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將為大家詳細講解有關如何在Golang中使用協程,文章內容質量較高,因此小編分享給大家做個參考,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對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golang 是Google開發的一種靜態強類型、編譯型、并發型,并具有垃圾回收功能的編程語言,其語法與 C語言相近,但并不包括如枚舉、異常處理、繼承、泛型、斷言、虛函數等功能。
備注:需要區分進程、線程(內核級線程)、協程(用戶級線程)三個概念。
對于 進程、線程,都是有內核進行調度,有 CPU 時間片的概念,進行 搶占式調度(有多種調度算法)
對于 協程(用戶級線程),這是對內核透明的,也就是系統并不知道有協程的存在,是完全由用戶自己的程序進行調度的,因為是由用戶程序自己控制,那么就很難像搶占式調度那樣做到強制的 CPU 控制權切換到其他進程/線程,通常只能進行 協作式調度,需要協程自己主動把控制權轉讓出去之后,其他協程才能被執行到。
本質上,goroutine 就是協程。 不同的是,Golang 在 runtime、系統調用等多方面對 goroutine 調度進行了封裝和處理,當遇到長時間執行或者進行系統調用時,會主動把當前 goroutine 的CPU (P) 轉讓出去,讓其他 goroutine 能被調度并執行,也就是 Golang 從語言層面支持了協程。
Golang 的一大特色就是從語言層面原生支持協程,在函數或者方法前面加 go關鍵字就可創建一個協程。
1. 內存消耗方面
每個 goroutine (協程) 默認占用內存遠比 Java 、C 的線程少。
goroutine:2KB
線程:8MB
2. 線程和 goroutine 切換調度開銷方面
線程/goroutine 切換開銷方面,goroutine 遠比線程小
線程:涉及模式切換(從用戶態切換到內核態)、16個寄存器、PC、SP...等寄存器的刷新等。
goroutine:只有三個寄存器的值修改 - PC / SP / DX.
線程是操作系統的內核對象,多線程編程時,如果線程數過多,就會導致頻繁的上下文切換,這些 cpu 時間是一個額外的耗費。
所以在一些高并發的網絡服務器編程中,使用一個線程服務一個 socket 連接是很不明智的。于是操作系統提供了基于事件模式的異步編程模型。用少量的線程來服務大量的網絡連接和I/O操作。
但是采用異步和基于事件的編程模型,復雜化了程序代碼的編寫,非常容易出錯。因為線程穿插,也提高排查錯誤的難度。
協程,是在應用層模擬的線程,他避免了上下文切換的額外耗費,兼顧了多線程的優點。簡化了高并發程序的復雜度。舉個例子,一個高并發的網絡服務器,每一個socket連接進來,服務器用一個協程來對他進行服務。代碼非常清晰。而且兼顧了性能。
他和線程的原理是一樣的,當 a線程 切換到 b線程 的時候,需要將 a線程 的相關執行進度壓入棧,然后將 b線程 的執行進度出棧,進入 b線程 的執行序列。協程只不過是在 應用層 實現這一點。但是,協程并不是由操作系統調度的,而且應用程序也沒有能力和權限執行 cpu 調度。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答案是,協程是基于線程的。內部實現上,維護了一組數據結構和 n 個線程,真正的執行還是線程,協程執行的代碼被扔進一個待執行隊列中,由這 n 個線程從隊列中拉出來執行。這就解決了協程的執行問題。那么協程是怎么切換的呢?答案是:golang 對各種 io函數 進行了封裝,這些封裝的函數提供給應用程序使用,而其內部調用了操作系統的異步 io函數,當這些異步函數返回 busy 或 bloking 時,golang 利用這個時機將現有的執行序列壓棧,讓線程去拉另外一個協程的代碼來執行,基本原理就是這樣,利用并封裝了操作系統的異步函數。包括 linux 的 epoll、select 和 windows 的 iocp、event 等。
由于golang是從編譯器和語言基礎庫多個層面對協程做了實現,所以,golang的協程是目前各類有協程概念的語言中實現的最完整和成熟的。十萬個協程同時運行也毫無壓力。關鍵我們不會這么寫代碼。但是總體而言,程序員可以在編寫 golang 代碼的時候,可以更多的關注業務邏輯的實現,更少的在這些關鍵的基礎構件上耗費太多精力。
