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indows內核編程中,`LIST_ENTRY`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結構,用于實現雙向鏈表。它定義在`ntdef.h`頭文件中,其結構如下:
typedef struct _LIST_ENTRY { struct _LIST_ENTRY *Flink; struct _LIST_ENTRY *Blink; } LIST_ENTRY, *PLIST_ENTRY;
`LIST_ENTRY`結構包含兩個指針成員:`Flink`和`Blink`。`Flink`指向鏈表中的下一個節點,而`Blink`指向鏈表中的前一個節點。
使用`LIST_ENTRY`來創建鏈表的步驟如下:
1. 首先,定義一個結構體來表示節點的數據類型。該結構體應該包含一個`LIST_ENTRY`類型的成員作為鏈表節點。
2. 創建一個`LIST_ENTRY`類型的頭節點,通常稱為`ListHead`。
3. 初始化`ListHead`的`Flink`和`Blink`指針為指向自身,表示鏈表為空。
4. 在需要添加節點時,創建一個新節點,并將其插入到鏈表中。
5. 在需要遍歷鏈表時,使用`CONTAINING_RECORD`宏將`LIST_ENTRY`轉換為實際節點類型的指針,從而獲取節點的數據。
下面是一個示例代碼,展示了如何使用`LIST_ENTRY`創建和遍歷一個簡單的鏈表:
#includetypedef struct _MY_NODE { LIST_ENTRY ListEntry; ULONG Data; } MY_NODE, *PMY_NODE; LIST_ENTRY ListHead; VOID CreateList() { InitializeListHead(&ListHead); } VOID AddNode(ULONG data) { PMY_NODE newNode = (PMY_NODE)ExAllocatePoolWithTag(NonPagedPool, sizeof(MY_NODE), 'Tag'); if (newNode != NULL) { newNode->Data = data; InsertTailList(&ListHead, &(newNode->ListEntry)); } } VOID TraverseList() { PLIST_ENTRY entry; PMY_NODE node; for (entry = ListHead.Flink; entry != &ListHead; entry = entry->Flink) { node = CONTAINING_RECORD(entry, MY_NODE, ListEntry); // 處理節點數據 DbgPrint("Node data: %lu\n", node->Data); } }
在示例代碼中,`CreateList`函數用于初始化鏈表頭節點。`AddNode`函數用于向鏈表中添加新節點,并使用`InsertTailList`函數將新節點插入到鏈表末尾。`TraverseList`函數用于遍歷鏈表,并使用`CONTAINING_RECORD`宏將`LIST_ENTRY`轉換為實際的節點類型指針,從而獲取節點的數據。
請注意,在實際的內核驅動開發中,需要包含適當的頭文件和正確的環境設置,如DDK或WDK等。此外,應該根據實際需求對鏈表進行適當的初始化、插入節點和釋放資源等操作。