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文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Go中的panic/recover怎么使用”,內容詳細,步驟清晰,細節處理妥當,希望這篇“Go中的panic/recover怎么使用”文章能幫助大家解決疑惑,下面跟著小編的思路慢慢深入,一起來學習新知識吧。
go語言追求簡潔,所以go語言中沒有try…catch語句。因為go語言的作者認為將異常和控制語句混在一起,很容易讓這個程序變得混亂,異常也很容易被濫用。 所以在go語言中,為了防止異常被濫用。我們常常使用函數的返回值來返回錯誤,而不是用異常來代替錯誤。如果在一些場景下確實需要處理異常,就可以使用panic和recover。panic用來拋出異常,recover用來恢復異常。
panic是Go語言中,用于終止程序的一種函數,往往用在下面兩種情況:1)程序出現了很大的故障,例如不能在提供服務了。2)程序在運行階段碰到了內存異常的操作,例如空指針的取值,改寫只讀內存等。對于panic來說,1)場景往往是主動調用;2)場景則是被動調用,panic一旦產生之后,會將堆棧里面的數據dump出來,這樣就方便了開發人員來定位問題。recover是用來截獲panic異常信息的,截獲了之后,可以控制程序跳過panic的地方繼續執行。
需要注意:
panic 能夠改變程序的控制流,調用 panic 后會立刻停止執行當前函數的剩余代碼,并在當前 Goroutine 中遞歸執行調用方的 defer;
recover 可以中止 panic 造成的程序崩潰。它是一個只能在 defer 中發揮作用的函數,在其他作用域中調用不會發揮作用;
panic 只會觸發當前goroutine的defer
revoce 只有在defer中調用才能生效
panic 允許在defer中嵌套多磁調用
1.如果函數F中書寫并觸發了panic語句,會終止其后要執行的代碼。在panic所在函數F內如果存在要執行的defer函數列表,則按照defer書寫順序的逆序執行;
2.如果函數G調用函數F,則函數F panic后返回調用者函數G。函數G中,調用函數F語句之后的語句都不會執行。假如函數G中也有要執行的defer函數列表,則按照defer書寫順序的逆序子還行;
退出整個goroutine,并報告錯誤。
recover的作用是捕獲panic,從而恢復正常代碼執行;
recover必須配合defer使用;
recover沒有傳入參數,但是有返回值,返回值就是panic傳遞的值
一般情況下有兩種情況用到:
程序遇到無法執行下去的錯誤時,拋出錯誤,主動結束運行。
在調試程序時,通過 panic 來打印堆棧,方便定位錯誤。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func main() { // 主線程中的defer函數并不會執行,因為子協程 panic后,主線程中的defer并不會執行 defer println("in main") go func() { defer println("in goroutine") fmt.Println("子協程running") panic("子協程崩潰") }() time.Sleep(1 * time.Second) }
# 輸出 $ go run main.go 子協程running in goroutine panic: 子協程崩潰 goroutine 6 [running]: main.main.func1()
當運行這段代碼時會發現 main 函數中的 defer 語句并沒有執行,執行的只有當前 Goroutine 中的 defer。
初學 Go 語言工程師可能會寫出下面的代碼,在主程序中調用 recover 試圖中止程序的崩潰,但是從運行的結果中也能看出,下面的程序沒有正常退出。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defer fmt.Println("in main")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 panic("unknown err") }
# 輸出 $ go run main.go in main panic: unknown err goroutine 1 [running]: main.main() D:/gopath/src/Go_base/lesson/panic/demo5.go:11 +0x125
仔細分析一下這個過程就能理解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recover 只有在發生 panic 之后調用才會生效。然而在上面的控制流中,recover 是在 panic 之前調用的,并不滿足生效的條件,所以我們需要在 defer 中使用 recover 關鍵字。
正確的寫法應該是這樣: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defer fmt.Println("in main") defer func() {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fmt.Println("occur error") fmt.Println(err) } }() panic("unknown err") }
panic 是可以多次嵌套調用的。,如下所示的代碼就展示了如何在 defer 函數中多次調用 panic: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defer fmt.Println("in main") defer func() { defer func() { panic("panic again and again") }() panic("panic again") }() panic("panic once") }
# 輸出 $ go run main.go in main panic: panic once panic: panic again panic: panic again and again goroutine 1 [running]: main.main.func1.1()
從上述程序輸出的結果,我們可以確定程序多次調用 panic 也不會影響 defer 函數的正常執行,所以使用 defer 進行收尾工作一般來說都是安全的。
1.recover 語法
//以下捕獲失敗 defer recover() defer fmt.Prinntln(recover) defer func(){ func(){ recover() //無效,嵌套兩層 }() }() //以下捕獲有效 defer func(){ recover() }() func except(){ recover() } func test(){ defer except() panic("runtime error") }
2.多個panic只會捕捉最后一個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defer func(){ if err := recover() ;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 }() defer func(){ panic("three") }() defer func(){ panic("two") }() panic("one") }
讀到這里,這篇“Go中的panic/recover怎么使用”文章已經介紹完畢,想要掌握這篇文章的知識點還需要大家自己動手實踐使用過才能領會,如果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的文章,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