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C++中的拷貝構造函數怎么用,相信大部分人都還不怎么了解,因此分享這篇文章給大家參考一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拷貝和復制是一個意思,對應的英文單詞都是copy。對于計算機來說,拷貝是指用一份原有的、已經存在的數據創建出一份新的數據,最終的結果是多了一份相同的數據。例如,將 Word 文檔拷貝到U盤去復印店打印,將 D 盤的圖片拷貝到桌面以方便瀏覽,將重要的文件上傳到百度網盤以防止丟失等,都是「創建一份新數據」的意思。
在 C++ 中,拷貝并沒有脫離它本來的含義,只是將這個含義進行了“特化”,是指用已經存在的對象創建出一個新的對象。從本質上講,對象也是一份數據,因為它會占用內存。
嚴格來說,對象的創建包括兩個階段,首先要分配內存空間,然后再進行初始化:
分配內存很好理解,就是在堆區、棧區或者全局數據區留出足夠多的字節。這個時候的內存還比較“原始”,沒有被“教化”,它所包含的數據一般是零值或者隨機值,沒有實際的意義。
初始化就是首次對內存賦值,讓它的數據有意義。注意是首次賦值,再次賦值不叫初始化。初始化的時候還可以為對象分配其他的資源(打開文件、連接網絡、動態分配內存等),或者提前進行一些計算(根據價格和數量計算出總價、根據長度和寬度計算出矩形的面積等)等。說白了,初始化就是調用構造函數。
很明顯,這里所說的拷貝是在初始化階段進行的,也就是用其它對象的數據來初始化新對象的內存。
那么,如何用拷貝的方式來初始化一個對象呢?其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string 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func(string str){ cout<<str<<endl; } int main(){ string s1 = "http://c.ttt.net"; string s2(s1); string s3 = s1; string s4 = s1 + " " + s2; func(s1); cout<<s1<<endl<<s2<<endl<<s3<<endl<<s4<<endl; return 0; } 運行結果: http://c.ttt.net http://c.ttt.net http://c.ttt.net http://c.ttt.net http://c.ttt.net http://c.ttt.net
s1、s2、s3、s4 以及 func() 的形參 str,都是使用拷貝的方式來初始化的。
對于 s1,表面上看起來是將一個字符串直接賦值給了 s1,實際上在內部進行了類型轉換,將 const char * 類型轉換為 string 類型后才賦值的。s4 也是類似的道理。
對于 s1、s2、s3、s4,都是將其它對象的數據拷貝給當前對象,以完成當前對象的初始化。
對于 func() 的形參 str,其實在定義時就為它分配了內存,但是此時并沒有初始化,只有等到調用 func() 時,才會將其它對象的數據拷貝給 str 以完成初始化。
當以拷貝的方式初始化一個對象時,會調用一個特殊的構造函數,就是拷貝構造函數(Copy Constructor)。
下面的例子演示了拷貝構造函數的定義和使用: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Student{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 "", int age = 0, float score = 0.0f); //普通構造函數 Student(const Student &stu); //拷貝構造函數(聲明) public: void display(); private: string m_name; int m_age; float m_score; }; Student::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m_name(name), m_age(age), m_score(score){ } //拷貝構造函數(定義) Student::Student(const Student &stu){ this->m_name = stu.m_name; this->m_age = stu.m_age; this->m_score = stu.m_score; cout<<"Copy constructor was called."<<endl; } void Student::display(){ cout<<m_name<<"的年齡是"<<m_age<<",成績是"<<m_score<<endl; } int main(){ Student stu1("小明", 16, 90.5); Student stu2 = stu1; //調用拷貝構造函數 Student stu3(stu1); //調用拷貝構造函數 stu1.display(); stu2.display(); stu3.display(); return 0; }
運行結果:
Copy constructor was called.
Copy constructor was called.
小明的年齡是16,成績是90.5
小明的年齡是16,成績是90.5
小明的年齡是16,成績是90.5
第 8 行是拷貝構造函數的聲明,第 20 行是拷貝構造函數的定義。拷貝構造函數只有一個參數,它的類型是當前類的引用,而且一般都是 const 引用。
如果拷貝構造函數的參數不是當前類的引用,而是當前類的對象,那么在調用拷貝構造函數時,會將另外一個對象直接傳遞給形參,這本身就是一次拷貝,會再次調用拷貝構造函數,然后又將一個對象直接傳遞給了形參,將繼續調用拷貝構造函數……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下去,沒有盡頭,陷入死循環。
只有當參數是當前類的引用時,才不會導致再次調用拷貝構造函數,這不僅是邏輯上的要求,也是 C++ 語法的要求。
拷貝構造函數的目的是用其它對象的數據來初始化當前對象,并沒有期望更改其它對象的數據,添加 const 限制后,這個含義更加明確了。
另外一個原因是,添加 const 限制后,可以將 const 對象和非 const 對象傳遞給形參了,因為非 const 類型可以轉換為 const 類型。如果沒有 const 限制,就不能將 const 對象傳遞給形參,因為 const 類型不能轉換為非 const 類型,這就意味著,不能使用 const 對象來初始化當前對象了。
以上面的 Student 類為例,將 const 去掉后,拷貝構造函數的原型變為:
Student::Student(Student &stu);
此時,下面的代碼就會發生錯誤:
const Student stu1("小明", 16, 90.5); Student stu2 = stu1; Student stu3(stu1);
stu1 是 const 類型,在初始化 stu2、stu3 時,編譯器希望調用Student::Student(const Student &stu),但是這個函數卻不存在,又不能將 const Student 類型轉換為 Student 類型去調用Student::Student(Student &stu),所以最終調用失敗了。
當然,你也可以再添加一個參數為 const 引用的拷貝構造函數,這樣就不會出錯了。換句話說,一個類可以同時存在兩個拷貝構造函數,一個函數的參數為 const 引用,另一個函數的參數為非 const 引用。
在前面的教程中,我們還沒有講解拷貝構造函數,但是卻已經在使用拷貝的方式創建對象了,并且也沒有引發什么錯誤。這是因為,如果程序員沒有顯式地定義拷貝構造函數,那么編譯器會自動生成一個默認的拷貝構造函數。這個默認的拷貝構造函數很簡單,就是使用“老對象”的成員變量對“新對象”的成員變量進行一一賦值,和上面 Student 類的拷貝構造函數非常類似。
對于簡單的類,默認拷貝構造函數一般是夠用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再顯式地定義一個功能類似的拷貝構造函數。但是當類持有其它資源時,如動態分配的內存、打開的文件、指向其他數據的指針、網絡連接等,默認拷貝構造函數就不能拷貝這些資源,我們必須顯式地定義拷貝構造函數,以完整地拷貝對象的所有數據。
以上是“C++中的拷貝構造函數怎么用”這篇文章的所有內容,感謝各位的閱讀!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分享的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想學習更多知識,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