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文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HTTP3的知識點有哪些”,內容詳細,步驟清晰,細節處理妥當,希望這篇“HTTP3的知識點有哪些”文章能幫助大家解決疑惑,下面跟著小編的思路慢慢深入,一起來學習新知識吧。
HTTP3是HTTP協議的最新版本。從誕生之初,HTTP就是交換超文本文檔的首選應用層協議。多年來,為了跟上互聯網的發展,以及WWW上交換的內容種類增加,HTTP進行了幾次重大升級,而HTTP/3就是目前的最新版本。
先簡單回顧一下HTTP/2吧。自從1999年HTTP 1.1發布之后,Web一直在迅猛發展,可惜HTTP協議一直沒有更新。等不及的Google自己搞了個SPDY(讀音是“speedy”),并依靠Chrome瀏覽器大肆推廣。看到SPDY的效果確實很好(可以帶來近50%的性能提升),IETF推動制定了HTTP/2。 SPDY和HTTP/2的主要特性展示如下:
如今HTTP/2已經不新鮮了,根據2019年2月對訪問量最大的1000萬個網站的統計,33.5%已經支持HTTP/2。在國內,如果你打開瀏覽器看看調試模式,會發現各大廠已經廣泛使用HTTP/2,尤其是放置css、js、圖片的資源站,HTTP/2基本是標配。這也很好理解,基本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直接享受多路復用帶來的好處,何樂而不為?
在傳統HTTP中,概念模型非常簡單:下層TCP通訊與上層HTTP完全不搭架,但TTP與TCP的“連接”是重合的,TCP傳輸的單位是packet,HTTP則采用request-response的模型。
在HTTP/2中,概念模型有所變化,HTTP/2中傳輸的基本單位是幀(frame)。與HTTP 1.1的明文傳輸不同的是,HTTP/2的幀是二進制的,同時TCP承載的“邏輯連接”叫數據流(stream),所有的狀態流轉、流控、優先級等等特性都是在數據流上實現的。HTTP/2中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多路復用”,簡單說就是把數據流分解為多個幀,多個數據流的幀混合之后以同一個TCP連接來發送。
值得注意的是,HTTP有1.0和1.1的區分,所以寫作HTTP 1.0,HTTP 1.1,但HTTP/2不會有其它小版本,所以不要寫作HTTP 2.0,而應當寫成HTTP/2。
雖然HTTP/2已經帶來了巨大的性能提升,但大家對性能的渴求是沒有止境的。在應用層的許多問題解決之后,下一個優化的重點就是傳輸層了。無論SPDY還是HTTP/2,傳輸層協議都是TCP,TCP有一些娘胎里帶來的問題,比如慢啟動,如果擁塞窗口尺寸設置不合理,TCP的性能會急劇下降。關于這個問題,網絡上已經有許多討論,這里不贅述。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HTTP/2的多路復用帶來的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雖然HTTP/2中的傳輸連接可以多路復用,但仍然無法避免隊頭阻塞的情況出現。因為TCP是需要保證有序的,假如單個TCP連接同時承載了四路邏輯連接,其中某個邏輯連接丟包了,則其它三路都會受影響,都必須從丟包的時刻開始重傳,這無疑是極大的浪費。測試表明,如果丟包率超過2%,那么HTTP/2甚至不如HTTP 1.1,因為HTTP 1.1中各連接物理隔離,不會互相影響。
所以思路自然就是“改掉TCP的這些毛病”。考慮到現實中已經有成千上萬的網絡設備,它們只能識別TCP和UDP,軟件不會進化,如果更新TCP協議當然不可行——雖然2014年12月發布了TCP的Fast Open,但現實應用中的情況并不讓人滿意。因此,可用的只有UDP了。對了,還有人考慮過SCTP,但SCTP在隊頭阻塞、TLS、四次握手等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尚不能讓人滿意。
大概有人聽過QUIC(讀音quick),知道它是基于UDP的HTTP,也知道它依然是Google最先提出來的。確實,上次是Google率先搞出了SPDY,這次Google又率先搞出了QUIC。根據Google本意,QUIC是把傳統的HTTP/TCP/IP協議棧中的TCP換成UDP(當然需要加密),能通過加密的UDP傳輸HTTP/2的幀。
