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Python列表的基礎知識有哪些,具有一定借鑒價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之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Python的列表是怎樣滴?
列表(list)是一種有序的集合,可以隨時添加、查找和刪除元素。
列表支持加入不同數據類型的元素:數字、字符串、列表、元組等。
列表通過有序的索引可遍歷所有的元素,從前往后數,索引是[0,n-1],從后往前數,索引是[-1, -n],其中n是列表的長度。
列表可以是不含元素的空列表,也可以包含超級多的元素(在內存大小支持的情況下)。
list_a = [] # 空列表,即len(list_a) == 0 list_b = [2018, 10, '2018-10-1', ['hi', 1, 2], (33, 44)] # list_b 長度為5,包含2個數字元素、1個字符串元素、1個列表元素和1個元組元素 len(list_b) == 5 list_b[0] == list_b[-5] == 2018 lits_b[3] == list_b[-2] == ['hi', 1, 2] lits_b[4] == list_b[-1] == (33, 44)
Python中怎么操作列表?
1)創建列表:
用中括號[]包裹元素,元素使用逗號分隔。
用list()方法,轉化生成列表。
列表生成式/列表解析式/列表推導式,生成列表。
list_a = [1, 2, 3] list_b = list("abc") # list_b == ['a', 'b', 'c'] list_c = list((4, 5, 6)) # list_c == [4, 5, 6] list_d = [i for i in list_a] # list_d == [1, 2, 3] list_e = [i*j for i in list_a for j in list_c] # list_e == [4,5,6,10,12,12,15,18] list_f = [i*j for i,j in zip(list_a,list_c)] # list_f == [4, 10, 18] list_g = [i for i in list_a if i%2 == 0] # list_g == [2] # 結合range()函數,range(start, stop[, step]) list_h = list(range(3)) # list_h == [0, 1, 2] list_i = list(range(3,7)) # list_i == [3, 4, 5, 6] list_j = list(range(3,9,2)) # list_j == [3, 5, 7] # 找出100以內的能夠被3整除的正整數 list_k = list(range(3,100,3)) # list_k == [3, 6, 9, ..., 96, 99]
2)擴充列表:
用append()方法,在列表尾部添加單個新元素。
用insert()方法,在列表中指定位置添加元素。
用 “+” 運算符,將兩個列表拼接出一個新列表。
用extend()方法,在一個列表后面拼接進另一個列表。
# 以下分別添加2個元素 list_a = [] list_a.append('happy') # list_a == ['happy'] list_a.insert(0, 'very') # list_a == ['very', 'happy'] # 以下兩種擴充列表方式 list_1 = ['I', 'am'] list_2 = ['very', 'happy'] list_3 = list_1 + list_2 # 新列表 list_3 == ['I', 'am', 'very', 'happy'] list_1.extend(list_2) # 原列表1擴充,list_1 == ['I', 'am', 'very', 'happy']
3)刪減列表與銷毀列表:
用del list[m] 語句,刪除指定索引m處的元素。
用remove()方法,刪除指定值的元素(第一個匹配項)。
用pop()方法,取出并刪除列表末尾的單個元素。
用pop(m)方法,取出并刪除索引值為m的元素。
用clear()方法,清空列表的元素。(杯子還在,水倒空了)
用del list 語句,銷毀整個列表。(杯子和水都沒有了)
# 以下4種刪除列表元素方式 list_1 = list_2 = list_3 = list_4 = ['I', 'am', 'very', 'happy'] del list_1[0] # list_1 == ['am', 'very', 'happy'] list_2.remove('I') # list_2 == ['am', 'very', 'happy'] list_3.pop() # list_3 == ['I', 'am', 'very'] list_4.pop(0) # list_4 == ['am', 'very', 'happy'] # 清空與銷毀 list_a = [1, 2, 3] list_b = [1, 2, 3] list_b.clear() # list_b == [] del list_a # 沒有list_a了,再使用則會報錯
4)列表切片:
