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內容介紹了“主從延遲的原因是什么”的有關知識,在實際案例的操作過程中,不少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學習一下如何處理這些情況吧!希望大家仔細閱讀,能夠學有所成!
在實際的生產環境中,由單臺MySQL作為獨立的數據庫是完全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的,無論是在安全性,高可用性以及高并發等各個方面。
因此,一般來說都是通過集群主從復制(Master-Slave)的方式來同步數據,再通過讀寫分離(MySQL-Proxy)來提升數據庫的并發負載能力進行部署與實施。
總結MySQL主從集群帶來的作用是:
提高數據庫負載能力,主庫執行讀寫任務(增刪改),備庫僅做查詢。
提高系統讀寫性能、可擴展性和高可用性。
數據備份與容災,備庫在異地,主庫不存在了,備庫可以立即接管,無須恢復時間。
說到主從同步,離不開binlog這個東西,先介紹下binlog吧!
binlog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用于記錄數據庫執行的寫入性操作(不包括查詢)信息,以二進制的形式保存在磁盤中。可以簡單理解為記錄的就是sql語句
binlog 是 mysql 的邏輯日志,并且由 Server層進行記錄,使用任何存儲引擎的 mysql 數據庫都會記錄 binlog 日志
在實際應用中, binlog 的主要使用場景有兩個:
用于主從復制,在主從結構中,binlog 作為操作記錄從 master 被發送到 slave,slave服務器從 master 接收到的日志保存到 relay log 中。
用于數據備份,在數據庫備份文件生成后,binlog保存了數據庫備份后的詳細信息,以便下一次備份能從備份點開始。
日志格式
binlog 日志有三種格式,分別為 STATMENT 、 ROW 和 MIXED
在 MySQL 5.7.7 之前,默認的格式是 STATEMENT , MySQL 5.7.7 之后,默認值是 ROW
日志格式通過 binlog-format 指定。
STATMENT :基于 SQL 語句的復制,每一條會修改數據的sql語句會記錄到 binlog 中
ROW :基于行的復制
MIXED :基于 STATMENT 和 ROW 兩種模式的混合復制,比如一般的數據操作使用 row 格式保存,有些表結構的變更語句,使用 statement 來記錄
我們還可以通過mysql提供的查看工具mysqlbinlog查看文件中的內容,例如:
mysqlbinlog mysql-bin.00001 | more
binlog文件大小和個數會不斷的增加,后綴名會按序號遞增,例如mysql-bin.00002等。
可以看到mysql主從復制需要三個線程:master(binlog dump thread)、slave(I/O thread 、SQL thread)
binlog dump線程: 主庫中有數據更新時,根據設置的binlog格式,將更新的事件類型寫入到主庫的binlog文件中,并創建log dump線程通知slave有數據更新。當I/O線程請求日志內容時,將此時的binlog名稱和當前更新的位置同時傳給slave的I/O線程。
I/O線程: 該線程會連接到master,向log dump線程請求一份指定binlog文件位置的副本,并將請求回來的binlog存到本地的relay log中。
SQL線程: 該線程檢測到relay log有更新后,會讀取并在本地做redo操作,將發生在主庫的事件在本地重新執行一遍,來保證主從數據同步。
基本過程總結
鴻蒙官方戰略合作共建——HarmonyOS技術社區
主庫寫入數據并且生成binlog文件。該過程中MySQL將事務串行的寫入二進制日志,即使事務中的語句都是交叉執行的。
在事件寫入二進制日志完成后,master通知存儲引擎提交事務。
從庫服務器上的IO線程連接Master服務器,請求從執行binlog日志文件中的指定位置開始讀取binlog至從庫。
主庫接收到從庫的IO線程請求后,其上復制的IO線程會根據Slave的請求信息分批讀取binlog文件然后返回給從庫的IO線程。
Slave服務器的IO線程獲取到Master服務器上IO線程發送的日志內容、日志文件及位置點后,會將binlog日志內容依次寫到Slave端自身的Relay Log(即中繼日志)文件的最末端,并將新的binlog文件名和位置記錄到master-info文件中,以便下一次讀取master端新binlog日志時能告訴Master服務器從新binlog日志的指定文件及位置開始讀取新的binlog日志內容。
從庫服務器的SQL線程會實時監測到本地Relay Log中新增了日志內容,然后把RelayLog中的日志翻譯成SQL并且按照順序執行SQL來更新從庫的數據。
從庫在relay-log.info中記錄當前應用中繼日志的文件名和位置點以便下一次數據復制。
在MySQL 5.6版本之前,Slave服務器上有兩個線程I/O線程和SQL線程。
I/O線程負責接收二進制日志,SQL線程進行回放二進制日志。如果在MySQL 5.6版本開啟并行復制功能,那么SQL線程就變為了coordinator線程,coordinator線程主要負責以前兩部分的內容
上圖的紅色框框部分就是實現并行復制的關鍵所在
這意味著coordinator線程并不是僅將日志發送給worker線程,自己也可以回放日志,但是所有可以并行的操作交付由worker線程完成。
coordinator線程與worker是典型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模型。
不過到MySQL 5.7才可稱為真正的并行復制,這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slave服務器的回放與主機是一致的即master服務器上是怎么并行執行的slave上就怎樣進行并行回放。不再有庫的并行復制限制,對于二進制日志格式也無特殊的要求。
為了兼容MySQL 5.6基于庫的并行復制,5.7引入了新的變量slave-parallel-type,其可以配置的值有:
DATABASE:默認值,基于庫的并行復制方式
LOGICAL_CLOCK:基于組提交的并行復制方式
下面分別介紹下兩種并行復制方式
按庫并行
每個 worker 線程對應一個 hash 表,用于保存當前正在這個worker的執行隊列里的事務所涉及到的庫。其中hash表里的key是數據庫名,用于決定分發策略。該策略的優點是構建hash值快,只需要庫名,同時對于binlog的格式沒有要求。
但這個策略的效果,只有在主庫上存在多個DB,且各個DB的壓力均衡的情況下,這個策略效果好。因此,對于主庫上的表都放在同一個DB或者不同DB的熱點不同,則起不到多大效果。
組提交優化
該特性如下:
鴻蒙官方戰略合作共建——HarmonyOS技術社區
能夠同一組里提交的事務,定不會修改同一行;
主庫上可以并行執行的事務,從庫上也一定可以并行執行。
具體是如何實現的:
鴻蒙官方戰略合作共建——HarmonyOS技術社區
在同一組里面一起提交的事務,會有一個相同的commit_id,下一組為commit_id+1,該commit_id會直接寫到binlog中;
在從庫使用時,相同commit_id的事務會被分發到多個worker并行執行,直到這一組相同的commit_id執行結束后,coordinator再取下一批。
更詳細內容可以去官網看看: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7/en/replication-options-slave.html
下面開始介紹主從延時
主從延遲是怎么回事?