按照Google的說法,這樣的好處很多,比如UDP建立連接的延遲會低很多,而且避免了隊頭阻塞。除此之外,Google還提供了一個非常誘人的特性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簡單說,它想做到的是,一旦有packet丟失,接收方可以根據之前和之后的packet推斷出丟失packet的數據,這樣就避免了重傳。但是這樣必然要求增加冗余載荷,或者說,這就是網絡協議中的RAID 5。按照目前看到的資料,其冗余比例大概是10%,也就是說,每10個pakcet中的冗余信息,就可以重構一個packet。
盡管Google的QUIC很先進,但QUIC不止這一家,IETF也有QUIC,如今已經改名HTTP/3,所以Google的QUIC有時候也寫作gQUIC。與Google單純在傳輸層動手,應用層基本沿用HTTP/2不同,IETF的QUIC是一個混合方案,既包括傳輸層的改動,也包括HTTP層的改動(比如全新的頭部壓縮)。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更“完整”。雖然理論上QUIC也可以支持HTTP之外的其它上層應用,但目前這只是計劃而已,第一版QUIC并不包含這方面內容。
在2018年11月,IETF正式宣布,HTTP-over-QUIC更名為HTTP/3。本文討論的是IETF版本的QUIC,Google已經宣布,會逐步把IETF的規范納入自己的協議版本,實現相同的規范。
雖然TCP有各種問題,但換成UDP的話,TCP的不少功能也需要原樣移植過來。許多人都知道,TCP是可靠的傳輸協議,而UDP是不可靠的。HTTP/3當然不能不可靠,所以它必須自己實現有序性、錯誤偵測、重傳、擁塞控制、傳輸節奏調整等等特性。
HTTP/2“似乎”必須用到HTTPS,但規范并不強求HTTP/2使用HTTPS,也就是說,如果你用HTTP來跑HTTP/2,理論上也是可以成立的,雖然這有點怪異。
與此相反,QUIC的所有連接都是加密的,目前采用的是TLS 1.3。如果你仔細觀察上面的圖就會發現,TLS 1.3是“囊括”在QUIC當中的,也就是說,QUIC建立連接的握手過程當中就同時完成了加密握手。HTTP/3的握手很快,如果兩臺主機之間建立過連接,并且緩存了之前的secret,只要客戶端驗證之前緩存的server config就可以直接建立連接,相當于0-RTT,否則也只需要1-RTT就可以建立連接。此外,QUIC還容許在0-RTT的情況下從一開始就捎帶數據,傳統的“建立連接-加密握手-發送數據”如今可以三步并作一步(這個0-RTT和1-RTT的實現都非常有意思,有興趣的話應當找資料來看看)。
QUIC中雖然也有連接(Connection),也基于IP和port建立,但它并不能直接與TCP的連接對應,也不同于HTTP/2中的連接。原因在于QUIC建立連接時既完成了經典的傳輸握手,又完成了加密握手——你可以認為這樣分層責任不清晰,但它確實提升了效率。QUIC的連接與HTTP/2類似,一個物理連接也可以承載多個邏輯連接(也就是數據流)。但與HTTP/2不同的是,QUIC中的邏輯連接是彼此獨立的,所以避免了TCP上出現的“邏輯連接甲丟包導致邏輯連接乙、丙、丁都需要重傳”的情況。
QUIC連接的另一個特點是,每個連接都有一組連接ID。連接各端可以設定自己的連接ID,同時認可對方的連接ID。連接ID的作用在于從邏輯上標識當前連接。所以,如果用戶的IP發生變化而連接ID沒有變化,因為packet包含了網絡ID標識符,所以只需要繼續發送數據包就可以重新建立連接。而目前,如果用戶的設備發生了網絡切換,比如從Wi-Fi切換到4G,則所有連接都要斷掉再重連。
如果你詳細研究過HTTP/2,應當知道它的header壓縮采用的HPACK,因為gzip做header壓縮有安全性隱患。HTTP/3同樣提供了header壓縮,但不能直接沿用HPACK。原因在于,HPACK粗略來說就是一張動態表(dynamic table),由request-response共同維護它,后續header中不會完整重復之前的條目,而是引用之前的條目,TCP的有序性保證了它一定是先修改再讀取,也就是先編碼再解碼。
然而如果使用HPACK,多個流的順序是無法保證的,這樣會導致解析錯誤。QUIC的解決方案是QPACK,其原理很簡單:所有的header必須通過同一數據流來傳輸,而且必須嚴格有序。但是這樣一來,從HTTP 1.1開始就困擾HTTP已久的隊頭阻塞又出現了。因此,QUIC的長期目標之一就是解決header的隊頭阻塞問題。
