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不知從何時起,Openstack被很多人貼上了“涼涼”的標簽。尤其是在OpenStack宣布明年改名字后,各種猜測從未間斷。
在11月份的OpenStack柏林峰會上,OpenStack基金會執行董事Jonathan Bryce宣布了一項重大決議,OpenStackSummit將更名為Open Infrastructure Summit。盡管很多人表示驚訝,但木已成舟。經歷了8年的成長歷程,OpenStack正在蛻變,未來將以更開放的姿態,去占領新的高地。開源不僅體現在OpenStack本身,還應該包括計算、存儲、網絡等所有基礎設施層面。
從這個層面來說,OpenStack之前版本確實有一定的局限性。作為早期開源的云計算管理平臺項目,OpenStack的優勢是開源、開放,但劣勢也非常明顯,比如:開源能力僅限于軟件本身,大規模集群管理能力不夠,缺少新技術兼容能力等。OpenStack把這一切寄希望于9月份發布的Rocky版本,增加了對人工智能、邊緣計算和軟件容器等新興技術的兼容。
不知道OpenStack的Rocky版本是否如預期的一樣,能打破OpenStack之前的發展瓶頸;也不知道"讓世界運行在OpenStack之上"的終極目標何時能實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OpenStack打下來的“基業”不會輕易泯滅。尤其在中國市場,如果不選阿里云、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現有的云平臺,OpenStack是傳統IT走向云之旅的唯一途徑。這也是為什么以紅帽、浪潮、華云等企業力挺OpenStack的根本原因。
當然,OpenStack在中國市場表現更好,還有更重要的因素。一、中國正處于大規模鋪建基礎設施時期,市場需求巨大;二、中國市場對于開源技術秉承開放和擁抱的態度。美國的OpenStack市場也在增長,只是速度相對要慢得多。
OpenStack在2014年進入概念熱炒的鼎盛期。那個時候,即便是中小企業,也想借助OpenStack實現云端轉型。到了2016年,隨著HPE、思科(Cisco)和IBM等企業的退出,OpenStack陷入低谷期。從2016年OpenStack項目深入發展以后,更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容器和邊緣計開始在全世界盛行。盡管我們已經看不到有關OpenStack的任何概念,但是它正以成熟、穩定的系統角色,運行在企業私有云環境中,OpenStack當前的盈利能力,也高于以往任何階段的炒作期。根據基金會的最新統計,OpenStack的擴展能力也在增強,單個集群也超過了1000個節點的大規模交付能力。
未來,OpenStack會在持續集成、持續交付(CI/CD)、容器基礎設施、邊緣計算、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方面發力。目前,OpenStack有四個試點項目,包括:Airship, Kata Containers, StarlingX 和Zuul,主要目的用戶幫助用戶集成和操作開放基礎設施。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OpenStack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隨便給一項已成熟的技術貼上“涼涼”的標簽。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