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軟件架構要怎么分層、分模塊,針對這個問題,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相對應的分析和解答,希望可以幫助更多想解決這個問題的小伙伴找到更簡單易行的方法。
一、前言
這篇文章,我們繼續聊一下在概要設計、詳細設計階段,我們應該做什么工作?用什么工具或手段來做?輸出結果是什么?
按照慣例,為了內容描述的方便,我會用一個物聯網網關的設計過程,把所有的內容串接在一起。
1. 用例圖
上篇文章說到,在進行需求調研和需求分析的時候,用例圖是非常非常好用的一個工具。通過用例圖,我們可以把一個系統中需要完成的所有功能,從粗粒度上一目了然的呈現出來。
下面這張圖,是網關的用例圖(這里畫的用例還不完全):
2. 用例描述
用例圖僅僅是描述了系統具有的功能,但是并沒有描述每一個用例的行為,也就是執行過程。
在上一篇文章中說到,我們不需要對每一個用例進行分析,而是需要在這些用例中,找出那些關鍵用例,然后對這些關鍵用例寫出用例描述,因為關鍵用例才是系統架構的決定因素。
那么又出現一個問題了:如果把所有的用例,按照重要程度進行優先級排序,那么從上到下應該選取多少個、或者說百分之多少的關鍵用例呢?這個就要看整個系統的復雜度了,30%不嫌少,50%不嫌多,根據你的時間自由把握。
以上圖網關中的用例圖來說,我認為:添加設備、刪除設備、控制設備、規則配置、規則觸發這幾個用例比較關鍵,因此,我就針對這幾個用例寫用例描述。
(1)添加設備用例描述
其中有 2 點注意的地方:
在事件流中,我們是把網關作為一個黑盒進行描述的,因為我們是在進行需求分析,而不是在進行設計,因此,不需要考慮網關內部的執行流程;
紅色部分都是一個執行主體,這個主體可以是一個人、一個界面、一個設備、一個系統等等;
事件流可以用文字來描述(就像圖中這樣),也可以畫一個序列圖來展現這個過程,就像下面這樣(這里沒有詳細描述出更細的執行過程,主要以示意性為主):
(2) 刪除設備用例描述
(3) 控制設備用例描述
(4) 規則配置用例描述
(5) 規則觸發用例描述
三、概要設計
可以把概要設計理解成一個粗略、抽象的架構圖,用來體現高層組件,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那么應該怎么做,才能得到這樣的一張架構圖呢?
我們現在的掌握的材料就是:用例圖和(關鍵用例的)用例描述,而且在用例描述的基本事件流中,把要設計的系統當做一個黑盒子進行描述。
現在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打開這個黑盒子,進入其中內部,從執行過程上來分析:需要哪些模塊完成什么動作。
注意,這是我們的目的。要達成這個目的,使用魯棒圖這個工具。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需要通過魯棒圖這個工具,去拆解用例描述中的事件流,把系統內部的、為了完成這個用例所需要的參與元素,全部都找出來,并標注它們之間的關系。
1. 對每個關鍵用例的用例描述,畫出魯棒圖
先說一下容易混淆的概念:魯棒性,也稱作健壯性,是指程序在運行過程中,即使出現了一些錯誤的狀況,也已讓能夠順利的執行下去。它描述的是程序的容錯性。
魯棒圖是指:用圖形建模的方式,來描述一個用例描述是否正確、是否完善。
主要通過 3 種元素:邊界對象,控制對象和實體對象,來畫出一個用例描述中,待設計的系統內部各功能模塊之間的交互關系。
邊界對象:在系統內部,需要與外界進行交互的元素。它負責接收外部的輸入、向外部輸出內部的處理結果;
控制對象:描述動態的控制行為,強調從一個執行環節進入另一個執行環節;
實體對象:對一個信息內容進行描述,比如:網關中的一個設備描述信息、一條規則配置信息等;
關于邊界對象,在 Web 類項目中,可能比較好理解,就是與用戶、外部系統所交互的界面。但是在嵌入式系統中,大部分情況下是沒有界面的,但是我們只要抓住一個根本的東西:接收外部的輸入、向外部輸出數據。
我們這里就簡單畫一下添加設備、控制設備和規則觸發,這 3 個用例描述對應的魯棒圖(先忽略這幾張圖中的顏色):
添加設備:
控制設備:
規則觸發:
關于添加規則的執行過程中,大部分工作是在手機 APP 上完成的(選擇源設備--觸發條件--目標設備),網關中只是把配置好的這條規則存儲一下而已,沒有其他過多的操作。
規則中更重要的部分是規則觸發的處理,例如:當紅外設備(源設備)檢測到人體時,如果當前處于布防狀態(觸發條件),就啟動聲光個報警器(目標設備),因此下面這張圖是描述執行一條規則的執行過程,這個過程的執行鏈條比較長,能把很多的模塊串接起來。
2. 對魯棒圖中的模塊進行歸類,歸納出子系統
假設我們現在把所有關鍵用例的魯棒圖都畫出來了,下一步的動作就是對這些模塊進行分類。上面幾張圖中,有些模塊被標記了不同的顏色,相同的顏色表示它們是屬于一類的。
黃色部分的模塊都是與無線通訊相關的,那么這些模塊就可以歸類為無線通信管理子系統;
綠色部分的模塊都是與設備相關的,那么它們就歸類為設備管理子系統;
藍色部分的模塊都是與規則相關的,那么它們就歸類為規則管理子系統;
繼續找出其他的子系統。。。
