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過去幾年,“互聯網+”顛覆了很多行業,互聯網+醫療的興起也改變了很多醫生的工作方式和患者的就診方式。
比如,互聯網可以預測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利用大數據可以預測肝炎、結核病和性病的發病趨勢;互聯網可以提供臨床決策支持;互聯網可以改變臨床科研方式;互聯網讓遠程監護成為可能……。
那么,醫生如何運用互聯網幫助自己更好的搞科研呢?互聯網技術是如何改變臨床研究方式的呢?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近日,一篇發表在《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上的《家庭式心電監測儀在心房顫動患者導管消融術后的隨訪應用》向我們生動的展示了移動醫療在這方面的優勢和價值。
該項研究借助病歷夾APP,通過移動數據的收集、分析展開研究。目的是為了對應用傳統24 h動態心電圖和家庭式心電監測儀掌上心電對同一心房顫動(房顫)射頻消融術后患者的心律情況進行隨訪監測,比較2種隨訪方式的有效性和依從性。
讓科研插上“互聯網翅膀” 突破地域限制
患者出院時,都配備掌上心電,醫生在患者住院期間將其相關信息在杏樹林病歷夾APP中登記,同時指導患者或其家屬學會使用掌上心電和智能手機記錄患者30~60 s的心電圖并通過智能手機上傳至杏樹林病歷夾,以供醫生在患者出院后監測其心律情況。
杏樹林病歷夾作為病歷管理、隨訪監測的工具貫穿了整個研究過程。這種研究方式,突破了傳統地域限制帶來的困境,實現遠程檢測,收集院后數據更高效。
科研項目定制化 數據收集高效收集無障礙
同時,根據心房顫動(房顫)射頻消融術后患者,病歷夾APP除了擁有規范化的字段記錄外,還為科研醫生提供了靈活的病歷模板和各類專業量表。使用者還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自定義模板和量表,實現移動定制化,確保科研數據的真實有效。
在研究項目過程中,參與研究的患者只需要將掌上心電的測試心電圖上傳至病歷夾,就可以實現數據實時采集。這源于移動數字化其中最大的一個優勢:圖文、影音信息的傳輸和保存。病歷夾APP支持照片、視頻、音頻、文本多媒體形式作為采集端口,大大降低了信息采集門檻,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確保各項數據的準確性,實現了真實數據采集的無障礙化。
數據生成更智能
基于海量的醫療數據積累,病歷夾目前已經探索出了一套適合醫療領域的智能處理方式——“人工+智能”的數據處理方法。
從數據采集階段的OCR智能識別系統,到專業的醫學團隊,加之多環節的優化配置,這些都可以有效的去除數據中的混雜因子,將有用的信息從海量的數據抽離出來,為醫學研究提供支撐。
最終,借助移動應用APP,該項研究得出了,家庭式心電監測儀相比傳統24 h動態心電圖,在隨訪中有效性更高的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窺探互聯網技術在醫學臨川研究中具體表現形式如下:
1
病例招募模式改變
讓科研更輕松
眾所周知,傳統的臨床研究由少數人來牽頭,主動去尋求合作,其樣本量有限;而現在,一款專業的手機APP就可以幫助實現眾籌臨床研究,人人可以牽頭,等待其他合作中心的加入,招募方式也有多種,可以利用互聯網征集病例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協作眾籌病例,這樣既可以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也可以調動醫生的積極性。
2
全數據生成+協同科研
讓數據生成更高效
傳統的科研模式低效、人工成本高,尤其是在數據生成和管理上。而新媒體模式效率更高,可以形成電子病歷、自動生成各種CRF表、實現醫院之間,臨床實驗基地之間及與病人數據的多中心共享等。
目前,國內市場上,電子病歷生成管理軟件不少,但專業的軟件卻不多。其中,病歷夾APP就是專門針對醫生開發的一款病歷記錄工具。但隨著基礎用戶的積累,這款軟件在臨床科研中的作用也開始凸顯。
電子病歷的記錄管理、各種量表的生成應用,在病歷夾APP上可以輕松實現。最關鍵的是,病歷夾APP還有OCR識別、中英文醫學語音識別功能,讓數據管理更高效。同時其“科室協同”功能,也突破了地域限制,讓協同科研更高效。
3
提高患者依從性
確保科研數據有效性
無論是臨床診療還是醫學科研,病人的依從性管理一向都是醫生比較頭疼的事兒。再者,受地域限制,傳統科研方式,對患者依從性管理缺乏有效有段,有效數據的精確度差。
而移動醫療可以做到病人的依從性管理、實現智能隨訪和增強醫患互動等作用。其優勢體現在:實時性,提高實驗效率;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盡早反饋不良事件,提高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對象的保留等。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