做過在線升級的朋友都知道,在線升級中的一個必須成分是提供降級方案,以保證“退化”兼容。無論HTTP/2還是HTTP/3,都不能逃避這部分的工作量。HTTP/2雖然可以通過upgrade這個header來升級,但也有更簡單的辦法,就是在TLS握手時協商HTTP的版本,比如Nginx就有NPN(Nginx Protocol Negotiation)擴展,自動協商協議,并已經被IETF采納,成為ALPN(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 Negotiation)。
如果web server有這樣的特性,應用服務代碼就不必為兼容HTTP 1.1和HTTP/2做太多工作。但是,如果應用程序中使用了Push等新特性,還是免不了要做很多事情。在業界,Google、Youtube、Wikipedia等大廠早已經提供了完整服務,HTTP/2和HTTP 1.1無縫切換,客戶端完全無感知,它們的經驗值得參考。
與HTTP/2不同的是,HTTP/3中新定義了一個header,可以用來指示客戶端“在另一個端口提供了專用的HTTP/3服務”。
Alt-Svc: h4=”:20003″
這個header說明,在本主機的20003端口開啟了HTTP/3的服務。所以,客戶端之后可以嘗試和這個端口建立純粹的HTTP/3連接。
聊了這么多QUIC的好處之后,再談談它的問題,有些觀點來自我個人,未必足夠準確客觀,歡迎討論。
雖然QUIC有這么多好處,但可以看到,相比HTTP/2,它的改動相當大,所以問題也不會少。
基于目前的應用情況,許多網絡設備對TCP和UDP的策略相當固定,TCP限制在常用端口,而UDP大概只開放了53端口(DNS)。所以如果HTTP/3使用UDP,兼容性方面可能會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不過如果這個問題可以解決,未來大概不會再出現這種問題,因為HTTP/3的設計思想中已經為未來做了考慮,應用層和傳輸層職責嚴格隔離,避免再出現“傳輸層一看端口就知道應用層在干什么”的情況。
TCP雖然也是很老的協議,但應用廣泛,操作系統內核中有對應的處理代碼,BBR之類的新特性也可以大幅提升TCP的性能。但是QUIC放棄了TCP,據Google的文檔,恰恰是因為TCP太穩定了,內核里的代碼更新特別麻煩。此外,因為Linux內核設計之初并沒有考慮多核的擴展問題,在多核(core)情況下反而會產生反復的陷核,造成進程阻塞,嚴重影響性能。
針對上面的問題,不少新的方案都把網絡協議棧放到用戶態處理,QUIC也順應了這種大潮流。唯一的問題是,UDP的協議棧似乎還沒有現成的讓人滿意的方案,或許我們還得再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用上可靠高效的方案。
雖然很多人很想要這個特性,而且HTTP/2也確實加入了它,但關于它的應用仍然存在許多爭議。簡單說,HTTP/2的推送打破了HTTP傳統的“一問一答”的通訊模式,在客戶端沒有請求的時候,服務端就可以給客戶端發送數據,這難免被濫用(想想隨處可見的那些最喜歡“在商言商”,最不喜歡談“道德”的留言吧),盡管Chrome的開發人員說它們會檢查推送并阻止惡意內容,那也是要在收到推送數據之后進行,這個方案并不完善。
同時,服務端也可能不顧客戶端的緩存,執意重復推送,造成帶寬浪費。HTTP/3保留了推送,但機制有所不同。客戶端需要先同意,服務端才可以推送。而且,客戶端可以設置服務端推送上限,超過上限的推送會出錯。盡管如此,推送如何能妥善利用,目前還沒有公認明確的答案。
任何技術要想大規模工程應用,靠“標準實現”單打一肯定是不行的,因為無法切片,無法細粒度調試。在經典的HTTP技術棧中,各層都有對應的工具,比如IP層有ping和traceroute,傳輸層有telnet,應用層有curl,正是有這些工具簇擁著,開發人員才可以很方便地定位問題所處的層次和細節。HTTP/2雖然有改動,但調試工具也不少,curl可以支持,還有nghttp2、h3c等工具,初步形成了完整的體系。HTTP/3的改動很大,如果沒有對應的調試支持工具,可以想象部署和遷移都不會容易。
讀到這里,這篇“HTTP3的知識點有哪些”文章已經介紹完畢,想要掌握這篇文章的知識點還需要大家自己動手實踐使用過才能領會,如果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的文章,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