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內容介紹了“Go語言sync.Cond如何使用”的有關知識,在實際案例的操作過程中,不少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學習一下如何處理這些情況吧!希望大家仔細閱讀,能夠學有所成!
sync.Cond
是Go語言標準庫中的一個類型,代表條件變量。條件變量是用于多個goroutine之間進行同步和互斥的一種機制。sync.Cond
可以用于等待和通知goroutine,以便它們可以在特定條件下等待或繼續執行。
sync.Cond
的定義如下,提供了Wait
,Singal
,Broadcast
以及NewCond
方法
type Cond struct { noCopy noCopy // L is held while observing or changing the condition L Locker notify notifyList checker copyChecker } func NewCond(l Locker) *Cond {} func (c *Cond) Wait() {} func (c *Cond) Signal() {} func (c *Cond) Broadcast() {}
NewCond
方法: 提供創建Cond
實例的方法
Wait
方法: 使當前線程進入阻塞狀態,等待其他協程喚醒
Singal
方法: 喚醒一個等待該條件變量的線程,如果沒有線程在等待,則該方法會立即返回。
Broadcast
方法: 喚醒所有等待該條件變量的線程,如果沒有線程在等待,則該方法會立即返回。
當使用sync.Cond
時,通常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定義一個互斥鎖,用于保護共享數據;
創建一個sync.Cond
對象,關聯這個互斥鎖;
在需要等待條件變量的地方,獲取這個互斥鎖,并使用Wait
方法等待條件變量被通知;
在需要通知等待的協程時,使用Signal
或Broadcast
方法通知等待的協程。
最后,釋放這個互斥鎖。
下面是一個使用sync.Cond的簡單示例,實現了一個生產者-消費者模型:
var ( // 1. 定義一個互斥鎖 mu sync.Mutex cond *sync.Cond count int ) func init() { // 2.將互斥鎖和sync.Cond進行關聯 cond = sync.NewCond(&mu) } func worker(id int) { // 消費者 for { // 3. 在需要等待的地方,獲取互斥鎖,調用Wait方法等待被通知 mu.Lock() // 這里會不斷循環判斷 是否有待消費的任務 for count == 0 { cond.Wait() // 等待任務 } count-- fmt.Printf("worker %d: 處理了一個任務\n", id) // 5. 最后釋放鎖 mu.Unlock() } } func main() { // 啟動5個消費者 for i := 1; i <= 5; i++ { go worker(i) } for { // 生產者 time.Sleep(1 * time.Second) mu.Lock() count++ // 4. 在需要等待的地方,獲取互斥鎖,調用BroadCast/Singal方法進行通知 cond.Broadcast() mu.Unlock() } }
在這個示例中,創建一個生產者在生產任務,同時創建五個消費者來消費任務。當任務數為0時,此時消費者會調用Wait
方法進入阻塞狀態,等待生產者的通知。
當生產者產生任務后,使用Broadcast
方法通知所有的消費者,喚醒處于阻塞狀態的消費者,開始消費任務。這里使用sync.Cond
實現多個協程之間的通信和同步。
這里的原因在于調用Wait
方法前如果不加鎖,有可能會出現競態條件。
這里假設多個協程都處于等待狀態,然后一個協程調用了Broadcast喚醒了其中一個或多個協程,此時這些協程都會被喚醒。
如下,假設調用Wait
方法前沒有加鎖的話,那么所有協程都會去調用condition
方法去判斷是否滿足條件,然后都通過驗證,執行后續操作。
for !condition() { c.Wait() } c.L.Lock() // 滿足條件情況下,執行的邏輯 c.L.Unlock()
此時會出現的情況為,本來是需要在滿足condition
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執行的操作。現在有可能的效果,為前面一部分協程執行時,還是滿足condition
條件的;但是后面的協程,盡管不滿足condition
條件,還是執行了后續操作,可能導致程序出錯。
正確的用法應該是,在調用Wait
方法前便加鎖,那么即使多個協程被喚醒,一次也只會有一個協程判斷是否滿足condition
條件,然后執行后續操作。這樣子就不會出現多個協程同時判斷,導致不滿足條件,也執行后續操作的情況出現。
c.L.Lock() for !condition() { c.Wait() } // 滿足條件情況下,執行的邏輯 c.L.Unlock()
sync.Cond
是為了協調多個協程之間對共享數據的訪問而設計的。使用sync.Cond
的場景通常都涉及到對共享數據的操作,如果沒有共享數據的操作,那么沒有太大必要使用sync.Cond
