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如果你有讀過Vue的源碼,或者有了解過Vue的響應原理,那么你一定知道Object.defineProperty(), 那么你也應該知道,Vue 2.x里,是通過 遞歸 + 遍歷 data 對象來實現對數據的監控的, 你可能還會知道,我們使用的時候,直接通過數組的下標給數組設置值,不能實時響應,是因為Object.defineProperty()
無法監控到數組下標的變化,而我們平常所用的數組方法 push , pop , shift , unshift , splice , sort , reverse
, 其實不是真正的數組方法,而是被修改過的,這些都是因為 Object.defineProperty()
提供的能力有限,無法做到完美。
網上看過很多關于Vue的源碼解讀或者實現一個簡易版的Vue的教程,還都是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大概是為兼容性考慮吧), 而 Object.defineProperty() 確實存在諸多限制, 據說Vue的3.x版本會改用Proxy,那么今天我們就先來嘗嘗鮮,用Proxy實現一個簡單版的Vue
proxy 介紹
Proxy 用于修改某些操作的默認行為,等同于在語言層面做出修改,所以屬于一種“元編程”(meta programming),即對編程語言進行編程。
Proxy 可以理解成,在目標對象之前架設一層“攔截”,外界對該對象的訪問,都必須先通過這層攔截,因此提供了一種機制,可以對外界的訪問進行過濾和改寫。Proxy 這個詞的原意是代理,用在這里表示由它來“代理”某些操作,可以譯為“代理器”。
以上引用內容來自阮一峰的es6教程的Proxy章節 原文地址請戳這里。
我們來看看如何用Proxy去定義一個監聽數據的函數
定義 observe
_observe (data){ var that = this // 把代理器返回的對象存到 this.$data 里面 this.$data = new Proxy(data, { set(target,key,value){ // 利用 Reflect 還原默認的賦值操作 let res = Reflect.set(target,key,value) // 這行就是監控代碼了 that.handles[key].map(item => {item.update()}) return res } }) }
當觸發set的時候,就會執行 that.handles[key].map(item => {item.update()})
,這句代碼的作用就是執行 該屬性名下的所有 "監視器"
那么,監視器怎么來的呢? 請繼續看以下代碼
定義 compile
_compile (root){ const nodes = Array.prototype.slice.call(root.children) let data = this.$data nodes.map(node => { // 如果不是末尾節點,就遞歸 if(node.children.length > 0) this._complie(node) // 處理 v-bind 指令 if(node.hasAttribute('v-bind')) { let key = node.getAttribute('v-bind') this._pushWatcher(new Watcher(node,'innerHTML',data,key)) } // 處理 v-model 指令 if(node.hasAttribute('v-model')) { let key = node.getAttribute('v-model') this._pushWatcher(new Watcher(node,'value',data,key)) node.addEventListener('input',() => {data[key] = node.value}) } // 處理 v-click 指令 if(node.hasAttribute('v-click')) { let methodName = node.getAttribute('v-click') let mothod = this.$methods[methodName].bind(data) node.addEventListener('click',mothod) } }) }
上面這段代碼,看起來很長,可是實際上,只做了意見很簡單的事情, 就是 "編譯" html 模板 ,把有 v-bind 、 v-model 、 v-click 都給加上對應的 通知 和 監控
1.通知就是 this._pushWatcher(...)
, 相當于是安裝一個監聽器,這樣只要 this.$data 有發生 set 操作的話,就會執行 this._pushWatcher 括號里面傳的函數,來通知節點更新數據
2.監控就是 node.addEventListener(...)
監聽相應的事件,然后執行對應的 watcher 或者 methods
this._pushWatcher 又做了什么呢?
_pushWatcher (watcher) { if (!this._binding[watcher.key]) this._binding[watcher.key] = [] this._binding[watcher.key].push(watcher) }
這個就更簡單了,如果 this._binding[watcher.key]
為空,就初始化,然后向里面添加一個 監聽器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監聽器是怎么實現的
定義 Watcher
class Watcher { constructor (node,attr,data,key) { this.node = node this.attr = attr this.data = data this.key = key } update () { this.node[this.attr] = this.data[this.key] } }
Watcher 是一個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更新數據,怎么知道要更新哪個節點,更新為什么數據呢? 在實例化(new)的時候,傳的參數就是定義這些的
這樣,我們就實現初步的雙向綁定了,整個代碼大概只有50行。其實還可以更少, 但是更少的話,就是繼續閹割功能了(雖然目前實現的也是嚴重閹割版的), 但是我覺得實現這些,剛好可以不多不少幫我我們理解vue的本質。
最后
本文最終實現代碼已經放在 github 上,想要直接看效果的同學,可以上去直接copy,運行。
如果覺得本文對您有用,請給本文的github 加個star,萬分感謝
另外, github 上還有其他一些關于前端的教程和組件,有興趣的童鞋可以看看,你們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總結
以上所述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使用proxy實現一個更優雅的vue,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問請給我留言,小編會及時回復大家的。在此也非常感謝大家對億速云網站的支持!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