協程(Coroutine)是在1963年由Melvin E. Conway USAF, Bedford, MA等人提出的一個概念。而且協程的概念是早于線程(Thread)提出的。但是由于協程是非搶占式的調度,無法實現公平的任務調用。也無法直接利用多核優勢。因此,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協程是比線程更高級的技術。
盡管,在任務調度上,協程是弱于線程的。但是在資源消耗上,協程則是極低的。一個線程的內存在 MB 級別,而協程只需要 KB 級別。而且線程的調度需要內核態與用戶的頻繁切入切出,資源消耗也不小。
我們把協程的基本特點歸納為:
1. 協程調度機制無法實現公平調度
2. 協程的資源開銷是非常低的,一臺普通的服務器就可以支持百萬協程。
那么,近幾年為何協程的概念可以大熱。我認為一個特殊的場景使得協程能夠廣泛的發揮其優勢,并且屏蔽掉了劣勢 --> 網絡編程。與一般的計算機程序相比,網絡編程有其獨有的特點。
1. 高并發(每秒鐘上千數萬的單機訪問量)
2. Request/Response。程序生命期端(毫秒,秒級)
3. 高IO,低計算(連接數據庫,請求API)。
最開始的網絡程序其實就是一個線程一個請求設計的(Apache)。后來,隨著網絡的普及,誕生了C10K問題。Nginx 通過單線程異步 IO 把網絡程序的執行流程進行了亂序化,通過 IO 事件機制最大化的保證了CPU的利用率。
至此,現代網絡程序的架構已經形成。基于IO事件調度的異步編程。其代表作恐怕就屬 NodeJS 了吧。
異步編程為了追求程序的性能,強行的將線性的程序打亂,程序變得非常的混亂與復雜。對程序狀態的管理也變得異常困難。寫過Nginx C Module的同學應該知道我說的是什么。我們開始吐槽 NodeJS 那惡心的層層Callback。
在我們瘋狂被 NodeJS 的層層回調惡心到的時候,Golang 作為名門之后開始走入我們的視野。并且迅速的在Web后端極速的跑馬圈地。其代表者 Docker 以及圍繞這 Docker 展開的整個容器生態圈欣欣向榮起來。其最大的賣點 – 協程 開始真正的流行與討論起來。
我們開始向寫PHP一樣來寫全異步IO的程序。看上去美好極了,仿佛世界就是這樣了。
在網絡編程中,我們可以理解為 Golang 的協程本質上其實就是對 IO 事件的封裝,并且通過語言級的支持讓異步的代碼看上去像同步執行的一樣。
我們知道,協程(coroutine)是Go語言中的輕量級線程實現,由Go運行時(runtime)管理。
在一個函數調用前加上go關鍵字,這次調用就會在一個新的goroutine中并發執行。當被調用的函數返回時,這個goroutine也自動結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這個函數有返回值,那么這個返回值會被丟棄。
先看一下下面的程序代碼:
func Add(x, y int) { z := x + y fmt.Println(z) } func main() { for i:=0; i<10; i++ { go Add(i, i) } }
執行上面的代碼,會發現屏幕什么也沒打印出來,程序就退出了。
對于上面的例子,main()函數啟動了10個goroutine,然后返回,這時程序就退出了,而被啟動的執行 Add() 的 goroutine 沒來得及執行。我們想要讓 main() 函數等待所有 goroutine 退出后再返回,但如何知道 goroutine 都退出了呢?這就引出了多個goroutine之間通信的問題。
在工程上,有兩種最常見的并發通信模型:共享內存 和 消息。
下面的例子,使用了鎖變量(屬于一種共享內存)來同步協程,事實上 Go 語言主要使用消息機制(channel)來作為通信模型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sync" "runtime" ) var counter int = 0 func Count(lock *sync.Mutex) { lock.Lock() // 上鎖 counter++ fmt.Println("counter =", counter) lock.Unlock() // 解鎖 } func main() { lock := &sync.Mutex{} for i:=0; i<10; i++ { go Count(lock) } for { lock.Lock() // 上鎖 c := counter lock.Unlock() // 解鎖 runtime.Gosched() // 出讓時間片 if c >= 10 { break } } }