來進行協調。當然,如果存在重復喚醒的場景,即使沒有對共享數據的操作,也是可以使用sync.Cond
來進行協調的。
通常情況下,使用sync.Cond
的場景為:多個協程需要訪問同一份共享數據,需要等待某個條件滿足后才能訪問或修改這份共享數據。
在這些場景下,使用sync.Cond
可以方便地實現對共享數據的協調,避免了多個協程之間的競爭和沖突,保證了共享數據的正確性和一致性。因此,如果沒有涉及到共享數據的操作,就沒有必要使用sync.Cond
來進行協調。
下面舉一個使用 sync.Cond
的例子,用它來實現生產者-消費者模型。生產者往items
放置元素,當items
滿了之后,便進入等待狀態,等待消費者喚醒。消費者從items
中取數據,當items
空了之后,便進入等待狀態,等待生產者喚醒。
這里多個協程對同一份數據進行操作,且需要基于該數據判斷是否喚醒其他協程或進入阻塞狀態,來實現多個協程的同步和協調。sync.Cond
就適合在這種場景下使用,其正是為這種場景設計的。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sync" "time" ) type Queue struct { items []int cap int lock sync.Mutex cond *sync.Cond } func NewQueue(cap int) *Queue { q := &Queue{ items: make([]int, 0), cap: cap, } q.cond = sync.NewCond(&q.lock) return q } func (q *Queue) Put(item int) { q.lock.Lock() defer q.lock.Unlock() for len(q.items) == q.cap { q.cond.Wait() } q.items = append(q.items, item) q.cond.Broadcast() } func (q *Queue) Get() int { q.lock.Lock() defer q.lock.Unlock() for len(q.items) == 0 { q.cond.Wait() } item := q.items[0] q.items = q.items[1:] q.cond.Broadcast() return item } func main() { q := NewQueue(10) // Producer go func() { for { q.Put(i) fmt.Printf("Producer: Put %d\n", i) time.Sleep(100 * time.Millisecond) } }() // Consumer go func() { for { item := q.Get() fmt.Printf("Consumer: Get %d\n", item) time.Sleep(200 * time.Millisecond) } }() wg.Wait() }
在某些場景中,由于不滿足某種條件,此時協程進入阻塞狀態,等待條件滿足后,由其他協程喚醒,再繼續執行。在整個流程中,可能會多次進入阻塞狀態,多次被喚醒的情況。
比如上面生產者和消費者模型的例子,生產者可能會產生一批任務,然后喚醒消費者,消費者消費完之后,會進入阻塞狀態,等待下一批任務的到來。所以這個流程中,協程可能多次進入阻塞狀態,然后再多次被喚醒。
sync.Cond
能夠實現即使協程多次進入阻塞狀態,也能重復喚醒該協程。所以,當出現需要實現重復喚醒的場景時,使用sync.Cond
也是非常合適的。
在Sync.Cond
存在一個通知隊列,保存了所有處于等待狀態的協程。通知隊列定義如下:
type notifyList struct { wait uint32 notify uint32 lock uintptr // key field of the mutex head unsafe.Pointer tail unsafe.Pointer }
當調用Wait
方法時,此時Wait
方法會釋放所持有的鎖,然后將自己放到notifyList
等待隊列中等待。此時會將當前協程加入到等待隊列的尾部,然后進入阻塞狀態。
當調用Signal
時,此時會喚醒等待隊列中的第一個協程,其他繼續等待。如果此時沒有處于等待狀態的協程,調用Signal
不會有其他作用,直接返回。當調用BoradCast
方法時,則會喚醒notfiyList
中所有處于等待狀態的協程。
sync.Cond
的代碼實現比較簡單,協程的喚醒和阻塞已經由運行時包實現了,sync.Cond
的實現直接調用了運行時包提供的API。
Wait
方法首先調用runtime_notifyListAd
方法,將自己加入到等待隊列中,然后釋放鎖,等待其他協程的喚醒。
func (c *Cond) Wait() { // 將自己放到等待隊列中 t := runtime_notifyListAdd(&c.notify) // 釋放鎖 c.L.Unlock() // 等待喚醒 runtime_notifyListWait(&c.notify, t) // 重新獲取鎖 c.L.Lock() }
Singal
方法調用runtime_notifyListNotifyOne
喚醒等待隊列中的一個協程。
func (c *Cond) Signal() { // 喚醒等待隊列中的一個協程 runtime_notifyListNotifyOne(&c.notify) }
Broadcast
