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JavaScript中變量對象的示例分析,文中介紹的非常詳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感興趣的小伙伴們一定要看完!
一、變量對象
在函數上下文中,我們用活動對象(activation object, AO)來表示變量對象。
活動對象和變量對象其實是一個東西:
變量對象是規范上的或者說是引擎實現上的,不可在 JavaScript 環境中訪問
只有到當進入一個執行上下文中,這個執行上下文的變量對象才會被激活,所以才叫 activation object 吶,而只有被激活的變量對象,也就是活動對象上的各種屬性才能被訪問。
這里附上一張貘大對于兩者關系的回答:
我們可以將變量對象的創建過程用代碼模擬一下:
1.我們用普通的對象來表示變量對象
var VO = {}; // 變量對象
2.而變量對象是執行上下文的一個屬性:
activeContext = { VO: { // 上下文數據(var, FD, function arguments) }};
3.當我們遇到下面的代碼時:
var a = 10;function func(x){ var b = 20;}func(30);
4.對應的變量對象應該是:
// 全局變量對象VO(Global) = { a: 10, func: reference to function plus(){}}// func函數上下文的變量對象VO(func functionContext) = { x: 30, b: 20};
因為不同執行上下文下的變量對象稍有不同,所以我們分開來說。
二、全局變量對象
我們先了解一個概念,叫全局對象。在 W3School 中也有介紹:
全局對象是預定義的對象,作為 JavaScript 的全局函數和全局屬性的占位符。通過使用全局對象,可以訪問所有其他所有預定義的對象、函數和屬性。
1.可以通過 this 引用,在客戶端 JavaScript 中,全局對象就是 Window 對象。
console.log(this); //Window
2.全局對象是由 Object 構造函數實例化的一個對象。
console.log(this instanceof Object); // true
3.預定義了一堆,嗯,一大堆函數和屬性。
// 都能生效console.log(Math.random()); //隨機數console.log(this.Math.random()); //隨機數
4.作為全局變量的宿主(很牛的樣子)
var a = 1;console.log(this.a);// 1
5.客戶端 JavaScript 中,全局對象有 window 屬性指向自身。
var a = 1;console.log(window.a); // 1this.window.b = 2;console.log(this.b); // 2
而全局上下文中的變量對象
就是全局對象!
三、函數上下文中的變量對象
在函數執行上下文中,VO是不能直接訪問的,此時由活動對象
(activation object,縮寫為AO)扮演VO
的角色。
VO(functionContext) === AO
活動對象是在進入函數上下文時刻被創建的,它通過函數的arguments屬性初始化。arguments屬性的值是Arguments對象:
AO = { arguments: <ArgO>}
Arguments對象是活動對象的一個屬性,它包括如下屬性:
callee — 指向當前函數的引用
length — 真正傳遞的參數個數
properties-indexes (字符串類型的整數) 屬性的值就是函數的參數值(按參數列表從左到右排列)。
properties-indexes內部元素的個數等于arguments.length. properties-indexes 的值和實際傳遞進來的參數之間是共享的。
我們來看下面代碼:
function foo(x, y, z) { // 聲明的函數參數數量arguments (x, y, z) alert(foo.length); // 3 // 真正傳進來的參數個數(only x, y) alert(arguments.length); // 2 // 參數的callee是函數自身 alert(arguments.callee === foo); // true // 參數共享 alert(x === arguments[0]); // true alert(x); // 10 arguments[0] = 20; alert(x); // 20 x = 30; alert(arguments[0]); // 30 // 不過,沒有傳進來的參數z,和參數的第3個索引值是不共享的 z = 40; alert(arguments[2]); // undefined arguments[2] = 50; alert(z); // 40 } foo(10, 20);
執行上下文的代碼會分成兩個階段進行處理:分析和執行,我們也可以叫做:
進入執行上下文
代碼執行
當進入執行上下文時,這時候還沒有執行代碼,
變量對象會包括:
函數的所有形參 (如果是函數上下文)
由名稱和對應值組成的一個變量對象的屬性被創建
沒有實參,屬性值設為 undefined
函數聲明
由名稱和對應值(函數對象(function-object))組成一個變量對象的屬性被創建
如果變量對象已經存在相同名稱的屬性,則完全替換這個屬性
變量聲明
由名稱和對應值(undefined)組成一個變量對象的屬性被創建;
如果變量名稱跟已經聲明的形式參數或函數相同,則變量聲明不會干擾已經存在的這類屬性
舉個例子:
function foo(a) { var b = 2; function c() {} var d = function() {}; b = 3;}foo(1);
在進入執行上下文后,這時候的 AO 是:
AO = { arguments: { 0: 1, length: 1 }, a: 1, b: undefined, c: reference to function c(){}, d: undefined}
在代碼執行階段,會順序執行代碼,根據代碼,修改變量對象的值
還是上面的例子,當代碼執行完后,這時候的 AO 是:
AO = { arguments: { 0: 1, length: 1 }, a: 1, b: 3, c: reference to function c(){}, d: reference to FunctionExpression "d"}
到這里變量對象的創建過程就介紹完了,讓我們簡潔的總結我們上述所說:
全局上下文的變量對象初始化是全局對象;
函數上下文的變量對象初始化只包括 Arguments 對象;
在進入執行上下文時會給變量對象添加形參、函數聲明、變量聲明等初始的屬性值;
在代碼執行階段,會再次修改變量對象的屬性值;
思考題
最后讓我們看幾個例子:
1.第一題
function foo() { console.log(a); a = 1;}foo(); // ???function bar() { a = 1; console.log(a);}bar(); // ???
第一段會報錯:Uncaught ReferenceError: a is not defined
。
第二段會打印:1
。
這是因為函數中的 “a” 并沒有通過 var 關鍵字聲明,所有不會被存放在 AO 中。
第一段執行 console 的時候, AO 的值是:
AO = { arguments: { length: 0 }}
沒有 a 的值,然后就會到全局去找,全局也沒有,所以會報錯。
當第二段執行 console 的時候,全局對象已經被賦予了 a 屬性,這時候就可以從全局找到 a 的值,所以會打印 1。
2.第二題
console.log(foo);function foo(){ console.log("foo");}var foo = 1;
會打印函數,而不是 undefined 。
這是因為在進入執行上下文時,首先會處理函數聲明,其次會處理變量聲明,如果如果變量名稱跟已經聲明的形式參數或函數相同,則變量聲明不會干擾已經存在的這類屬性。
以上是“JavaScript中變量對象的示例分析”這篇文章的所有內容,感謝各位的閱讀!希望分享的內容對大家有幫助,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