最終,我們把這些子系統(或者稱之為功能組)畫到一張圖中如下:
這張圖就從上層組件的視角,把整個系統劃分為幾個子系統,每一個子系統都是一個獨立的、可以交付的實體模塊。
這張圖的作用還是挺大的,可以用于向領導進行匯報(領導才沒有時間看詳細的設計),也可以用于產品說明書中的技術架構描述部分,還可以用于團隊成員分工,因為每一部分都是一個獨立的單位,與其他子系統之間的耦合性,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都隔離開來了(待會在后面的開發架構設計中進行說明)。
這些子系統之間是需要通信的,因此,在畫出這個設計圖之后,我們還需要做出下面的幾個決策:
使用的技術棧:開發語言 C,進程之間的通信方式:消息總線;
并發:每個子系統以進程為執行單位運行在系統中,通過 MQTT 消息總線的C語言實現 mosquitto 庫,來接入到總線系統上;
系統不支持二次開發;
四、詳細設計
在上面的概要設計圖中,已經把所有的功能模塊劃分到不同的子系統中,也可以稱之為功能組。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每一個功能組中的內部對象、需要完成的功能、交互流程找出來,具體來說,就是要分析出系統的邏輯架構、運行架構和開發架構。
1. 邏輯架構
邏輯架構就是把每一個子系統再分為粒度更細的功能塊,如果想粒度更細的話,也可以拆解到類這個級別。此外,還需要定義好各模塊之間的交互接口。
根據上面的描述,我們已經決定把各子系統設計為一個獨立的進程,各進程之間通過消息總線進行數據交互,而這個消息總線,是基于 topic 主題來進行消息路由的,因此,下面就要設計好每一個進程需要處理哪些數據交互:
入口:對其他哪些模塊的請求進行響應;
出口: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需要依賴其他哪些模塊提供服務;
一句話總結:就是找出每一個模塊,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需要與其他哪些單元模塊之間進行交互?交互的接口(函數、方法或者協議)是什么?
那么怎么來找到這些對象和接口呢?用序列圖或者類圖來完成。下面是控制設備的一個簡單序列圖:
圖中的每一個箭頭,都代表一個接口,對于這個網關來說,就代表處理的一個 topic 主題。
如果用類圖來分析,對于面向對象的開發語言來說,可能會更容易理解,比如:可以明確的定義出每一個對象的屬性,私有函數,共有函數,并且能夠清晰的構建出對象之間的關系。
2. 運行架構
運行架構描述的是每一個執行單元的動態狀態、執行時的控制流程,需要考慮的重點是:系統是否安全?性能是否滿足質量要求?可擴展性如何?
具體到網關來說,每一個子系統是以進程為執行單位的,每個進程通過一個第三方的附件(也就是動態庫),掛接到消息總線上,如下圖所示:
系統的并發性,是通過多進程來實現;系統的安全性,主要通過消息總線的安全機制來管理。
比如在開發階段,消息總線允許系統外的其他客戶端接入,這樣就可以在 PC 機上寫一個調試程序,接入到總線中,可以監聽所有的數據,此時數據可以不加密,全部是 human readable 的;但是在項目 release 階段,那么就關閉這個權限,PC 機上的客戶端就不能接入總線,并且總線中所有數據的需要加密、壓縮,進一步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3. 開發架構
作為以擼代碼為主力的我們來說,開發架構就容易理解了,無非就是定義好項目結構、編譯流程、測試步驟等等。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下面幾方面來做出規定:
并行開發:每個子系統是一個獨立的進程,因此可以劃分為一個獨立的項目,提高開發效率;
第三方庫:作為基礎的公共模塊來使用(SSL加密、消息總線接入、通信協議解析);
代碼安全:每位開發人員只能有權限拿到自己負責的代碼,只有管理員有權限獲取所有代碼;
代碼管控:使用 git、svn 等工具進行代碼版本的管理;
集成編譯:使用 Jenkins + git module 功能,自動拉取所有的子系統代碼,自動編譯。如果需要自動部署的話,也可以使用腳本來實現。
五、架構驗證
終于來到最后一個環節了,其實項目經歷多了,以上設計出來的架構,是否能滿足需求中提出的功能和質量要求,我們在心中已經大概知道答案了。
為了保險起見,我們還是需要對其中的某些關鍵部分進行驗證。這個驗證過程是有價值的,或者說可以把這個驗證過程所得到的成果,作為正式的代碼進行提交。
驗證的大方向有 2 點:系統的框架是否合理、穩定;一些技術瓶頸是否可以搞定。如果這兩部分都沒問題,那后面就可以大膽的往前走了。
關于軟件架構要怎么分層、分模塊問題的解答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如果你還有很多疑惑沒有解開,可以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了解更多相關知識。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