基本含義:從第i位索引起,向右取到后n位元素為止,按m間隔過濾
基本格式:[i : i+n : m] ;i 是切片的起始索引值,為列表首位時可省略;i+n 是切片的結束位置,為列表末位時可省略;m 可以不提供,默認值是1,不允許為0,當m為負數時,列表翻轉。注意:這些值都可以大于列表長度,不會報越界。
li = [1, 4, 5, 6, 7, 9, 11, 14, 16] # 以下寫法都可以表示整個列表,其中 X >= len(li) li[0:X] == li[0:] == li[:X] == li[:] == li[::] == li[-X:X] == li[-X:] li[1:5] == [4,5,6,7] # 從1起,取5-1位元素 li[1:5:2] == [4,6] # 從1起,取5-1位元素,按2間隔過濾 li[-1:] == [16] # 取倒數第一個元素 li[-4:-2] == [9, 11] # 從倒數第四起,取-2-(-4)=2位元素 li[:-2] == li[-len(li):-2] == [1,4,5,6,7,9,11] # 從頭開始,取-2-(-len(li))=7位元素 # 注意列表先翻轉,再截取 li[::-1] == [16,14,11,9,7,6,5,4,1] # 翻轉整個列表 li[::-2] == [16,11,7,5,1] # 翻轉整個列表,再按2間隔過濾 li[:-5:-1] == [16,14,11,9] # 翻轉整個列表,取-5-(-len(li))=4位元素 li[:-5:-3] == [16,9] # 翻轉整個列表,取-5-(-len(li))=4位元素,再按3間隔過濾 li[::0] # 報錯(ValueError: slice step cannot be zero)
5) 其它操作:
用len()方法,統計全部元素的個數。
用count()方法,統計指定值的元素的個數。
用max()方法,統計元素中的最大值(要求元素類型相同;數字類型直接比較,其它類型比較id)
用min()方法,統計元素中的最小值(要求元素類型相同;數字類型直接比較,其它類型比較id)
用index()方法,查找指定值的元素的索引位置(第一個匹配項)。
用reverse()方法,翻轉列表中的元素。
用copy()方法,淺拷貝并生成新的列表。
用deepcopy()方法,深拷貝并生成新的列表。
用sort()方法,在原列表基礎上進行排序。
用sorted()方法,將新列表基礎上對原列表的元素進行排序。
list_1 = [2018, 10, '2018-10-1', ['hi', 1, 2], (33, 44)] len(list_1) == 5 list_1.count(10) == 1 # 元素10的數量為1 list_1.index(10) == 1 # 元素10的索引為1 list_1.reverse() # list_1 == [(33, 44), ['hi', 1, 2], '2018-10-1', 10, 2018] # 比較淺拷貝與深拷貝 import copy list_a = [2018, 10, '2018-10-1', ['hi', 1, 2], (33, 44)] list_b = ['hi', 1, 2] list_c = list_a.copy() # list_c == [2018, 10, '2018-10-1', ['hi', 1, 2], (33, 44)] list_d = copy.deepcopy(list_a) # list_d == [2018, 10, '2018-10-1', ['hi', 1, 2], (33, 44)] # 改變原列表中的可變對象元素 list_a[3].append('new') # list_a == [2018, 10, '2018-10-1', ['hi', 1, 2, 'new'], (33, 44)] # 淺拷貝中的可變對象會隨原列表變化而變化 list_c == [2018, 10, '2018-10-1', ['hi', 1, 2, 'new'], (33, 44)] # 深拷貝中的可變對象不會隨原列表變化而變化 list_d == [2018, 10, '2018-10-1', ['hi', 1, 2], (33, 44)] # 比較sort() 與 sorted() list_1 = list_2 = [2,1,4,6,5,3] list_1.sort() # 原列表變化:list_1 == [1,2,3,4,5,6] list_3 = sorted(list_2) # 原列表不變:list_2 == [2,1,4,6,5,3]; list_3 == [1,2,3,4,5,6]
Python列表索引為何從0始?
