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kubernetes k8s如何定義一個Pod的相關知識點,內容詳細,邏輯清晰,相信大部分人都還太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分享這篇文章給大家參考一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有所收獲,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pod是kubernetes中最小的單元,由一組、一個或多個容器組成,每個pod中包含了一個pause容器。
pause容器是pod的父容器,主要負責僵尸進程的回收管理,通過pause容器可以使同一個pod中多個容器共享存儲、網絡、PID、IPC等,同一個Pod中多容器間訪問僅通過localhost就可以通信。
將有強依賴性的容器放在同一個Pod里,例如要求低延遲性,容器A與容器B之間文件上的聯系等,引入Pod的概念是可以提高性能、便于管理。
從k8s角度說,docker是容器,但是容器卻不只是docker,引入pod可以使容器間工作更協調。
下面這個yaml文件可能復制有問題,你也可以使用下面命令生成一個yaml文件作為模板進行修改:
kubectl create deployment nginx --image=nginx -o yaml --dry-run=client >nginx.yaml
apiVersion: v1 # 必選,API的版本號 kind: Pod # 必選,類型Pod metadata: # 必選,元數據 name: nginx # 必選,符合RFC 1035規范的Pod名稱 # namespace: default # 可選,Pod所在的命名空間,不指定默認為default,可以使用-n 指定namespace labels: # 可選,標簽選擇器,一般用于過濾和區分Pod app: nginx role: frontend # 可以寫多個 annotations: # 可選,注釋列表,可以寫多個 app: nginx spec: # 必選,用于定義容器的詳細信息 # initContainers: # 初始化容器,在容器啟動之前執行的一些初始化操作 # - command: # - sh # - -c # - echo "I am InitContainer for init some configuration" # image: busybox # imagePullPolicy: IfNotPresent # name: init-container containers: # 必選,容器列表 - name: nginx # 必選,符合RFC 1035規范的容器名稱 image: nginx:1.15.2 # 必選,容器所用的鏡像的地址 imagePullPolicy: IfNotPresent # 可選,鏡像拉取策略, IfNotPresent: 如果宿主機有這個鏡像,那就不需要拉取了. Always: 總是拉取, Never: 不管是否存儲都不拉去 command: # 可選,容器啟動執行的命令 ENTRYPOINT, arg --> cmd - nginx - -g - "daemon off;" workingDir: /usr/share/nginx/html # 可選,容器的工作目錄 # volumeMounts: # 可選,存儲卷配置,可以配置多個 # - name: webroot # 存儲卷名稱 # mountPath: /usr/share/nginx/html # 掛載目錄 # readOnly: true # 只讀 ports: # 可選,容器需要暴露的端口號列表 - name: http # 端口名稱 containerPort: 80 # 端口號 protocol: TCP # 端口協議,默認TCP env: # 可選,環境變量配置列表 - name: TZ # 變量名 value: Asia/Shanghai # 變量的值 - name: LANG value: en_US.utf8 # resources: # 可選,資源限制和資源請求限制 # limits: # 最大限制設置 # cpu: 1000m # memory: 1024Mi # requests: # 啟動所需的資源 # cpu: 100m # memory: 512Mi # startupProbe: # 可選,檢測容器內進程是否完成啟動。注意三種檢查方式同時只能使用一種。 # httpGet: # httpGet檢測方式,生產環境建議使用httpGet實現接口級健康檢查,健康檢查由應用程序提供。 # path: /api/successStart # 檢查路徑 # port: 80 # readinessProbe: # 可選,健康檢查。注意三種檢查方式同時只能使用一種。 # httpGet: # httpGet檢測方式,生產環境建議使用httpGet實現接口級健康檢查,健康檢查由應用程序提供。 # path: / # 檢查路徑 # port: 80 # 監控端口 # livenessProbe: # 可選,健康檢查 #exec: # 執行容器命令檢測方式 #command: #- cat #- /health #httpGet: # httpGet檢測方式 # path: /_health # 檢查路徑 # port: 8080 # httpHeaders: # 檢查的請求頭 # - name: end-user # value: Jason # tcpSocket: # 端口檢測方式 # port: 80 # initialDelaySeconds: 60 # 初始化時間 # timeoutSeconds: 2 # 超時時間 # periodSeconds: 5 # 檢測間隔 # successThreshold: 1 # 檢查成功為2次表示就緒 # failureThreshold: 2 # 檢測失敗1次表示未就緒 # lifecycle: # postStart: # 容器創建完成后執行的指令, 可以是exec httpGet TCPSocket # exec: # command: # - sh # - -c # - 'mkdir /data/ ' # preStop: # httpGet: # path: / # port: 80 # exec: # command: # - sh # - -c # - sleep 9 restartPolicy: Always # 可選,默認為Always,容器故障或者沒有啟動成功,那就自動該容器,Onfailure: 容器以不為0的狀態終止,自動重啟該容器, Never:無論何種狀態,都不會重啟 #nodeSelector: # 可選,指定Node節點 # region: subnet7 # imagePullSecrets: # 可選,拉取鏡像使用的secret,可以配置多個 # - name: default-dockercfg-86258 # hostNetwork: false # 可選,是否為主機模式,如是,會占用主機端口 # volumes: # 共享存儲卷列表 # - name: webroot # 名稱,與上述對應 # emptyDir: {} # 掛載目錄 # hostPath: # 掛載本機目錄 # path: /etc/hosts
apiserver
:定義API的版本號
kind
:創建資源類型,如pod、deployment等
metadata
:元數據,如pod的一些基本信息
spec
:用于定義容器的詳細信息
執行yaml文件創建Pod:
kubectl create -f pod.yaml
完成后查看Pod:
kubectl get pod
注意:生產中基本不會直接使用pod進行部署,但是yaml文件大同小異。需要熟悉yaml文件的格式和配置項。
StartupProbe
:1.16版本后增加的探針方式,用于判斷容器內應用程序是否已經啟動,如果配置了StartupProbe,就會先禁止其他探測,直到成功,成功后將不在進程探測。
LivenessProbe
:用于探測容器是否運行,如果探測失敗,kubelet會根據配置的重啟策略進行相應的處理。若沒有配置該探針,默認就是success。
ReadinessProbe
:一般用于探測容器內的程序是否健康,它的返回值如果為success,那么代表這個容器已經啟動成功,并且程序已經是可以接受流量的狀態。
以上探針均可配置以下方式:
ExecAction
:在容器內執行一個命令,如果返回值為0,則認為容器健康(類似于執行一個命令后,執行echo $?返回值為0代表成功是一樣的)
livenessProbe: exec: command: - cat - /tmp/health
TCPSocketAction
:通過TCP連接檢查容器內的端口是否通的,如果是通的則認為容器健康(類似于telnet 127.0.0.1 3306,執行成功的話判斷為容器健康)
livenessProbe: tcpSocket: port: 80
HTTPGetAction:通過應用程序暴露的API地址來檢查程序是否正常,如果狀態碼為200~400之間,則認為容器健康。(生產使用最多)
livenessProbe: httpGet: path: /status/health port: 80
探針檢查的幾個參數:
initialDelaySeconds
:初始化時間(比如程序啟動慢,我要多少秒后才會檢查)
timeoutSeconds
:超時時間(1-2秒)
periodSeconds
:檢測間隔,多長時間檢測一次(5秒)
successThreshold
:檢測成功次數,比如檢測成功幾次代表就緒(1-2次)
failureThreshold
:檢測失敗次數,比如檢測失敗幾次代表未就緒(2次)
重啟策略:timeoutSecondsperiodSecondsfailureThreshold
我們可以看以下coredns的探針配置:
# 查看pod名稱 [root@k8s-master01 ~]# kubectl get deployment -n kube-system coredns 1/1 1 1 5d18h # 在線編譯coredns的yaml文件 [root@k8s-master01 ~]# kubectl edit deployment coredns -n kube-system livenessProbe: failureThreshold: 5 httpGet: path: /health port: 8080 scheme: HTTP initialDelaySeconds: 60 periodSeconds: 10 successThreshold: 1 timeoutSeconds: 5 # 上面代表請求8080的/health接口,如果訪問成功則保留容器不會被殺死 readinessProbe: failureThreshold: 3 httpGet: path: /ready port: 8181 scheme: HTTP periodSeconds: 10 successThreshold: 1 timeoutSeconds: 1 # 上面配置代表請求8181的/ready接口成功,說明容器可以正常開始工作了
Prestop:先去請求eureka接口,把自己的IP地址和端口號,進行下線,eureka從注冊表中該應用的IP地址。然后容器進行sleep 90,kill ‘進程’;(注意90不是確定值,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化的)
以上就是“kubernetes k8s如何定義一個Pod”這篇文章的所有內容,感謝各位的閱讀!相信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都有很大的收獲,小編每天都會為大家更新不同的知識,如果還想學習更多的知識,請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