方法調用runtime_notifyListNotifyAll
喚醒所有處于等待狀態的協程。
func (c *Cond) Broadcast() { // 喚醒等待隊列中所有的協程 runtime_notifyListNotifyAll(&c.notify) }
在上面2.5已經說明了,調用Sync.Cond
方法前需要加鎖,否則有可能出現競態條件。而且,現有的sync.Cond
的實現,如果在調用Wait
方法前未加鎖,此時會直接panic
,下面是一個簡單例子的說明: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sync" "time" ) var ( count int cond *sync.Cond lk sync.Mutex ) func main() { cond = sync.NewCond(&lk) wg := sync.WaitGroup{} wg.Add(2) go func() { defer wg.Done() for { time.Sleep(time.Second) count++ cond.Broadcast() } }() go func() { defer wg.Done() for { time.Sleep(time.Millisecond * 500) //cond.L.Lock() for count%10 != 0 { cond.Wait() } t.Logf("count = %d", count) //cond.L.Unlock() } }() wg.Wait() }
上面代碼中,協程一每隔1s,將count字段的值自增1,然后喚醒所有處于等待狀態的協程。協程二執行的條件為count的值為10的倍數,此時滿足執行條件,喚醒后將會繼續往下執行。
但是這里在調用sync.Wait
方法前,沒有先獲取鎖,下面是其執行結果,會拋出 fatal error: sync: unlock of unlocked mutex 錯誤,結果如下:
count = 0 fatal error: sync: unlock of unlocked mutex
因此,在調用Wait
方法前,需要先獲取到與sync.Cond
關聯的鎖,否則會直接拋出異常。
調用sync.Wait
方法,協程進入阻塞狀態后被喚醒,沒有重新檢查條件變量,此時有可能仍然處于不滿足條件變量的場景下。然后直接執行后續操作,有可能會導致程序出錯。下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sync" "time" ) var ( count int cond *sync.Cond lk sync.Mutex ) func main() { cond = sync.NewCond(&lk) wg := sync.WaitGroup{} wg.Add(3) go func() { defer wg.Done() for { time.Sleep(time.Second) cond.L.Lock() // 將flag 設置為true flag = true // 喚醒所有處于等待狀態的協程 cond.Broadcast() cond.L.Unlock() } }() for i := 0; i < 2; i++ { go func(i int) { defer wg.Done() for { time.Sleep(time.Millisecond * 500) cond.L.Lock() // 不滿足條件,此時進入等待狀態 if !flag { cond.Wait() } // 被喚醒后,此時可能仍然不滿足條件 fmt.Printf("協程 %d flag = %t", i, flag) flag = false cond.L.Unlock() } }(i) } wg.Wait() }
在這個例子,我們啟動了一個協程,定時將flag
設置為true,相當于每隔一段時間,便滿足執行條件,然后喚醒所有處于等待狀態的協程。
然后又啟動了兩個協程,在滿足條件的前提下,開始執行后續操作,但是這里協程被喚醒后,沒有重新檢查條件變量,具體看第39行。這里會出現的場景是,第一個協程被喚醒后,此時執行后續操作,然后將flag
重新設置為false,此時已經不滿足條件了。之后第二個協程喚醒后,獲取到鎖,沒有重新檢查此時是否滿足執行條件,直接向下執行,這個就和我們預期不符,可能會導致程序出錯,代碼執行效果如下:
協程 1 flag = true
協程 0 flag = false
協程 1 flag = true
協程 0 flag = false
可以看到,此時協程0執行時,flag
的值均為false
,說明此時其實并不符合執行條件,可能會導致程序出錯。因此正確用法應該像下面這樣子,被喚醒后,需要重新檢查條件變量,滿足條件之后才能繼續向下執行。
c.L.Lock() // 喚醒后,重新檢查條件變量是否滿足條件 for !condition() { c.Wait() } // 滿足條件情況下,執行的邏輯 c.L.Unlock()
“Go語言sync.Cond如何使用”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想了解更多行業相關的知識可以關注億速云網站,小編將為大家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實用文章!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