就刪除掉已經存在的節點 if (oldFiber && newFiber.alternate === null) { // We matched the slot, but we didn't reuse the existing fiber, so we // need to delete the existing child. deleteChild(returnFiber, oldFiber); } } // 本次遍歷會給新增的節點打 插入的標記 lastPlacedIndex = placeChild(newFiber, lastPlacedIndex, newIdx); if (previousNewFiber === null) { // TODO: Move out of the loop. This only happens for the first run. resultingFirstChild = newFiber; } else { // TODO: Defer siblings if we're not at the right index for this slot. // I.e. if we had null values before, then we want to defer this // for each null value. However, we also don't want to call updateSlot // with the previous one. previousNewFiber.sibling = newFiber; } previousNewFiber = newFiber; oldFiber = nextOldFiber; // 重新給 oldFiber 賦值繼續遍歷 }
在updateSlot
方法中定義了判斷是否可以復用,對于文本節點,如果key
不為null
,那么就代表老節點不是TextNode
,而新節點又是TextNode
,所以返回null
,不能復用,反之則可以復用,調用updateTextNode
方法,注意updateTextNode
里面包含了首次渲染的時候的邏輯,首次渲染的時候回插入一個TextNode
,而不是復用。
// react-reconciler/src/ReactChildFiber.js line 544 function updateSlot( returnFiber: Fiber, oldFiber: Fiber | null, newChild: any, expirationTime: ExpirationTime, ): Fiber | null { // Update the fiber if the keys match, otherwise return null. const key = oldFiber !== null ? oldFiber.key : null; if (typeof newChild === 'string' || typeof newChild === 'number') { // 對于新的節點如果是 string 或者 number,那么都是沒有 key 的, // 所有如果老的節點有 key 的話,就不能復用,直接返回 null。 // 老的節點 key 為 null 的話,代表老的節點是文本節點,就可以復用 if (key !== null) { return null; } return updateTextNode( returnFiber, oldFiber, '' + newChild, expirationTime, ); } // ... return null; }
newChild
是Object
的時候基本上與ReactElement
的diff
類似,只是沒有while
了,判斷key
和元素的類型是否相等來判斷是否可以復用。首先判斷是否是對象,用的是typeof newChild === object
&&newChild!== null
,注意要加!== null
,因為typeof null
也是object
,然后通過$$typeof
判斷是REACT_ELEMENT_TYPE
還是REACT_PORTAL_TYPE
,分別調用不同的復用邏輯,然后由于數組也是Object
,所以這個if
里面也有數組的復用邏輯。
// react-reconciler/src/ReactChildFiber.js line 569 if (typeof newChild === 'object' && newChild !== null) { switch (newChild.$$typeof) { case REACT_ELEMENT_TYPE: { // ReactElement if (newChild.key === key) { if (newChild.type === REACT_FRAGMENT_TYPE) { return updateFragment( returnFiber, oldFiber, newChild.props.children, expirationTime, key, ); } return updateElement( returnFiber, oldFiber, newChild, expirationTime, ); } else { return null; } } case REACT_PORTAL_TYPE: { // 調用 updatePortal // ... } } if (isArray(newChild) || getIteratorFn(newChild)) { if (key !== null) { return null; } return updateFragment( returnFiber, oldFiber, newChild, expirationTime, null, ); } }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遍歷,當我們遍歷完成了之后,就會有兩種情況,即老節點已經遍歷完畢,或者新節點已經遍歷完畢,如果此時我們新節點已經遍歷完畢,也就是沒有要更新的了,這種情況一般就是從原來的數組里面刪除了元素,那么直接把剩下的老節點刪除了就行了。如果老的節點在第一次循環的時候就被復用完了,新的節點還有,很有可能就是新增了節點的情況,那么這個時候只需要根據把剩余新的節點直接創建Fiber
就行了。