權威解釋來自Guido van Rossum(Python之父)的博文:《Why Python uses 0-based indexing》
一句話總結:索引從0開始,切片用法很優雅。
翻譯精華如下:
我決定在Python中使用0-based索引方式的一個原因,就是切片語法(slice notation)。
讓我們來先看看切片的用法。可能最常見的用法,就是“取前n位元素”或“從第i位索引起,取后n位元素”(前一種用法,實際上是i==起始位的特殊用法)。如果這兩種用法實現時可以不在表達式中出現難看的+1或-1,那將會非常的優雅。
使用0-based的索引方式、半開區間切片和缺省匹配區間的話(Python最終采用這樣的方式),上面兩種情形的切片語法就變得非常漂亮:a[:n]和a[i:i+n],前者是a[0:n]的縮略寫法。
如果使用1-based的索引方式,那么,想讓a[:n]表達“取前n個元素”的意思,你要么使用閉合區間切片語法,要么在切片語法中使用切片起始位和切片長度作為切片參數。半開區間切片語法如果和1-based的索引方式結合起來,則會變得不優雅。而使用閉合區間切片語法的話,為了從第i位索引開始取后n個元素,你就得把表達式寫成a[i:i+n-1]。
……
特別是當兩個切片操作位置鄰接時,第一個切片操作的終點索引值是第二個切片的起點索引值時,太漂亮了,無法舍棄。例如,你想將一個字符串以i,j兩個位置切成三部分,這三部分的表達式將會是a[:i],a[i:j]和a[j:]。
其它編程語言的索引?
索引從0開始的編程語言:C、C++、Python、Java、PHP、Ruby、Javascript...
索引從1開始的編程語言:ABC、Matlab、VB、易語言、大部分shell語言...
索引從其它值開始的編程語言:Pascal、Lua...
還有像表示星期、月份等序列結構的數據,各種編程語言也劃分成了不同陣營。
它們出于何種考慮?
C語言:索引從0開始,可以大大提升內存尋址計算的效率,詳細分析參考《[C語言數組元素下標為何從0開始](https://blog.csdn.net/bufanq/article/details/51330197)》
大部分shell語言:大多數是從1開始,來源參考[stackexchange這篇問答](https://unix.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252368/is-there-a-reason-why-the-first-element-of-a-zsh-array-is-indexed-by-1-instead-o)
Pascal、Lua:默認從1開始,但支持改變起始索引值,原因據說是對非專業的開發者更友好,來源參考[這篇知乎問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75689/answer/19174752)
以上列舉的原因是最審慎的、體面的解釋,話題應該到此終結,因為“索引應該從幾開始最好”這個問題的破壞性不亞于“哪種編程語言是最好的”......
優雅漂亮的結尾:生成器表達式
列表生成式是一種漂亮優雅的東西,然而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它一次性把所有元素加載到內存中,當列表過長的時候,便會占據過多的內存資源,而且,我們通常僅需要使用少數的元素,這樣未使用的元素所占據的絕大部分的內存,就成了不必要的支出。
生成器是一種更高級更優雅的東西,它使用“懶加載”的原理,并不生成完整的列表,而是迭代地、即時地、按需地生成元素,這樣不僅能極大地節省內存空間,而且,在理論上,它可以生成一個無窮大的列表!
大多數生成器是以函數來實現的,然而,它并不返回(return)一個值,而是生成(yield)一個值,并掛起程序。然后,通過next()方法生成并馬上返回一個元素,或者通過for循環,逐一生成和返回全部元素。
next()效率太低,且調用次數越界時會拋出StopIteration的異常,而for循環會自動捕捉這個異常,并停止調用,所以使用更佳。
# 計算斐波那契數列的生成器 def fibon(n): a = b = 1 for i in range(n): yield a # 使用yield a, b = b, a + b # 計算前1000000個數,通過next()函數,按順序每次生成一個數 g = fibon(1000000) next(g) # 1 next(g) # 1 next(g) # 2 next(g) # 3 next(g) # 5 # 以此類推,但若調用超過1000000次,就會報異常StopIteration # 計算前1000000個數,通過for循環逐一打印生成數 for x in fibon(1000000): print(x) 生成器表達式與列表生成式極其形似,只是把[]改成了(),但背后的原理大不相同。 l = [x*2 for x in range(5)] # 列表生成式,4以內整數的2倍數 g = (x*2 for x in range(5)) # 生成器表達式 type(l) # 結果:<type 'list'> type(g) # 結果:<type 'generator'> print(l) # 結果:[0,2,4,6,8] print(g) # 結果:<generator object at 0x000002173F0EBC50> next(g) # 0 next(g) # 2 next(g) # 4 next(g) # 6 next(g) # 8 next(g) #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StopIteration for x in g: print(x, end=' ') # 結果:0 2 4 6 8
感謝你能夠認真閱讀完這篇文章,希望小編分享的“Python列表的基礎知識有哪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億速云,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更多相關知識等著你來學習!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