根據前面主從復制的原理可以看出,兩者之間是存在一定時間的數據不一致,也就是所謂的主從延遲。
我們來看下導致主從延遲的時間點:
主庫 A 執行完成一個事務,寫入 binlog,該時刻記為T1.
傳給從庫B,從庫接受完這個binlog的時刻記為T2.
從庫B執行完這個事務,該時刻記為T3.
那么所謂主從延遲,就是同一個事務,從庫執行完成的時間和主庫執行完成的時間之間的差值,即T3-T1。
我們也可以通過在從庫執行show slave status,返回結果會顯示seconds_behind_master,表示當前從庫延遲了多少秒。
seconds_behind_master如何計算的?
每一個事務的binlog都有一個時間字段,用于記錄主庫上寫入的時間
從庫取出當前正在執行的事務的時間字段,跟當前系統的時間進行相減,得到的就是seconds_behind_master,也就是前面所描述的T3-T1。
為什么會主從延遲?
正常情況下,如果網絡不延遲,那么日志從主庫傳給從庫的時間是相當短,所以T2-T1可以基本忽略。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從庫消費中轉日志(relaylog)的時間段,而造成原因一般是以下幾種:
1、從庫的機器性能比主庫要差
比如將20臺主庫放在4臺機器,把從庫放在一臺機器。這個時候進行更新操作,由于更新時會觸發大量讀操作,導致從庫機器上的多個從庫爭奪資源,導致主從延遲。
不過,目前大部分部署都是采取主從使用相同規格的機器部署。
2、從庫的壓力大
按照正常的策略,讀寫分離,主庫提供寫能力,從庫提供讀能力。將進行大量查詢放在從庫上,結果導致從庫上耗費了大量的CPU資源,進而影響了同步速度,造成主從延遲。
對于這種情況,可以通過一主多從,分擔讀壓力;也可以采取binlog輸出到外部系統,比如Hadoop,讓外部系統提供查詢能力。
3、大事務的執行
一旦執行大事務,那么主庫必須要等到事務完成之后才會寫入binlog。
比如主庫執行了一條insert … select非常大的插入操作,該操作產生了近幾百G的binlog文件傳輸到只讀節點,進而導致了只讀節點出現應用binlog延遲。
因此,DBA經常會提醒開發,不要一次性地試用delete語句刪除大量數據,盡可能控制數量,分批進行。
4、主庫的DDL(alter、drop、create)
1、只讀節點與主庫的DDL同步是串行進行,如果DDL操作在主庫執行時間很長,那么從庫也會消耗同樣的時間,比如在主庫對一張500W的表添加一個字段耗費了10分鐘,那么從節點上也會耗費10分鐘。
2、從節點上有一個執行時間非常長的的查詢正在執行,那么這個查詢會堵塞來自主庫的DDL,表被鎖,直到查詢結束為止,進而導致了從節點的數據延遲。
5、鎖沖突
鎖沖突問題也可能導致從節點的SQL線程執行慢,比如從機上有一些select .... for update的SQL,或者使用了MyISAM引擎等。
6、從庫的復制能力
一般場景中,因偶然情況導致從庫延遲了幾分鐘,都會在從庫恢復之后追上主庫。但若是從庫執行速度低于主庫,且主庫持續具有壓力,就會導致長時間主從延遲,很有可能就是從庫復制能力的問題。
從庫上的執行,即sql_thread更新邏輯,在5.6版本之前,是只支持單線程,那么在主庫并發高、TPS高時,就會出現較大的主從延遲。
因此,MySQL自5.7版本后就已經支持并行復制了。可以在從服務上設置 slave_parallel_workers為一個大于0的數,然后把slave_parallel_type參數設置為LOGICAL_CLOCK,這就可以了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slave_parallel%';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slave_parallel_type | DATABASE | | slave_parallel_workers | 0 | +------------------------+----------+
主從同步問題永遠都是一致性和性能的權衡,得看實際的應用場景,若想要減少主從延遲的時間,可以采取下面的辦法:
降低多線程大事務并發的概率,優化業務邏輯
優化SQL,避免慢SQL,減少批量操作,建議寫腳本以update-sleep這樣的形式完成。
提高從庫機器的配置,減少主庫寫binlog和從庫讀binlog的效率差。
盡量采用短的鏈路,也就是主庫和從庫服務器的距離盡量要短,提升端口帶寬,減少binlog傳輸的網絡延時。
實時性要求的業務讀強制走主庫,從庫只做災備,備份。
“主從延遲的原因是什么”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想了解更多行業相關的知識可以關注億速云網站,小編將為大家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實用文章!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