// react-reconciler/src/ReactChildFiber.js line 839 // 新節點已經更新完成,刪除多余的老節點 if (newIdx === newChildren.length) { // We've reached the end of the new children. We can delete the rest. deleteRemainingChildren(returnFiber, oldFiber); return resultingFirstChild; } // 新節點已經更新完成,刪除多余的老節點 if (oldFiber === null) { // If we don't have any more existing children we can choose a fast path // since the rest will all be insertions. for (; newIdx < newChildren.length; newIdx++) { const newFiber = createChild( returnFiber, newChildren[newIdx], expirationTime, ); if (newFiber === null) { continue; } lastPlacedIndex = placeChild(newFiber, lastPlacedIndex, newIdx); if (previousNewFiber === null) { // TODO: Move out of the loop. This only happens for the first run. resultingFirstChild = newFiber; } else { previousNewFiber.sibling = newFiber; } previousNewFiber = newFiber; } return resultingFirstChild; }
接下來考慮移動的情況如何進行節點復用,即如果老的數組和新的數組里面都有這個元素,而且位置不相同這種情況下的復用,React
把所有老數組元素按key
或者是index
放Map
里,然后遍歷新數組,根據新數組的key
或者index
快速找到老數組里面是否有可復用的,元素有key
就Map
的鍵就存key
,沒有key
就存index
。
// react-reconciler/src/ReactChildFiber.js line 872 // Add all children to a key map for quick lookups. // 從oldFiber開始將已經存在的節點的key或者index添加到map結構中 const existingChildren = mapRemainingChildren(returnFiber, oldFiber); // Keep scanning and use the map to restore deleted items as moves. // 剩余沒有對比的新節點,到舊節點的map中通過key或者index一一對比查看是否可以復用。 for (; newIdx < newChildren.length; newIdx++) { // 主要查看新舊節點的key或者index是否有相同的,然后再查看是否可以復用。 const newFiber = updateFromMap( existingChildren, returnFiber, newIdx, newChildren[newIdx], expirationTime, ); if (newFiber !== null) { if (shouldTrackSideEffects) { if (newFiber.alternate !== null) { // The new fiber is a work in progress, but if there exists a // current, that means that we reused the fiber. We need to delete // it from the child list so that we don't add it to the deletion // list. existingChildren.delete( // 在map中刪除掉已經復用的節點的key或者index newFiber.key === null ? newIdx : newFiber.key, ); } } lastPlacedIndex = placeChild(newFiber, lastPlacedIndex, newIdx); // 添加newFiber到更新過的newFiber結構中。 if (previousNewFiber === null) { resultingFirstChild = newFiber; } else { previousNewFiber.sibling = newFiber; } previousNewFiber = newFiber; } } // react-reconciler/src/ReactChildFiber.js line 299 // 將舊節點的key或者index,舊節點保存到map結構中,方便通過key或者index獲取 function mapRemainingChildren( returnFiber: Fiber, currentFirstChild: Fiber, ): Map<string | number, Fiber> { // Add the remaining children to a temporary map so that we can find them by // keys quickly. Implicit (null) keys get added to this set with their index // instead. const existingChildren: Map<string | number, Fiber> = new Map(); let existingChild = currentFirstChild; while (existingChild !== null) { if (existingChild.key !== null) { existingChildren.set(existingChild.key, existingChild); } else { existingChildren.set(existingChild.index, existingChild); } existingChild = existingChild.sibling; } return existingChildren; }
至此新數組遍歷完畢,也就是同一層的diff
過程完畢,我們可以把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遍歷新數組,新老數組相同index
進行對比,通過updateSlot
方法找到可以復用的節點,直到找到不可以復用的節點就退出循環。
第一遍歷完之后,刪除剩余的老節點,追加剩余的新節點的過程,如果是新節點已遍歷完成,就將剩余的老節點批量刪除;
如果是老節點遍歷完成仍有新節點剩余,則將新節點直接插入。
把所有老數組元素按key
或index
放Map
里,然后遍歷新數組,插入老數組的元素,這是移動的情況。
感謝你能夠認真閱讀完這篇文章,希望小編分享的“React中diff算法是什么”這篇文章對大家有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億速云,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更多相關知識等著你來學習!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