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主要講解了“Immer.js怎么用”,文中的講解內容簡單清晰,易于學習與理解,下面請大家跟著小編的思路慢慢深入,一起來研究和學習“Immer.js怎么用”吧!
簡介
React的Reconciliation解決了虛擬DOM更新的問題,但沒有對在什么場景下優化更新給出解決方案,它不像Reactive那樣能自動跟蹤狀態變化,而是把這個難題通過shouldComponentUpdate這個口子留給了開發者。于是開發者需要針對前后狀態的變化進行對比,以決定要不要繼續渲染更新DOM。如果狀態對象的層次很深很復雜,那么這個對比必然會很痛苦。
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比較得很痛苦,那很有可能狀態對象設計的有問題
于是Immutable誕生了,簡單的可以把Immutable看做是一個黑盒,輸入是對象A,輸出是一個對象A‘。
用公式表示就是
假如輸入對象A1和A2完全一樣(但仍然不是同一個實例),那么輸出的A1'和A2’能方便地比較出是否相等(提供了API直接調用來比較),同時也能從A1'或A2'里拿出A1或A2的原始數據(但A1'和A2‘仍然是兩個不同的實例)。后續更新的操作也都是要通過A'的API來進行了,也就是說原始對象已經離你遠去。
如果真沒任何變化,那也稱不上是后浪了。它基于copy-on-write機制——在當前的狀態數據上復制出一份臨時的草稿,然后對這份草稿涂涂改改,最后生成新的狀態數據。借力于ES6的Proxy,只需要直接修改對象即可,不需要調用復雜的API(幾乎只用到一個produce函數!!!),跟響應式的自動跟蹤是一樣的。
官網文檔將其比喻成你的小秘(不是小蜜),這個小秘復制一份你的信給你涂改,然后根據涂改能幫你打印出一份新的修改后的信件。
import produce from "immer"
const baseState = [
{
todo: "Learn typescript",
done: true
},
{
todo: "Try immer",
done: false
}
]
const nextState = produce(baseState, draftState => {
draftState.push({todo: "Tweet about it"})
draftState[1].done = true
})
如果了解響應式的話,會發現
在React里,setState就變成了
this.setState(
produce(draft => {
draft.user.age += 1
})
)
在Redux里,Reducer就變成了
const byId = produce((draft, action) => {
switch (action.type) {
case RECEIVE_PRODUCTS:
action.products.forEach(product => {
draft[product.id] = product
})
}
})
default分支也可以省略,因為produce方法默認返回原始對象實例。
也有個例外,就是如果要返回undefined還不能直接干,得要返回nothing
import produce, {nothing} from "immer"
const state = {
hello: "world"
}
produce(state, draft => {})
produce(state, draft => undefined)
// Both return the original state: { hello: "world"}
produce(state, draft => nothing)
// Produces a new state, 'undefined'
感謝各位的閱讀,以上就是“Immer.js怎么用”的內容了,經過本文的學習后,相信大家對Immer.js怎么用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具體使用情況還需要大家實踐驗證。這里是億速云,小編將為大家推送更多相關知識點的文章,歡迎關注!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