消息機制認為每個并發單元是自包含的、獨立的個體,并且都有自己的變量,但在不同并發單元間這些變量不共享。每個并發單元的輸入和輸出只有一種,那就是消息。
channel 是 Go 語言在語言級別提供的 goroutine 間的通信方式,我們可以使用 channel 在多個 goroutine 之間傳遞消息。channel是進程內的通信方式,因此通過 channel 傳遞對象的過程和調用函數時的參數傳遞行為比較一致,比如也可以傳遞指針等。channel 是類型相關的,一個 channel 只能傳遞一種類型的值,這個類型需要在聲明 channel 時指定。
channel的聲明形式為:
var chanName chan ElementType
舉個例子,聲明一個傳遞int類型的channel:
var ch chan int
使用內置函數 make() 定義一個channel:
ch := make(chan int)
在channel的用法中,最常見的包括寫入和讀出:
// 將一個數據value寫入至channel,這會導致阻塞,直到有其他goroutine從這個channel中讀取數據 ch <- value // 從channel中讀取數據,如果channel之前沒有寫入數據,也會導致阻塞,直到channel中被寫入數據為止 value := <-ch
默認情況下,channel的接收和發送都是阻塞的,除非另一端已準備好。
我們還可以創建一個帶緩沖的channel:
c := make(chan int, 1024) // 從帶緩沖的channel中讀數據 for i:=range c { ... }
此時,創建一個大小為1024的int類型的channel,即使沒有讀取方,寫入方也可以一直往channel里寫入,在緩沖區被填完之前都不會阻塞。
可以關閉不再使用的channel:
應該在生產者的地方關閉channel,如果在消費者的地方關閉,容易引起panic;
現在利用channel來重寫上面的例子:
func Count(ch chan int) { ch <- 1 fmt.Println("Counting") } func main() { chs := make([] chan int, 10) for i:=0; i<10; i++ { chs[i] = make(chan int) go Count(chs[i]) } for _, ch := range(chs) { <-ch } }
在這個例子中,定義了一個包含10個channel的數組,并把數組中的每個channel分配給10個不同的goroutine。在每個goroutine完成后,向goroutine寫入一個數據,在這個channel被讀取前,這個操作是阻塞的。
在所有的goroutine啟動完成后,依次從10個channel中讀取數據,在對應的channel寫入數據前,這個操作也是阻塞的。
這樣,就用channel實現了類似鎖的功能,并保證了所有goroutine完成后main()才返回。
另外,我們在將一個channel變量傳遞到一個函數時,可以通過將其指定為單向channel變量,從而限制該函數中可以對此channel的操作。
在UNIX中,select()函數用來監控一組描述符,該機制常被用于實現高并發的socket服務器程序。Go語言直接在語言級別支持select關鍵字,用于處理異步IO問題,大致結構如下:
select { case <- chan1: // 如果chan1成功讀到數據 case chan2 <- 1: // 如果成功向chan2寫入數據 default: // 默認分支 }
select默認是阻塞的,只有當監聽的channel中有發送或接收可以進行時才會運行,當多個channel都準備好的時候,select是隨機的選擇一個執行的。
Go語言沒有對channel提供直接的超時處理機制,但我們可以利用select來間接實現,例如:
timeout := make(chan bool, 1) go func() { time.Sleep(1e9) timeout <- true }() switch { case <- ch: // 從ch中讀取到數據 case <- timeout: // 沒有從ch中讀取到數據,但從timeout中讀取到了數據 }
關于如何在Golang中使用協程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可以學到更多知識。如果覺得文章不錯,可以把它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